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影评观后感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影评影评 观后感观后感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影评观后感 唱片制作人张哲凯(刘以豪)和王牌作词人宋媛媛(陈意涵)相 依为命,两人自幼身世坎坷只有彼此为伴,他们是亲人、是朋友, 也彷佛是命中注定的另一半。父亲罹患遗传重症而被母亲抛弃的 哲凯,深怕自己随时会发病不久人世,始终没有跨出友谊的界线 对媛媛展露爱意。眼见哲凯的病情加重,他暗自决定用剩余的生 命完成他们之间的终曲,再为媛媛找个可以托付一生的好男人。 这时,事业有 成温柔体贴的医生(张书豪)适时的出现让他成为照 顾媛媛的最佳人选,二人按部就班发展着关系。一切看似都在哲 凯的计划下进行。然而,故事远比这里所写更要悲伤 有这样一名医生,他人帅多金,体贴温柔,家世又好。只可 惜在短短一年内,这名医生遭受到两次重大,哦不,是毁灭性的 情感打击: 第一次,你发现和爱情长跑六年且已经订婚的未婚妻,把你 给绿了,而且还不止一次 第二次,你新认识了一个女生,小鸟依人无微不至,用热情 和细心撬开了你的心扉,拨动了你的心弦,还说马上想和你结婚。 然后你们结完婚,她就告诉你,她其实是为了让她心爱的另外一 个男人安心才不得已利用了你——并且她还自杀了,不给你留任 何余地。 如果你是这名医生,你会怎么办? 如果是我,我会拍一部电影,电影的名字就叫: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以下简称《悲伤的事》) 近年来对影视作品三观论甚嚣尘上,作品好或不好我懒得和 你掰扯,但这三观不正,我就有必要对其进行强烈谴责。 梅雪峰老师早早说了,谈艺术的三观是很无聊的……真正的 艺术作品,从来不是一本道德手册,一份道德指南,一张三好学 生奖状,一枚五好市民勋章。 所以,从三观的角度去评论三观有点稀碎的《悲伤的事》实在 有点岂有此理,毕竟爱情电影嘛,不作怎么行。 只是这片子实在是作得让人……匪夷所思。 你能想象一对同居了十几年的单身男女只是挚友的关系?强 调一下哈,他俩睡一张床的。 你能想象男主为了悄无声息离开女主的世界,为了临死之前 能看到女主和前文提到的好医生在一起,先是找人搜集好医生未 婚妻的黑料,然后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劝说未婚妻主动向医生提 分手? 你能想象女主为了默默成全男主的心愿,接近医生,和医生 在一起,快速结婚? 男主一心向往孤独去死,不希望打扰女主生活。女主所做的 一切,也是为了男主能够安心。但女主后头又是一通操作,离开 医生,回到濒死的男主身边,男主也是欣然和女主共同度过了自 己生命最后的一段时光。 所以……这俩人折腾这么多是干啥??? 未婚妻:??? 更奇葩的是,女主还 tm 殉情了。 医生:WTF??? 你能想象癌症末期的男主,依旧一头浓密的渣男锡纸烫吗? 这年头得癌症都不化疗吗? 医学界:??? 总结来说,这部电影应该就得换个名字——《事儿逼拆婚记》。 医生和他的未婚妻是多倒霉摊上这俩事儿逼 《悲伤的事》让我想起《海王》中的那个弟弟。 老师背叛,未婚妻出轨,老妈偏心——想和哥哥讨个公道, 奈何老哥还有挂——和医生的遭遇多像啊,不要太惨。 更惨的是,一个成了英雄诞生的背景板,一个是伟大爱情的 垫脚石——气得我只想丢掉爆米花,编剧你还能再过分点吗? 所以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永远要做个主角,否则你的那屁大点的情绪,根本没人关心 的。 啊呸。 我很喜欢这部戏的演员,从刘以豪、陈意涵、张书豪、布鲁 斯(干嘛改名啊!)以及这部戏野性狂放、美到让人惊豔的陈庭妮。 并且第一次发现布鲁斯的声线真是好听。 只是这个故事如我预期的一模一样,完全是我无法忍受的那 种为制造遗憾而制造遗憾的故事,暂且不论故事的结构或是逻辑 合不合理,光是两个明明可以在一起的人互相推开,我就无法理 解这件事有什么好悲伤的。那是各自的选择,为什么在完全没有 阻力的状态下如此无病呻吟?观众还哭到泪崩。 人到底凭什么因为害怕受伤、害怕伤害别人,而帮其他人做 任何决定呢?尤其是两个明明相爱的人,不就应该像是结婚时的 誓词一样: 「不管对方贫穷或富有、健康或疾病,都要携手一起走」 的吗?如果连这样的誓言在都还没步入礼堂前而各自放弃,就没 有任何悲伤可言。 哪来「因为我生病要死了所以把心爱的人推给别人」 ?又或者 哪来「为了让你放心所以我去嫁人然后把心爱的、快死的你给推 开」?就是无病呻吟而已,并且证明双方并不那么深爱对方。 这部电影从张哲凯被母亲抛下开始,就开始成为孤单的个体, 而宋媛媛失去父母、妹妹之后,遇见和她一样孤单的张哲凯一起 活下去。或者我们可以从两个害怕失去的个体去思考,「关于爱」 他们彼此之间的内心挣扎。 若电影就停在宋媛媛嫁给杨佑贤之后、张哲凯死去,而宋媛 媛发现一切都是张哲凯的安排,好像又太落入俗套,讲了一个俗 烂的剧情。遗憾也就真的遗憾到底了。但是,电影剧情里让宋媛 媛依着张哲凯的希望而走,更是一个烂到彻底的故事。 到底「关于爱」我们能够承接的有多少?我们真的了解「什么 是爱」 吗?如果爱情是一种失去对方一刻,都会感到呼吸困难将要 死去,为什么要为这种逃避自我的故事而感伤呢?我想其一是因 为「逃避自我」是多数人的习惯,其二是大多数人都没有真正的感 受过爱一个人是可以拥有超越害怕伤害、不制造伤害的能量。 这部电影根本不应该称为「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应该改成 「比遗憾更遗憾的故事」 。不就有一句话说:这世界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比悲伤更 悲伤的故事》 要说的便是:这世界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 我们站在对方面前都知道对方爱自己,却把对方推进悲伤的黑暗 里。 别为了这种无病呻吟的故事哭了吧。如果你知道自己要死了, 快点好好的跟世界、所爱的人道别,或者你想跟谁和解也要快; 如果你知道哪个你在乎的人要死了,快点跟他说你说不出口的那 些话,包括那句「我爱你」 ,就算还是好难开口,就好好的陪伴他 走最后那段日子。 如果活着的时候,什么都不做,面对死亡的时候,就别遗憾 和悲伤了,当作什么事都没发生过;如果活着的时候,什么都做 了,面对死亡的时候,就让自己和悲伤共处,你心里的爱和那些 没有留下遗憾的记忆,都会慢慢带着你走出悲伤,那时候的你, 就不会再为了这种推开心爱的人的悲伤,掉下任何一滴泪了! 至于「人一旦习惯孤独,才是比悲伤更悲伤的事」 这句话也是 极度的谬误。人不只需要习惯孤独,更要在孤独里长出爱,才有 能力去爱另一个孤独的人,也才能彼此疼爱彼此的孤独。比悲伤 更悲伤的事其实是:两个在一起的人,没有因为对方的存在感受 到爱,不得不习惯那份孤独,那才是最最最最悲伤的事! 之所以认为《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 太过无病呻吟,实在是那 些「内心害怕失去(或死去)」都「太理所当然」,没有任何情绪 舖陈、没有任何阻力,只看到男女主角将自己用那 「我爱你所以我 把你推开」 来自顾自怜地演完这场戏,这样也许可以赚到眼泪、票 房或者其他,但要说是「爱」太牵强,要说是「唉呀没经历过的人 不懂」,那也只能说: 你,就不断地退缩、不断地失去吧! 1.故事大概如此:男主和女主在一起十多年,一起吃一起喝 一起睡;男主发现自己要死了,就给女主找了个牙医老公;女主 假装自己不知道男主要死了,跟男二结了婚;最后女主觉醒,离 开了男二,和男一一起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