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案设计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篇1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内容: 自读课文,准确认读、解释加点的字(如:1、煤屑路2、蓊蓊郁郁3、弥望4、袅娜5、倩影6、脉脉的流水……)想一想,1927年春夏中国的社会状况思考:全文写景状物的主体部分是哪几个自然段(以上预习内容可酌情增减,何时检查也可灵活) 讲授导语: 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什么散文名篇?是的,朱自清是一位散文大家,同学们对他的生平经历还知道些什么? (以上答问可灵活掌握,以下老师简述) 老师:是的,朱自清先生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锻炼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今日学习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从中又看到他在大革命失败的日子悲愤彷徨的复杂心情和了解他为什么要在对美好景物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当然,教学重点应放在:作品结构、语言、技法的分析理解上,从而认识本文主旨。 播放录音(或老师表情朗读) 板书课题 作者、写作时间地点 荷塘月色朱自清1927年7月,作于北京清华园 作品结构分析 老师启发指导:以下提供一种示例,其他可从“专项评价”中,从作者行踪变化看,让学生提挈每段内容,进行归纳。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去荷塘 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观荷塘 第4段荷塘漂亮的景色。 第5段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显然,第1段是“引起”;第2—6段是“主体内容”(写景状物);第7—8段由现实而思古,再返现实收束全篇。 所以全文结构为: 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 (以上可适当使用板书或卡片或荧屏演示等多媒体) 行文线索 从以上结构分析,可体会到全文写景是为抒情服务,而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情—景—情,这正好像一条经线,而对荷塘景色的描写犹如一条纬线。 语句赏析 找出有代表性的语句进行赏析: 1、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起笔的目的是什么?可联系撰文时间启发学生讲讲有关大革命失败情况,说明作者思想状况,弄清他为什么要写荷塘月色之美,发思古之幽情。 2、第3段,作者在路上一段抒情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此段抛开了写景,是否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呢?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痛楚心态,蕴含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实际上,这“情”离不开“景”,正是在那幽僻路上,抒发“独处”之情。 小结作业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1、背诵第4段(集体背诵、提名背诵) 2、答问:第4段依次写了哪些景物,依怎样顺序写的?(以此引入新课) 景物描写 解析第4段:作者怎样从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 1.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茂密荷叶→多姿荷花→缕缕荷香→叶.花颤抖→流水 2、深味作者匠心: 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作者笔下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散文神韵。荷叶田田,满遮塘面,塘水看不到,却断定叶下的水“脉脉”有情,这由叶子的“风致”引起的想象。 认识“通感” 引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句的比方特点: 本体—花香(作用于人的嗅觉) 喻体—渺茫的歌声(作用于人的听觉) 立于微风中嗅那馨香,时有时无;听那远处歌声,时断实续,沟通了不同类的感官。这也恰恰说明“人在景中”。再引出第5、6段中“通感”的句子,也可引导鉴赏5、6段中比方、拟人句。(此环节可采纳讨论式) 收束及思考 结束对前所提问题的讨论,提出关于语言美的思考题,让同学课下欣赏,并写一段文字表述自己的理解。(仍可布置其他作业)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篇2第一课时: 一.导入。 结合本单元的推举阅读,由学生自己向同学推举自己所读过的朱自清的散文,导入课文。 二.自主·合作·探究 1.自读感知 (1)布置学生课前利用网络或者书籍查找朱自清的生平作品以及《荷塘月色》的创作的时代背景,在课堂上进行沟通,老师结合学生发言适当补充。 (2)整体感知:多媒体课、录音带或老师配乐范读,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把握全文感情基调;学生自读,边读边作圈、点。 2.理清本文的感情线索 (1)引导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讨论、沟通,找出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并归纳出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2)明确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颇不宁静——寻宁静——暂得宁静——失宁静 本文写到结尾,作者的心情其实并未平静下来,为何他“心里颇不宁静”呢? 学生讨论,老师指导,可根据当时的背景和作者的经历性格等分析,有多种原因,但要在文中找到根据。 3.探究阅读 (1)结合初中时所学过的朱自清所写的散文《春》,自由讨论:《春》与《荷塘月色》,比较喜爱哪一篇? (2)当你心情郁闷时如何排遣苦恼心情的?请你向朱自清推举一种更好的排遣方法。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记录发言结果。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荷塘月色图,提问:请两位学生谈他们印象中的荷塘景色。老师引入:我们学习散文重在鉴赏品味语言,理解散文的意境。有人把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文称为“白话美术文”,这体现了他散文的什么特点? 点拨:绘画美。第4、5、6节体现了这个特点。现在我们不妨把作者手中的笔看作是摄影机的镜头,看看他是从哪些角度来给荷塘拍照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 1.语言鉴赏: (1)朗读第4、5、6节,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安排镜头的? 第4节:远→近,上→下,静→动;第5节:上→下,正面→侧面; 第6节:外→内,远→近→远。 (2)学生自由朗读,老师引导学生细心品味这三段文字,发挥想象力,把“文字看出一幅画来”(叶圣陶语),让学生说出感受最深的语句并作欣赏分析。 学生自由发言,畅谈自己的感受,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谈。 师生共同探讨:整个画面景色素淡静谧和谐,有一种朦胧之美,明确是借景抒情,“宁静”之外境,显“颇不宁静”之内心;受用“宁静”之喜悦,向往自由之人生。 老师明确: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带给人多重的审美感受。一是“通感”,二是“比拟”,三是叠音词,并结合课文中的例子向学生说明。 (3)让学生反复朗读背诵,充分体会文辞的优美。 2.文学层面鉴赏 让学生背诵自己知道的有关描写荷花的名句,联系古代文人如李白、周敦颐、杨万里等人的咏荷诗文,明确荷花在文人笔下一直是高洁人格的象征,体会作者笔下荷花寄寓之意,体会荷月之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