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册100以内数的认识教案范文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一年级数学下册100以内数的认识教案范文 一年级数学下册100以内数的认识教案最新范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来做角。 2.能力目标:操作活动中感知角有大小。 3.情感目标:制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一个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育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体验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开叉的程度有关。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PPT、小棒、线、纸片、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二)利用学生已有认知经验,导入新课。 1.从生活中的角引入数学图形中的角。 师:板书“角”字。 谈话:看到这个字你能想到些什么? 今日这节课我们来讨论数学图形中的角。 2.揭示并板书课题:认识角。 (三)引导探究角。 (3)联系实际,感知角的特征。 谈话:角是个淘气的娃娃,特别喜爱玩捉迷藏,你能在这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 出示扇子、三角尺、钟面、剪刀的图片。 同桌一起找一找。 汇报沟通,总结。 (二)抽象图形,形成表象。 1.抽象出图形。 谈话:让我们把角从物体中请出来。 说一说,他们有什么相同的特征? 引导说出:尖尖的,直直的。 2.摸角,感受角的特征,明确各部分名称。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三角尺。 为什么把它叫做三角尺? 你能指出三角尺上的各个角吗? 摸一摸三角尺上有角的地方,在手心轻轻按一下,看看留下了什么? 再摸一摸尖尖地方的两旁,有什么感觉? 尖尖的地方是角的一个组成部分,叫顶点。 直直的两条线是角的边。 3.画角。 边画边讲解画角的步骤。 4.快速说出屏幕上角的各部分名称。 5.清楚角的表象。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我们刚刚认识的角是什么样的,把它记在心里。 6.根据学习经验,准确辨认角。 这些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学生做出推断,并说出推断的理由。 7.数出平面图形中的角。 谈话:看同学们学的这么认真,图形朋友们也想考考大家,想接受挑战吗? 出示图形,数出每个图形里各有几个角。 学生汇报结果,并指出每个图形里的角。 8.寻找生活中的角。 (1)谈话: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角,能够准确辨认角,还能数出图形里到底有几个角,真了不起! 其实我们的身边到处都藏有角,认真观察,你还能在哪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 (2)同桌互相指。 (3)汇报沟通,法律规范指角的方法。 (三)动手操作,体会角的特征。 1.制造角。 (1)明确要求。 每种材料只做一个角。 小组合作,比比哪个组的小朋友手最巧,变出的角最多。 (2)动手制造。 学生分组活动,老师巡视,了解情况。 (1)展示成果。 谈话:哪位同学能勇敢地来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给大家听听你是怎样做的? 学生阐述自己做角的过程,并指出所做角的各部分名称。 (4)小结:小朋友们真能干,用自己的双手做出这么多的角,真了不起。 2.比较角的大小,感受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1)活动角游戏。 谈话:这位同学做的角真有趣,还可以自由活动呢,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活动角。 其他小朋友有做了活动角的吗? 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游戏吧。 3.感受叉开程度与角大小的关系。 谈话:你是怎样把角变小的? 你是怎样把角变大的?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总结。 4.感受边的长短与角的大小无关。 谈话:角变大和变小的时候,边的长短改变了吗? 5.比较角的大小。 (1)出示习题。 (2)独立思考,汇报结果 三、巩固深化,再制造。 1.出示正方形。 谈话:假如把正方形纸沿一条边剪去一个角后,还剩几个角? 2.猜想一下,并动手验证你的猜想。 同桌合作,动手操作。 3.汇报沟通。 4.演示,总结。 四、欣赏角的漂亮身影,总结全课。 1.欣赏。 (1)谈话:角的世界就是这样变化多端而又奥妙无穷,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究。因为角的存在,我们的生活也变得更加多姿多彩。让咱们一起来欣赏生活中角的漂亮身影吧。 (2)课件一次出现金字塔、五角大楼、乡村木屋等图片,老师介绍,学生欣赏。 2.总结全课。 师:今日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新朋友——角。 你们对自己这节课上的表现满意吗? 用一个手势来表示自己的心情吧。 看到角了吗? 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探究角的神秘! 一年级数学下册100以内数的认识教案最新范文2 教学目标: 1.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操作,使学生经历认识“倍”的学习过程,初步建立“倍”的概念,会比较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2.让学生学会分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答这样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展学生观察、比较、推理、迁移、有条理地叙述的能力,培育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 4.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老师:课件、红色和蓝色磁性圆片若干。 学生:练习纸1张、红色圆片8个,蓝色圆片8个。 一、情境导入 通过课前谈话引入情境图 师:花坛里最先开放的是蓝花和黄花。一起数一数,蓝花有几朵?黄花有几朵? 你能说说蓝花与黄花朵数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回答:黄花比蓝花多4朵,蓝花比黄花少4朵) 揭示:蓝花与黄花的朵数之间还有着“倍”的关系。 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二、操作探究、形成对“倍”的初步认识 (一)“圈一圈”中建立“倍”的概念 1.教学例1 谈话:假如把2朵蓝花圈起来看作1份的,黄花有这样的几份? 学生在练习纸上圈一圈。 指名回答:黄花有这样的几份?你是怎样圈的? 电脑演示圈的过程。 像这样,(板书)蓝花有2朵, 黄花有3个2朵, 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谈话:现在,谁能用“倍”说说蓝花与黄花朵数之间的关系? 指名练习说。 2.通过变式,进一步认识“倍”,突出本质属性 (1)改变几倍数,及时类比,形成概念 (课件出示增加4朵黄花) 提问:现在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倍呢?能用圈一圈的方法解决吗? 在练习纸的第2题上先圈一圈、再填一填。 黄花有()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倍。 汇报: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