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韩信的人格悲剧
文章标题:浅谈韩信的人格悲剧 汉初三杰的结局,韩信的下场最悲惨。一直以来的说法是说韩信谋反, 犯下的是死罪。 韩信是否谋反,存疑很多。想当初,韩信凭借手中精锐之师,虏魏王, 擒夏说,诛陈余,平赵,胁燕,定齐,打败了项羽,手握天下最强大的一支军事 力量,如果要谋反,韩信不会不明白此时是最佳时机,他为何不反 ?即使是最权威的《史记》,透过白纸黑字,也是让人疑虑丛生。司马迁写 韩信与陈那密谋,“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既然屏退了所有人,只 有他们两人在场,谋反的事又是如何泄露出去的?想必司马迁对韩信谋反之说也 是怀疑,但又不能不顾及正统的说法,只好在此玩起了春秋笔法:个中真意任由 后人去揣摩吧。 韩信之死,若是排除谋反罪名,根本上还是缘于他的官品。 韩信富有军事才能,有建功立业之志,渴望慧眼识才的明主。他先投项 梁,后从项羽,但不受重用:“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归 顺刘邦后,“授上将军印”,“予数万众”,才有了大显身手的舞台:短短三年之中, 从今天的山西、河南、河北,一直打到山东,破敌百万,成就一代名将。所以对 于刘邦,他有一颗士为知己者死的感恩之心。面对蒯通策反游说,不为所动:“汉 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我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 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 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按出身,韩信算不上刘邦的嫡系。与刘邦一 起起事打天下的是萧何、曹参、周勃、灌婴、樊哙等一帮人。要想进入刘邦这一 “小圈子”,必须与这些人拉近乎。但韩信不屑做拉拉扯扯、称兄道弟那一套, 从内心深处鄙夷周勃、灌婴那些对刘邦俯首帖耳的阿谀之徒,“羞与绛、灌等列”。 与这些人密切不了关系,也就永远进不了刘邦的“小圈子”,每每关键时候,也 就没有人出来为之“说话”。事实也是如此,韩信被贬、被夺去军权、被人告发 谋反,一起打天下的“老战友”不仅没有人仗义执言,有的更是落井下石,帮助 刘邦出谋划策铲除异己,可怜韩信只有任人宰割的份了。 梗直的人,往往直言直行,襟怀坦白。刘邦打败项羽后一年,有人上书 告发韩信谋反,韩信事先早得到有人告“黑状”的风声,但他“自度无罪”,甘 愿被擒,当众揭穿刘邦“狡兔死,良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的阴暗心理。在韩信看来,我死也要死个明白,你自我标榜什么“而善将将”, 也不过是个卸磨杀驴的主儿!这样的话,刘邦能受用吗?恐怕恼羞成怒之下杀心 也就下定了。 汉初三杰,韩信一直被说成是无萧何、张良那样的大智,才落了个身死 人手的下场。所谓萧何的“智”,是不管刘邦怎么直呼其名,动辄臭骂,或百般 猜忌,都能采取应对措施取悦刘邦,甚至不惜仗势贱买田产搞坏自身形象;所谓 张良的“智”,是看透了刘邦“功高震主,大开杀戒”的隐私,早早选择了急流 勇退,“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消除了刘邦的戒心,得以逍遥余生。不 过,对于韩信来说,萧何的“智”,他不屑为;张良的“智”,他不愿为。所以, 一方面,他想有一番作为,不想退出政治舞台;另一方面,又想正道直行,不想 靠歪门邪道。而对于刘邦来说,打江山时,你韩信有才能,我离不开你;坐江山 了,你还想靠本领吃饭,动不动发个牢骚,时不时不听招呼,尊卑不分,蔑视皇 威,新帐旧债一齐算,不杀你杀谁? 韩信任楚王后,对曾经一连数十天分饭给他吃的洗衣老太,“赐千金”; 对曾经寄食其家后被其妻赶走的亭长,“赐百钱”;对那位受胯下之辱的屠夫,任 命为中尉官,“此壮士也”。韩信感恩报恩,讲究诚信,胸怀宽广,其官品不是凭 空而产生的,正是来源于他的这些人品。 在封建官场,谁在前谁在后,谁开口谁闭嘴,谁高高在上,谁匍匐在地, 讲的是等级;谁舔疮吮痔青云直上,谁坑骗拐蒙吃香喝辣,谁阿谀逢迎腰缠万贯, 靠的是权术。大凡有才情的人却不通世情,往往自视很高,抱负很大,但也常常 蔑视等级,疏于权术,轻则处处碰壁,事事不顺,重则头颅不保,诛灭九族。 所以,从根本上说,韩信的悲剧,是人格上的悲剧。 《浅谈韩信的人格悲剧》来源于网,欢迎阅读浅谈韩信的人格悲剧。 参考文献 1、《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 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2、《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 3、《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4、《群众路线教育时间活动 党员干部读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5、《朱常基上海讲话实录》(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