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笔记汇总.doc
序章 一、概念 以货币、金融体系为研究对象 是研究货币运行机制、金融体系,以及人们系统地组织和管理货币运动与融资活动以促进 商品经济发展的学科。 二、内容 货币、信用、金融机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货币供求 货币:产生发展、职能、制度(流通结构以及组织形式) 货币收支不平衡为常态→盈余方与短缺方融通需要,同时要满足安全性和“流动 性偏好”→信用工具与市场 信用: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 形式 工具 金融市场及相关理论 直接融资的成本、时间限制(短存长贷)风险(分散投资)流动性问题(满足灵 活偏好)等→间接融资的产生以及发展→中介机构、间接融资 金融机构(经营金融业务的经济组织,融资的重要中介) 构成、职能、组织形式、业务活动、经营原则与理论 追求利润是其核心目标: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行为需要受到规范 中央银行(一国金融体系中处于领袖地位的特殊金融机构)特点与性质、职能、 业务。 央行职能的实现 如何保障社会经济长期稳定与增长。 货币金融与经济运行(货币供求) 货币政策目标、工具等 货币供给与需求理论 三、研究特点 1、政经:角度——社会生产关系 内容:货币的社会本质、银行的经济性质、金融的 2、货币银行学:角度:社会经济运行 内容:货币运行规律 银行运行机制 金融工具的机能 3、银行经营学 角度 银行经营管理 四、研究意义 在现代经济中,货币金融体系占极为重要的地位,喻为“经济的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 第一章 第一节 货币的产生与职能 一、 货币的产生【充当货币条件:供求一致、计算交换比率、具有一定保值能力】 1、 货币的起源(两种观点) 货币的产生是源于为了克服无物交换的不便 缺点:成本高 成功率低 货币的产生需在商品交换的发展及其价值形式的发展中寻找答案 结论:货币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是伴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而自发地产生的因此货币是商 品交换的产物,是商品流通的结果。 2、 信用货币: 自流通中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职能的信用凭证。构成:银行券、存款通货、商业票据 特点:1、可兑现性 (1 ) 信用机构以有价物兑现 (2 ) 商品交换 2、债务货币的性质 3、调控货币的性质 货币演变的特征: 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主要表现在 其一、从货币的产生来看 物物交换→交换媒介货币的出现 *充当货币的商品具有货币的职能。 *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中仍可保证“等价交换” *货币的价值具有相对稳定性 其二、从币材的演变来说 *动植物→贵金属→纸(塑料等) 货币的类型——按价值关系分类 *商品货币:由具有其他用途的商品组成。 *代用货币代表实质货币在市场上流通的货币。 *信用货币 在流通界充当支付手段、流通手段的信用凭证 ——按货币型态 *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之前充当交换媒介的特殊商品 *金属货币:以金属为币材的货币 *纸质货币:一直涨为币材印制的一定形状、有一定面额的货币(银行券、国家纸币) *存款货币: 表现在银行存款账户上的货币“记账货币” 货币职能 价值尺度 作用: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同名的量,使他们在质的方面相同,在量的方面可以比较。 体现商品的比较关系,提供交换的技术基础。 流通手段:货币在商品交换中充当交换媒介的职能 特点:(1)货币执行流通手段不能是观念上的,而必须是现实上的。 (2 )由于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在商品买卖中的作用是转瞬即逝的,人们只关心货币的购 买力而不是其本身的价值)—由此产生了用家致富好——金属和纸来代替货币商品的可能 性) 贮藏手段 作用:贮藏货币已成为人们满足消费、顺利进行在生产和贮藏社会财富的基本方式之 一 支付手段: 作用:赊销、工资、租金、费用。 第二节 货币定义 生活中的货币:货币与通货 货币与财富 货币与收入 教科书定义:在商品和劳务的支付或债务的偿还中被普遍接受的任何东西。 两要素:1、支付手段。2、普遍接受。 内容:任何的商品或凭证 不同见解与争论: 一般等价物 社会计算工具与“选票” 从职能出发 货币与法律 定义:货币是法律规定具有无限偿付能力的事物【片面的肤浅的】 理由:1、法律未规定的流通事实的存在如活期存款。 2、国家法定的货币商品(主要指)实物货币的得以流通的条件。 3、不兑现的信用货币中现钞的流通命运。 从控制货币的要求出发: 定义:具有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即为货币。 理由: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数量构成了市场购买力,形成市场需求,影响价格升降。 调控角度统计、清楚货币与准货币。 第三节 货币制度 一、 概述: 1、 含义: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结构与组织形式 2、 背景:前资本主义社会,铸造权分散,货币流通紊乱。 3、 形成特点: 一, 以人们对商品的货币关系的充分认识为基本前提 理由:货币与货币制度产生是不同步的 有多种类型的货币制度存在(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 货币制度是由社会决定的 二, 由政府制定并由政府强制保障 理由:在货币制度的形成中政府是主体 货币制度依靠政府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手段来维系 货币制度以政府信誉为担保。 二、 制度的构成要素 (一) 币材的确定 内容:一个国家确定用什么金属做本位货币。 特点:1、在金属货币制度下,确定币材是整个货币制度的基础,也是建立货 币制度的首要步骤。 2、从币材演变的历史进程看,这种选择最终是受本国经济条件所制约,由社 会公众所决定。 (二) 货币单位的确定 1、 规定货币单位名称 最初:自然单位=货币单位 沿革:自然单位→有名无实(英镑) 自然单位→从新命名(法郎) 结果:单位确定货币名 2、 货币单位币值的确定(1 ) 金属货币: 选定币材后,规定重量和成色 (2 ) 代用货币: 通过规定与贵金属的兑换比例,确定价值。 (3 ) 信用货币 保证货币对内对外币值相对稳定。 (维持一个对自己有利的比价) (三) 规定各种货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 1、 种类 (1 ) 主币 *亦称本位币,是一国的基本通货。 *金属货币时代,是按法定币材,规格由国家造币厂铸造的足值货 币。 主币特点;1、最小规格为一个货币单位 2、无限法偿力。 *在铸币流通的情况下,过安家对本位币在法律上赋予的无限支付能 力。3、自由铸造 *金属卑微下的一种本位币铸造制度,支持有币材的人可自由将其送 至铸造厂请求铸成本位币,按照规定免或少收费用,或把本位币铸 成金属条块。 意义:*其一,使本位币名义价值包含的金属价值相一致,保证足值。 *其二,是货币流通量自发地适应商品流通的客观需求,自发调节流 通货币量,保证物价稳定。 (2 )辅币 本位币一下的小额通货,供日常零星交易和找零用。 特点:1、常以贱金属制造,并且为不足值货币。 原因:1、保证按法定比例流通,保证起辅助地位和流通秩序稳定。2、保证辅币数量相对稳定 2、按法定比例与本位币交换。 中国辅币制度 1955 年才有。 (1 ) 历史上金银铜并行,并无辅币 (2 ) 1935 年,法比改革废除银本位,但恶性循环通胀使其未起 作用 (3 ) 55 年二版人民币发行后,角分才发挥作用。 3、具有优先法偿力,国家对辅币爱法律上赋予有限的支付能力。 原因:(1)保护债群人利益。 (2 )防止本位币被驱逐 信用货币时代,央行券全都具有无限法偿力,但实际情况都较为复 杂。 4、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