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应用
循证护理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应用【摘要】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16 例机械通气患者, 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和常规护理组, 各 58 例。常规护理组实施常规护理, 护理干预组应用循证护理。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机械通气后护理干预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 ), 具有可比性。1. 2 临床诊断标准 ①使用呼吸机 48 h 后发病;②与机械通气前胸片比较出现肺内浸润阴影或显示新的炎性病变;③肺部实变体征和(或)肺部听诊可闻及湿簦 并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2, 3]:a.白细胞10.0×109/L 或37.5 ℃, 呼吸道出现大量脓性分泌物;c.起病后从支气管分泌物中分离到新的病原菌。1. 3 方法 常规护理组实施常规护理;护理干预组应用循证护理, 具体如下。1. 3. 1 提出循证问题1. 3. 1. 1 环境因素 机械通气患者大多在重症监护室, 病原菌种类多, 工作人员走动频繁。如消毒不严、通气条件差, 均可造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1. 3. 1. 2 人工气道和呼吸道因素 患者经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后, 呼吸道黏膜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 再加上反复吸痰, 细菌易进入仪器和呼吸道。1. 3. 1. 3 呼吸机装置及器械相关因素 呼吸机管路、过滤器等都是细菌寄居的部位, 医务人员操作设备如吸痰器、吸痰管也是病原菌的重要来源。1. 3. 1. 4 患者因素 机械通气患者多是危急重症患者, 营养状况差、抵抗力低、耐药菌谱的增加, 均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提供了条件。1. 3. 2 循证支持 对循证护理小组成员进行学习培训,代写论文 结合患者情况制定循证护理计划, 组织实施。1. 3. 2. 1 病房管理 保持室内适宜的温湿度及光线, 室温控制在 20~22 ℃, 湿度为55%~60% ;定时通风、紫外线消毒;用物及仪器用 500 mg/L 含氯消毒液擦拭, 1 次/d;地面擦拭 2~3 次/d。1. 3. 2. 2 人工气道管理 ①人工气囊的压力以 25~30 cm H2O (1 cm H2O=0.098 kPa)为宜, 每 4 小时检测气囊内压预防气道黏膜缺血性损伤和气管狭窄;②气道湿化也是人工气道管理的重要因素, 根据痰液黏稠度调整湿化液量。1. 3. 2. 3 呼吸机管道管理 呼吸机管道环路是细菌寄居的重要部位, 呼出端的细菌过滤器及湿化液需每日更换, 湿热交换器每周更换, 必要时及时更换。环路中的冷凝液是高污染物, 口咽部是细菌的主要来源[4], 必须及时清除, 协助患者变换体位以避免环路中的冷凝液倒流误吸。1. 3. 2. 4 呼吸道管理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防止呕吐物及分泌物坠入气道引起肺炎, 适时吸痰, 只有当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明确需要吸痰时才吸[5], 选择大小合适的密闭式吸痰管正确有效的吸痰, 吸痰前后将氧加至 100%, 2 min, 严格无菌技术。1. 3. 2. 5 口腔护理 口腔护理对人工气道患者非常重要。口腔护理应每 8 小时 1 次。根据口腔 pH 值选择口腔护理液, ①pH=7.0 时用 1%~3% 过氧化氢溶液或生理盐水;②pH7.0 时用 2%~3% 硼酸溶液;如口腔有霉菌感染时用 3%碳酸氢钠溶液。1. 3. 2. 6 其他 给予机械通气患者取半坐卧位, 床头抬高 30~45°, 可有效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尤其利于肠内营养患者, 减少胃内容物反流导致的误吸。改善机体营养状况,提高抵抗力;提供足够的心理支持;工作人员及探视人员加强手卫生, 减少感染机会。1. 4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呼吸和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和机械通气时间。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1.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表示, 采用 χ2 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常规护理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 43.10%(25/58), 护理干预组为18.97%(11/58),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89, P0.05);常规组机械通气时间为(161.8±71.2)h, 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21.4±75.6)h (t=3.09, P0.01)。3 小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机械通气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不仅延长住院时间, 增加医疗成本, 还是危重患者重要死亡原因。通过运用循证护理学提出循证问题, 制定护理计划及实施护理措施, 不断完善护理方案。结果显示循证护理能显著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具有很强的应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