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说科学课1在案例的思考中揣摩科学的本质
在案例的思考中揣摩科学的本质 曾宝俊 相信很多科学老师都这样问过自己:科学是什么?科学本质究竟是什么? 作为一个科学老师,如果这个问题都回答不了,好像有点说不过去。那么,科 学是什么呢? 中国古代称“科学”为“格物致知”——即格物而致知。爱因斯坦指出:“科学” 是“探求意义的经历”。用儿童的话来说,“科学”就是“探索大自然的秘密”。 如果,上网络搜索一下,对科学的定义会是一个惊人的数据,可是,又有 谁真正说清晰科学的本质是什么呢?美国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费曼在他的《别 闹了,费曼先生》的书中说道:“……对于学者,对于普通人来说,更多的是依靠 自身的科学经验,而不是哲学,才能回答这个问题:科学是什么?” 的确,我们很难给“科学”下一个确凿的定义,我们可以对一些案例进行思 考,慢慢地揣摩科学本质的内涵。 一、是客观,还是主观?一、是客观,还是主观? 【案例 1】冥王星的身份改变 我们自认为了解太阳系,但是太阳系的变化速度却超过大多数人的理解。 2006 年,在天文学界发生了一件让世人震惊的事情,这就是冥王星被“开 除”了,不再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了,它被划归“矮行星”。时至今日,这件事 在学术界仍有争议,有的科学家说,应该将其开除,有的则反对,各执一词。 还算荣幸,冥王星的发现者克莱德•汤博没看到这一天。这个 1930 年发现 太阳系第九颗行星的堪萨斯农家男孩于1997 年 1 月离开人世,享年 90 岁。不 过 2006 年 1 月,汤博又一次“离开”这个世界:“新地平线”号太空探测器把他的 骨灰送入太空。但是,就在 2015 年“新地平线”号穿过小行星带与冥王星相会 时,地球上的一群天文学家却宣布,它的目的地现在属于另一类天体:矮行 星。 1 1 / 1414 汤博 93 岁的妻子帕特里·夏说,若汤博生前就知道,他能理解这个决定。但 是,就她自己而言,则有点失望。她对《亚利桑那明星日报》记者说:“我并没 有觉得冥王星被降级,反而觉得自己降级了。本来我是某颗行星的发现者的妻 子,现在却成了某颗矮行星发现者的妻子……” 不管人类对冥王星的定义如何改变——从当初发现它和现在否定它,冥王 星始终都沿着自己的那条轨道默默地行进着,81 年来,它才走过轨道的五分之 一,它始终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冥王星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这是人类自己的 定义,还是宇宙的定义? 【案例 2】《解释——雪地上的足迹》教学片段 第一环节 教师投影打出一张将印有小鸟足迹的图片,然后问:你观察到了什么? 生:鸟的足印。 生:两只鸟互相走近留下的足印。 生:某种动物的脚印。…… 老师将学生所有的答案在黑板上列出。然后问:你能看见鸟吗?你怎么知 道这是鸟留下的足印?实际上,你看到了什么?(因为无人能在此时观察到鸟的 踪影,所以“鸟的足印”只是一种推理而非观察。) 生:幻灯片上有两行例外形状和大小的黑印记。 生:正是因为它们很像我们熟悉的鸟的足迹,我们才推断这些黑印记为鸟 的足印。 这些印记也完全可能是任何一种不知名的动物或“恐龙”留下的,可能是两 种例外的动物,也可能是两只例外年龄的同种动物(孩子与父亲或母亲),甚 至连“大个动物留下较大的足印”一说也仅是推理而已. 教师继续追问学生:这两只动物为什么走向同一地点?” 生:两只动物可能因为发现了同一水源。 2 2 / 1414 生:也可能动物甲攻击动物乙。 生:是幼年动物与成年动物(父或母)相互走近。 …… 老师再次强调存在多种可能的推理或解释。 第二环节 教师将第二张幻灯片置于投影仪上,然后问:这一次,你又观察到什么? 生:两行黑印记看起来渐渐靠近并混合在一起。(这属于观察。) 生:两只鸟打起来了。(这属于推理。) …… (教师指出观察与推理的区别,同时鼓励学生提出其他同样合理的可能 性。)第三环节 教师将第三张幻灯片置于投影仪上并问学生观察到什么。 这时学生能较松弛地区分观察与推理的差别,典型的回答是:只有较大的 黑印记留在幻灯片上,较小的看不见了。 教师继续追问:你的推理是什么? 回答多种多样,如动物甲被动物乙吞食、动物甲飞走了只留下动物乙、动 物甲被动物乙背着行走……(就仅有的证据而言,这些推理都是合理的,人们无 法肯定到底发生了什么,除非找到当时在场的“证人”。) 观察与推理是科学的基础。科学观察是指通过人的感官(视觉、听觉、味 觉、嗅觉、触觉)或科学仪器(人的感官的延伸)而获得的关于客观世界的信 息。科学推理则是对观察到的现象的解释,是一种主观的推断。 科学推理不是人脑凭空的任意想象,而是对客观现象的合乎逻辑推理的解 释,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解释。那么,这种解释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 【案例 3】《蜗牛的观察》教学片段 3 3 / 1414 在对蜗牛观察了一段时间后,学生们开始在一起交流自己的观察记录:生 1:我发现蜗牛走过的路上有一些粘液一样的物质留下来。 生 2:蜗牛有两对触角,前面一对短,后面一对长。 生 3:我发现蜗牛它的后面一对触角上长有眼睛,而且它看得不是很远。 生 4:蜗牛不喜欢吃苹果,喜欢呆在阴凉的地方,因为它怕热。生5:蜗牛 的牙齿非常多,有一万多颗。吃起东西来一定很快。 生 6:蜗牛壳上的螺旋有左旋的也有右旋的,但是我不知道左旋的蜗牛多, 还是右旋的蜗牛多。 在这个案例中,应该说,学生交流的这些东西没有什么知识性的错误,但 是就记录的内容来说,有一些不是通过观察而能够得到的。例如,学生3 交流 的是结论性的东西,“看得不是很远”只是一种臆测,不是简单的观察就能够得 到的事实;学生 4 用“喜欢”这种人性化的词来描述蜗牛显然是一种由此及彼的 心理推测,“因为它怕热”也不是科学的解释;先不说学生 5 的观察可能性条件 (必须用显微镜)是否存在,单看那“一万多颗牙齿”就不是真实的观察结果, 同时数据也不是很确凿,很显然是学生头脑中旧有知识储备的再现。学生6 的 前半句是观察得到的信息,后半句则是问题的提出,把它们一起放在观察记录 里面也是不适合的。以上观察记录说明: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很少有人注意到 观察记录的的主观和客观表述问题。 观察过程本身就具有研究的性质,观察是科学探究的核心方法之一,通常 简单的问题通过认真仔细的观察就可以找到一些证据,如何引导学生如实描述 和记录呢?让我们看一看哈佛大学兰本达教授是怎样引导学生用观察来进行研 究的。 生:蜗牛先在外面爬,爬累了就缩进去休息,不累了再出来。 兰:你怎么知道它累? 生:它像人一样,人累了坐下来休息,它累了也得进壳去休息一会儿。 兰:它有什么表现让你想到它累? 4 4 / 1414 生:它把触角先缩回去,头再回去,尾巴回去后,把口封住,再捅它也不 出来。 兰:是不是有其他原因使它缩回去? …… 科学强调客观性,这就要求科学实验,包括观察活动,要具有一个严重的 特质,那就是科学界公认的可重复性。对于一个观察结果,如果别人在同等条 件观察的时候,得不到你所描述的那种信息,这时就会引发质疑。观察记录是 对客观的描述,它例外于推理和假设。推理和假设是意识形态,在这个领域 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不奇怪,但是观察记录则不允许,如果是一个接 力式的记录(比如一天中对天气情况各变量因素的观察和测量),没有一个统 一的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