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文字说明
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合肥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 一、培育目标与基本规格 培育目标: 本专业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进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掌握电子信息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从事电子信息仪器、设备、产品以及系统的讨论、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基本规格: 1、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觉悟;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爱岗、艰苦求实、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 接受必要的军事训练,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能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 3、 懂得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遵纪守法,举止文明,有“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良好作风,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心理素养以及一定的美学修养. 4、 比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自然科学基础和技术科学基础的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和技术经济、工业管理知识,对本专业学科范围内的科学技术新进展及其新动向有一定的了解. 5、 受到工程设计方法和科学讨论方法的初步训练,具有本专业所必需的运算、实验、测试、计算机应用等技能以及一定的基本工艺操作技能。 6、 有独立猎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以及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精神,具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的能力和适应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素养。 7、 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 8、 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承担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光荣任务。 9、 具有较强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能够将现代信息技术熟练运用于学习、工作和社会实践活动。 二、培育人才的适应范围与专业特色 本专业培育的毕业生可从事于: 1、信息猎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应用等电子信息领域的科研工作。 2、广播电视、通信、计算机应用、电子测量控制、家用电器等行业的电子产品、仪器设备及系统的讨论、开发、制造、管理等工作. 3、高等院校和讨论所的教学、科研等工作,也可进一步深造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专业特色: 本专业分为射频与微波技术、多媒体信息处理、信号检测与控制等特色方向。射频与微波技术方向培育学生掌握射频与微波传输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射频与微波电路的初步设计能力;多媒体信息处理方向培育学生掌握图像处理的基本理论、音视频编码和多媒体检索的基本原理、方法,具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和软件编程能力;信号检测与控制方向培育学生掌握工业控制系统的信息采集、处理、自动控制原理和实现方法,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育标准 本专业培育标准涵盖知识、能力和素养三个方面: 1、应掌握的知识: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前沿知识、专业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人文科学知识、经济管理基础知识,以及为专业服务的其他知识(如电子、通信、计算机等领域的进展动向、行业现状和岗位需求等)。 2、应该具备的能力:信息猎取与综合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和独立思考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外语应用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团队合作及组织管理能力、自学能力、审美能力。 3、应养成的素养:热爱祖国、品德高尚;热爱科学,乐于创新;视野开阔、身心健康;刻苦务实、精勤进取;意志坚定、志存高远。 四、培育目标实现矩阵 上述培育标准的实现矩阵参见附录一。 五、主干学科及相关课程 主干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线路、数字逻辑电路、通信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机原理、数字信号处理、信息论与编码、通信原理、自动控制原理、数字电视技术、微波技术、微波电子线路、程序设计基础、算法与数据结构、电子测量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嵌入式操作系统及实践等。 特色课程: 1.“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综合设计” 该课程是实践环节必修课程,根据射频与微波技术、多媒体信息处理、信号检测与控制三个方向分别设置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际课题,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各门课程的知识来完成任务,培育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课程计划学时4周,集中在第三个小学期完成。 2。 “DSP原理及应用” 数字信号处理理论及技术是本专业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习了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后,安排了专业选修课“DSP原理及应用”。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学生了解了DSP在硬件、软件两个方面是如何围绕着数字信号处理算法的需要来进行设计的,提高了对微处理器的认识,加深了对数字信号处理理论及算法的理解,并且初步掌握了利用DSP来解决实际的信号处理问题的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本院DSP实验室长期开展DSP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科研成果丰富,对本课程建设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辅修专业课程模块:信号与系统(64学时,4学分)、数字信号处理(40学时,2。5学分)、电磁场与电磁波(56学时,3。5学分)、通信电子线路(64学时,4学分)、通信原理(64学时,4学分)、信息论与编码(40学时,2.5学分)、微波技术(56学时,3.5学分)、数字电视技术(32学时,2学分)、微波电子线路(32学时,2学分)、电子测量技术(40学时,2.5学分),共30.5学分。 选修专业课程模块:信号与系统(64学时,4学分)、通信电子线路(64学时,4学分)、信息论与编码(40学时,2。5学分),共10。5学分. 六、毕业合格标准 1、 符合德育培育要求。 2、 最低毕业总学分190,其中理论课程151.5学分,实践教学环节38。5学分.创新创业教育不得低于6学分,个性化教育6学分。 七、授予学位 本专业标准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八、课程配置流程图 课程配置流图反映了本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间的先行后续关系,参见附录二. 九、实践环节安排 1、 实践环节共计42周/38.5学分。 2、实践环节采纳“小学期集中”、“大学期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 3、专业相关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硬件实践技能的培育、软件编程能力的培育、信号与信息处理能力的培育、综合应用能力的培育。 十、课外学习要求与安排 1、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课程的课外学习时间不少于课内授课时间。 2、对于以课外学习与实践为主的实践教学环节,必须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课程任务。 3、四年内至少听取专业相关的学术报告4次。 4、积极参加全国和全省的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竞赛,参加学校的创新项目、“斛兵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加学院创新实验室的科技创新活动。 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附录一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育目标实现矩阵 人才培 养目标 课程 本科毕业生应掌握的知识 本科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 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