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精读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简史》- -精读精读 目录目录 Day 1Day 1 中国哲学的背景和儒、墨学说中国哲学的背景和儒、墨学说 №1 中国哲学的精神 (一)什么是哲学?(一)什么是哲学? 要了解中国哲学,首先要了解哲学是什么。哲学思想的形成,其实反映 着人类内心深处不满足于现实,努力追求超脱于现实的一种渴望。通俗通俗 地说,哲学就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这种反思亦是对于思考本身的思地说,哲学就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这种反思亦是对于思考本身的思 索。索。 (二)什么是中国哲学?(二)什么是中国哲学? 在中国哲学的传统中,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客观事物 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超脱于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 德价值的价值。听起来似乎是在追求成为圣人一样的人。或许这也是为 什么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哲学史上有很多被称为圣人的哲学家。比如称孔 子为至圣,孟子为亚圣。 那么如果想要了解中国哲学的精神所在,就需要关注中国哲学所关注的 问题是什么。在中国哲学中有两股影响较大的哲学思潮,即儒家思想与 道家思想。儒家、道家思想的关系就如同西方思想中古典主义思潮与浪 漫主义思潮的关系。儒家的“游方之内”(意为在尘世之中)显得比道家入 世。道家的“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后来两种思潮相互靠近,这些运 动使得中国哲学既是入世的也是出世的,既是理想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 的,既讲求实际,又不肤浅。人们试图在两极对立中寻求他们的整合, 但是怎么做到这一点呢,这是中国哲学力图解决的问题。 №2 中国哲学的背景 毫无疑问,任何一种哲学思想都一定是客观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社会 制度共同作用的产物。通过了解哲学思想产生的背景,对于进一步了解 中国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因是有所助益的。 首先,地理环境方面,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在很多中国哲学的论著中 会用“普天之下,四海之内”来表示这个世界。但是可能海洋国家的人民, 比如希腊人,就会不明白,居住在四海之内(比如某一个海岛),怎么 就是住在普天之下了呢。中华民族历来依靠农业来维持生存。在一个农 业国家里,财富的首要基础是土地。因此,在历史上,一切社会、经济 思想乃至政府的政策措施都以土地的分配和利用为中心。 其次,经济方面,中国自古以来都是重农轻商的。经济条件是地理环境 的产物,社会制度又是一定经济条件的产物。因为土地的制约,中国农 民可能世世代代都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从而形成了庞大的家族。中国 的祖先崇拜也是这样发展起来的。世代居住在一个地方的族人,他们追 溯最早在这地方定居的祖先,敬拜他。祖先成为家族的共同象征。所以 中国社会制度的核心在于“家邦”,在这样一个社会组织里,是按人生来的 地位,等级形成的,父亲的权威天然的高于儿子的权威。对中国人影响 最大的儒家思想中,一大部分都是对这种社会制度的理性论证。 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耕国家,发展农业是首位。农民日常打交道的, 无非就是田地和庄稼,都是他们一看就认识的东西,他们把直接认知作他们把直接认知作 为有价值的东西,所以反映他们思想的哲学家也同样把直接认知的事物为有价值的东西,所以反映他们思想的哲学家也同样把直接认知的事物 作为哲学思维的出发点。作为哲学思维的出发点。所以某种程度上,农民的眼界制约着中国哲学 的内容,还制约着中国哲学的方法论。这也是认识论在中国哲学未得以 发展的原因。认识论的问题之所以产生,是由于主观和客观有明确界 限,而在中国哲学视角里还没有明确的区分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界限。认 识主体和认识客体还是浑然一体的。这也有助于说明,中国的哲学语言中国的哲学语言 可以是提示性的而并不是明晰的。不明晰即代表不是用理性演绎得出的可以是提示性的而并不是明晰的。不明晰即代表不是用理性演绎得出的 概念。哲学家只是告诉人们,他看见了什么。概念。哲学家只是告诉人们,他看见了什么。因而他述说内容丰富,但 言语简短,只作提示而不明确。 №3 诸子的由来 毫无疑问,任何一种哲学思想都一定是客观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社会 制度共同作用的产物。通过了解哲学思想产生的背景,对于进一步了解 中国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因是有所助益的。 首先,地理环境方面,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在很多中国哲学的论著中 会用“ 普天之下,四海之内” 来表示这个世界。但是可能海洋国家的人民, 比如希腊人,就会不明白,居住在四海之内(比如某一个海岛),怎么 就是住在普天之下了呢。中华民族历来依靠农业来维持生存。在一个农 业国家里,财富的首要基础是土地。因此,在历史上,一切社会、经济 思想乃至政府的政策措施都以土地的分配和利用为中心。 其次,经济方面,中国自古以来都是重农轻商的。经济条件是地理环境 的产物,社会制度又是一定经济条件的产物。因为土地的制约,中国农 民可能世世代代都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从而形成了庞大的家族。中国 的祖先崇拜也是这样发展起来的。世代居住在一个地方的族人,他们追 溯最早在这地方定居的祖先,敬拜他。祖先成为家族的共同象征。所以 中国社会制度的核心在于“ 家邦” ,在这样一个社会组织里,是按人生来的 地位,等级形成的,父亲的权威天然的高于儿子的权威。对中国人影响 最大的儒家思想中,一大部分都是对这种社会制度的理性论证。 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耕国家,发展农业是首位。农民日常打交道的, 无非就是田地和庄稼,都是他们一看就认识的东西,他们把直接认知作他们把直接认知作 为有价值的东西,所以反映他们思想的哲学家也同样把直接认知的事物为有价值的东西,所以反映他们思想的哲学家也同样把直接认知的事物 作为哲学思维的出发点。作为哲学思维的出发点。所以某种程度上,农民的眼界制约着中国哲学 的内容,还制约着中国哲学的方法论。这也是认识论在中国哲学未得以 发展的原因。认识论的问题之所以产生,是由于主观和客观有明确界 限,而在中国哲学视角里还没有明确的区分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界限。认 识主体和认识客体还是浑然一体的。这也有助于说明,中国的哲学语言中国的哲学语言 可以是提示性的而并不是明晰的。不明晰即代表不是用理性演绎得出的可以是提示性的而并不是明晰的。不明晰即代表不是用理性演绎得出的 概念。哲学家只是告诉人们,他看见了什么。概念。哲学家只是告诉人们,他看见了什么。因而他述说内容丰富,但 言语简短,只作提示而不明确。 №4 孔子:第一位教师 孔子一生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但他却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的 教师,也是中国历史上大量招收私人学生创立私学的第一人。 孔子时代的私学,讲授六艺,即《诗》《书》《礼》 《乐》《易》《春 秋》这六门课。六经虽然不是孔子著述,但在他讲授经书时,注入了许 多自己的思想见解,后来孔子的弟子也效仿孔子,孔子及其弟子对六经 的注解和诠释,形成了一本书即《十三经注疏》。这是孔子与其他同时 代儒生的不同之处,这也使他成为了一个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不仅对经书予以新的解释,他对个人与社会、与天、与其他人的关 系也都有自己的见解。关于社会,他强调“正名”,即客观存在的种种事物 应当与它们名字的本来含义一致。比如论语中我们耳熟能详的“君君、臣 臣、父父、子子”,即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对于 个人品德,孔子强调仁和义。“仁”泛指人的所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