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先秦时期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先秦时期) 三监 周武王灭商之后,以商旧都封纣王子武庚,并以殷都以东为卫,由武王弟管叔监之,殷都 以西为庸,由武王弟蔡叔监之,殷都以北为邶,由武王弟霍叔监之,管叔 、蔡叔、霍叔总 称三监。一说武王以邶封武庚,以庸封管叔,以卫封蔡叔,以监殷民,称为三监。 西六师、殷八师 西周在宗周镐京有六师,主要戍守西土,兵员来自周人,故称「西六师」 。后来周公在平叛 过程中,认为有必要扩建国家直属武装力量,于是,对三监的武装力量进行收编,又建立 了一支八师的军事编制,兵员由周人、殷人组成,八师的戍守区在殷地,故称「殷八师」 。 后又因其长期驻守成周,故又称「成周八师」 。 大宗小宗 西周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严格的等级关系,它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 宗是为了处理嫡长子和他的庶弟之间的关系而立长子为嫡子,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因此, 周天子既是天下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享有主祭的权利。被分封的庶子,对嫡子的大 宗来说,是为小宗,但在其封国内又为大宗,其权位也由嫡长子继承。其他的庶子被分封 为卿、大夫、士,士的长子为士,庶子为平民。 畿服制 「畿」 ,是指王都周围的地方。西周宗周的王畿以镐京为中心,向四周延伸各四百里;东周 王畿以洛邑为中心,西与宗周王畿相接,北不过淇县,东在商丘以东,南界在江汉地区。 王畿以内有封国、采邑,有畿内采邑的多为王朝的公卿大夫,他们也称诸侯。畿内封国、 采邑对维护周王的统治、保障王室的财政收入极为重要。而王畿以外的诸侯,少数为王的 亲戚和功臣,多数为殷商旧国或先王先臣之后。畿外诸侯国是王朝管辖区域内的行政组织, 其主要职责是拱卫王室,防止外敌入侵。畿内畿外诸侯都要服事于周王,史称「畿服」 。 九鼎 九鼎是古代象徵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 《史记》记载: 「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 」 相传成汤迁九鼎于商邑;周武王灭商后,又把它迁到了洛邑;东周时,秦、楚觊觎周王权, 曾先后兴师到周都询问九鼎大小。 嫡庶之制 宗法制度的核心内容在于确保嫡长子继承的世袭特权, 「立嫡以长」 ,嫡长子是嫡妻(正妻) 所生的长子,其余的诸子为庶子。嫡长子继承权位和财产,庶子分别被分封为诸侯、卿、 大夫、士。嫡庶之制把西周社会的统治者既区别又联系地组合起来,形成严密的宗法制度。 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 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长子继承,而其他的庶子为别子,他们被 分封到全国各重要的战略要地。 由嫡长子继承的王位可以确保周王朝世世代代大宗的地位, 庶子对嫡子的大宗来说,是小宗,而在自己的封地内又为大宗,其继承者也必须是嫡长子。 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目的在于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社会的统治秩序。 周礼 周礼相传由周公制定,其实是周公对夏商以来的礼乐进行增删、修改。周礼是等级社会的 政治准则、道德规范和各项制度的总称。包括种种规则、典礼仪式和表示身分的舆服旌旗、 宫室器用的规定等等。所谓周礼,是区分贵贱尊卑的等级教条。 五礼 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统称五礼。吉礼是对先祖与各种神只进行祈求福祥的礼 节。凶礼是指哀邦国之忧的丧葬礼节,还包括对天灾人祸的哀吊。宾礼是诸侯对王的朝见、 诸侯间的聘问和会盟等之礼节。军礼是战争、田猎、筑城等动员大量人力的活动的礼节, 即大师之礼、大田之礼等。嘉礼是为了亲善万民的礼节,包括婚礼、冠礼、飨燕礼、庆贺 礼、宾谢礼等。所有礼制,是法律的补充,强调贵贱等级的区分和贵族社会的正常运作。 五刑 根据《尚书·吕刑》所记,周代的刑罚有五种,即墨(脸上刺字涂青,罚为奴隶的标记) ; 劓(割鼻子) ; (断足,即刖刑) ;宫(男子割势,即阉割生殖器和女子幽闭);大辟(斩首) 。 这五种刑罚的律条,墨刑和劓刑各一千条,刖刑五百条,宫刑二百条,大辟二百条,共有 三千条。其法网严密,远远超过了前代。 井田制 西周王朝的广大国有土地,实行井田制的管理方式。 《周礼·小司徒》 : 「九夫为井,四井为 邑。 」 《孟子·滕文公上》说: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 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井田便是在规整的一块方田之外附有墉垣,并有畎、沟、洫、 浍等更周密的灌溉系统。诸侯和百官从周王那儿直接得到的土地及依附于土地的生产者, 只能世袭,无权买卖,故井田制有两层用意,既是诸侯和百官作为俸禄的等级单位,也是 课验勤惰直接耕种者的计算单位。西周后期出现了土地转让或买卖,井田制瓦解。 利簋 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为周武王时的「有司」利所作。1976 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现藏 于临潼县博物馆。此簋是现在所知最早的一件西周铜器。其为深腹,圈足下附有方座,双 兽头耳垂珥,以云雷纹为地,饰以兽面纹、夔纹、蝉纹。腹内有铭文4 行,共 32 字,大意 为: 武王伐商, 甲子曰凌晨岁星正当其位, 宜于征伐; 战胜商朝八天后的辛未曰, 武王在 地 的军队驻地赏「有司」利以铜,利用铜来铸造宝器。利簋记载的史实证实了《尚书·牧誓》 、 《逸周书·世俘》等文献的记载。 分封诸侯 周武王灭商和周公东征后,面对殷朝留下的土地、财产、人口、官吏、军队及其故属国, 周采取了封建诸侯的政策,以达到屏藩周室的政治目的。周初的分封对象有同姓宗室子弟, 又有异姓功臣宿将,还褒封神农、尧、舜、禹及商汤的后代。史传周初分封, 「兼制天下, 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 ( 《荀子·儒效》 )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有土地,而且 还有人口,即所谓「授民授疆土」 。封君要对周王室尽纳贡、守边等义务。 周公东征 武王在克商后二年病逝。当时「天下闻武王崩而叛」 ,周公为了应付危难,一方面立武王的 幼子诵为周成王;另一方面,自己又亲自摄政,结果引起了内部的争权斗争。管叔、蔡叔 也乘机散布流言,引起了成王对周公的怀疑。最后成王开启金滕之箱,看见策文,周公才 获得信任。于是管、蔡勾结武庚起兵反周。是时武庚利用战机,联络庸、奄、薄姑、徐戎、 淮夷、熊(祝融)、盈(赢)诸族共图复国,声势远比新起而内部分裂的周强大。周公和召公 「内弭父兄,外抚诸侯」 ,经过三年东征,平定了三监叛乱。 《逸周书·作雒》篇说,武庚 北奔,管叔自杀,蔡叔被囚;周公征服熊、盈之族十七国,俘淮夷之族九邑。 《孟子·滕文 公》篇则说,其灭国五十。地居河汾之东的唐也起事策应武庚的叛乱,后为周公诛灭。这 次战事是继武王灭殷之后,周公为彻底征服殷族及其同盟作出的最大功绩,周王朝的统治 由此奠定下来。 国人 厉王任用荣夷公为卿士,实行专利政策,又命令卫巫监谤,禁止国人谈论国事,违者杀戮。 国人在高压政策下, 「道路以目」 。召公虎规谏厉王,但监谤更甚,国人忍无可忍,于公元 前 841 年,举行,攻入王宫,厉王仓皇逃奔彘,公元前 828 年,厉王死于彘。宗周无主, 朝政由周定公、召穆公共同执掌,史称周召共和或共和行政。 共和行政 厉王专制,利令智昏,派卫巫监谤,禁止国人谈论国事,违者杀戮。国人忍无可忍,起而, 厉王出奔。宗周无主,朝政由周定公、召穆公共同执掌,一说由共国国君共伯和执政。史 称「周召共和」或「共和行政」 。这一年即共和元年是公元前 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