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试验与推广
中国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与推广中国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与推广 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中心1 简介:简介:“中国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与推广”(FBB060244)是全国教育科学“十 一五”规划课题,由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中心承担。“整体推进震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列入教育部简报(2008 年 36 期)并上报党和国家领导。《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专著获中央 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成果二等奖,相关论文发表转载引用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积极心理健 康教育已引领全国心理健康教育新航向。 一、引言 中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发展很快,取得了很大成就。随着社 会发展的加快,竞争日益加剧,人际矛盾冲突也呈现出新的表现形式。如何面向现实,理 论联系实际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 效性,日益成为时代的使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针对传统“诊治式”心理健康教育偏重于面向少数问题学生之不 足,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借鉴积极心理学的基础上,吸收了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的 精华,将研究和教育重心确立为人和社会的积极因素方面,牢牢把握弘扬“浩然正气”的 大方向,通过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渗透、全员参与、全程跟踪的途径,重点培养积极心 理品质和开发心理潜能,为幸福人生奠基。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对人性坚持积极的评价取向,重视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 发,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和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以积极的心 态来对人的心理现象 (包括心理问题) 进行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品质,让每个 人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保持生命生活最佳状态,从而提高心理免疫力和抵抗力;塑 造洋溢着积极精神、充满乐观希望和散发春天活力的心灵。 简言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一切从“积极”出发,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各种 现象,用积极的内容和途径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用积极的过程诱发积极的情感体验,用 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从而为和谐社会奠定积极的 心理基础,营造和谐向上的精神状态。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具有补救性功能,更强调发 展性功能、预防性功能,使人具有积极的理想追求、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高效的学习和 工作状态、建设性的人际关系、健全的人格和幸福的精神生活等;引领心理健康教育从消 极、被动、补救,向积极、主动和发展的方向转型;从面向问题学生和学生的问题,向面 向全体学生和全面开发心理潜能、提高综合心理素质方向转型;从专职教师的专门服务, 向全员参与、学科渗透、全方位服务方向转型;从化解问题、缓解痛苦向提高免疫力、提 高幸福指数方向转型。 课题主持人:孟万金;核心成员: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中心科研骨干;报告执笔人:孟万金、王新 波、张冲。 1 目前,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已经覆盖了各级各类教育。 《教育研究》、《中 国教育报》、《教育文摘周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中国特殊教育》 、 《中国教育学刊》、《中国德育》等数十家权威杂志报纸和国内外会议发表的相关文章多达 数百篇,网络媒体上的相关信息更是海量,四川“整体推进震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列入 教育部简报(2008 年 36 期)上报党和国家领导……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思想传遍大江南北, 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遍布长城内外。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赢得了领导的重视、学界 的认可、实践的欢迎,已成为一面旗帜,引领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方向;已成为时代的 学术品牌,正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彰显中国特色、中国气派。 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的形成 1 1 文化学认为,“文化世界不仅是人类创造的,而且同时也在不断地创造着人类,创造 着不同国家、民族、社区人们的性格、心理、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种种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创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积 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必须扎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也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扎根民 族文化提供了沃土。①“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培养人的精髓。 “正”英语为 Positive,现代意思就是“正面的”、“积极的”、 “端正”、 “矫正” 的意思,这正是当代西方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的中国古代思想。②“自强 不息,厚德载物”。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它形成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明进步 的精神脊梁,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赋予了历史的灵魂。③“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哲学以 至中国文化中最古老、最广泛的概念之一,它促使心理健康教育与自然、社会和谐有机统 一起来,从而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生态学的理念和范式。④致中和。积极心理学认 为,对积极心理品质的缺乏、对立、夸大都会导致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实 际上就是孔子所说的“过犹不及”。可见,“致中和”构成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想境界 的历史基础。⑤“性善说”。孟子的这一理念揭示了人向善的内在可能性,为积极心理健 康教育强调人的光明面、人的优点与价值,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和具有建设性的 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促进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发展,提供了人性向善的逻辑起 点。⑥中医养生理论。中国传统医学养生学源远流长,经久不衰,“不治已病治未病”的 预防思想和“整体”观念是其理论精髓,与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充分体现了现代 “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和整体健康模式,从而为心理健康教育摆脱西方的病理 学模式、医学模式而走向生态学模式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和思想基础。 2 2 对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这一理念起到直接催生作用的主要来自西方 20 世纪中期以来的 “积极”思潮。具体而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在整合借鉴西方“积极主动”心理学思 想、“积极心理健康”、“积极心理治疗”、“积极心理学”和“积极教育”等诸方面思 想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①“积极主动”(Pro-active)这个词最早是由著名心理学家维克托·弗兰克在“二 战”后正式提出并向大众推介的。弗兰克指出,积极主动的思维准则,正是每一个追求成 功的人都应具有的人生态度。积极主动的人对自己总是有一份责任感,认为命运操纵在自 己的手里,自己可以主导事情的发生和发展,对生活充满控制感,而消极被动的人则总是 为习得性无助感占据心灵。②“积极心理健康”概念最早由玛丽·贾赫德(Marie Jahoda) 于 1958 年在其著作《当代积极心理健康观》一书中提出的。积极心理健康可以被视为促进 持续发展的人格特征或被视为人格和社会环境的良性互动状态。③积极心理治疗拓展了积 极心理健康的实践领域,丰富了积极心理健康的内涵,可以认为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临 床领域的最早萌芽。积极心理治疗是由诺斯拉特·佩塞施基安于1969 年以后逐渐形成的心 理治疗思想。与从疾病出发、把患者看成是疾病载体的传统的心理治疗有所不同,积极心 理治疗从人的发展的可能性和能力出发,强调每个人天赋的潜能在解决心理问题中的重要 性。④积极心理学 (Positive Psychology) 是美国心理协会前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