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教师学习资料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 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 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背景 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 2014 年教育部 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 “教育部将 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 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价值定位 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 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可以转化为教育教 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 键能力,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 育人模式变革。 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科学性。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 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规律,将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贯穿研究工作全过程,重视理论支 撑和实证依据,确保研究过程严谨规范。 第二,注重时代性。充分反映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全面 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确保研究成果与时俱进、具有前瞻性。 第三,强化民族性。着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把核心素养研 究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突 出强调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充分体现民族特点,确保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 色。 研究过程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专业性强,必须基于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 采取科学的程序和方法。研究工作历时三年,联合课题组由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 校的近百名研究人员组成。研究过程主要包括: 1.精心开展研究,提出素养框架 课题组成立以来,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整合型研究思路,整体设 第 1 页 共 6 页 计研究方案,系统开展研究工作,为总框架的建构提供理论支撑。通过基础理论研 究,厘清核心素养的概念内涵与理论结构,准确把握核心素养的价值定位;开展国 际比较研究,分析比较 15 个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核心素养研究的程序方法、指标 框架和落实情况;通过教育政策研究,梳理不同时期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总体要 求;开展传统文化分析,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身成德的思想和传统教育对人 才培养的要求;开展课程标准分析,了解现行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相关表述,明 确课标修订任务。同时,通过开展实证调查研究,深入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准 确把握各界对核心素养的期待。课题组访谈了 12 个界别的 608 名代表人物,问卷 调查了 566 名专家学者、校长和企业家等,汇总形成约351 万字的访谈记录和大量 调查数据, 为建构符合国情特点和现实需要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提供实证依据。 在此基础上, 课题组召开专家论证会 60 余次, 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证调查的主要 结论,初步提出了核心素养总框架。此后,又召开征求意见会 20 余次,认真听取专 家学者、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一线教师和社会人士的意见建议,对总框架初稿进 行修改完善。 2.开展转化研究,对接课标修订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课题组提交了核心素养总框架初稿。2014 年 7 月,呈请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对核心素养总体 框架进行了审议。为做好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修订的衔接工作,2014 年 8 月,呈请 教育部基础二司委托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课程、教学、评价、教研、管理等方面 专家,开展“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衔接转化研究”。重点基于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 究核心素养在课程标准中落实的方式方法。 2015 年 1 月, 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了衔 接转化研究成果,赞同研究组提出的核心素养落实方式。 3.广泛征求意见,认真修改完善 为确保核心素养的科学性和适宜性,2015 年 4 月和 2016 年年初,两次呈请教 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将核心素养初稿及研究报告送教育部有关司局和单位征求意见。 同时,正式征求了全国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意见,并委托中国教育学会征求各省 市教育学会和相关分支机构意见。此外,召开专题座谈会,听取一线教育实践专家 意见。 总体框架 2016 年 9 月 13 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 学举行。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出席会议并致 辞。来自教育学界和心理学界的知名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部门人员和一线教育工作 者代表等参加了会议。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 展、社会参与 3 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 第 2 页 共 6 页 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 18 个基本要点。各素养之 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为方便实践应用, 将六大素养进一步细化为 18 个基本要点, 并对其主要表现进行了描述。 根据这一总 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 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 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 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 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 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 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 要点。 (二)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 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 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 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 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 敢于担当的人。 5.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 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第 3 页 共 6 页 6.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