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浮力教案
《浮力》教学设计《浮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浮力及其方向。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2.学习阿基米德善于观察思考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探究认识浮力,会测量浮力的大小。 2.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难点: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重力关系的过程。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具】 演示实验器材:氢气球、大烧杯、红毛线、演示小桌、水﹑准备一组与学生 所用完全相同的实验器材(便于学生上讲台演示实验方案)。 学生实验器材:石块、木块、曲别针、乒乓球、烧杯 (100ml)、弹簧测力计、 溢水杯、小桶、空易拉罐、水槽、铁块、细线。 【教学设计】 1.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领悟浮力,本节课设计了两个探究实验,探 究式教学法贯穿于整节课的始终。做好分组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但对初中学生 而言通过实验总结出阿基米德原理难度较大,实验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要求较高, 在实验中需要测量四个物理量(G、F 拉、G桶、G桶+排水),记录六个物理量(G、F 拉、F浮、G桶、G桶+排水、G排),大部分学生对于这么多的物理量感到不知所措,无 从下手,再加之实验误差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于是在教学中采取将“物体所受 的浮力大小”与 “物体浸在水中排开水的重力”两个物理量分开测量再汇总的方 法,即通过探究得出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F 浮=G-F拉后,将全班分 为两个大组, 分别测出浸没在水中的石块、 铁块所受到的浮力大小作为反馈练习, 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一中,并保留表一中的实验数据。当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 什么”时不再重复测浸没在水中的石块、 铁块所受到的浮力大小,重点进行收集 和算出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将实验数据填入表二。最后将表一和表二的实验数 据综合到一起,即表三。汇总全班的数据,得出阿基米德原理。这样做大大简化 了繁琐的实验步骤,将实验难点分散,效果较好,也节省了时间。 2.本节课探究实验较多,实验的成败直接影响学生对结论的归纳总结,为 保证实验过程合理、有序,使学生在头脑中清楚地认识到如何进行实验以及为什 么要这样做, 在教学中采取实验前留有充分的时间小组进行设计、 讨论实验方案, 在相互启迪交流中形成共识,使学生确实明确实验应如何进行后再分组实验。这 样做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学生实验中减少了盲目性,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通过演示实验形象直观地在学生面前展现出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增强 了学生的记忆。 【教学评价方式】 1.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教学评价,形式多样有分析实验注意事项、实验的成 功与失败之处……通过小组的交流与评估, 给学生更多机会来展示自己的聪明才 智以及雄辩的口才,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激发他们的自信心。 2、学生通过分组完成一系列探究实验,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此次活动中的主 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具体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课前根据本节课需要自制教学课件,准备各种实验器材,多元化刺激、 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对学生分组,前后桌 4 人一组,每组包括能力不同的学生,组内自定组 长 1 名,中心发言人 1 名,其他人可适时补充。 二、整个教学过程叙述 本节课内容需 1 课时(45 分钟)完成。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引入新课】(约 3 分钟) 从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入手, 向学生们提出问题:“氢气球为什么会浮在空中? 为什么人游泳时可以漂浮在水面上?这些小例子非常简单, 学生很自然地就会答 出与浮力有关,并且通过例子还可以发现,不仅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 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气体对它的浮力。再让学生搜集生活中浮力的现象, 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的发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说明:从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入手,学生通过搜集生活中的浮力现象,使思 维发散。通过所列举的现象,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 【新课教学】(约 35 分钟) 探究一: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吗?(约 10 分钟) 第一环节:课题的提出。 首先让学生将石块﹑木块﹑曲别针﹑乒乓球放入盛水的烧杯,观察实验现 象,发现木块﹑乒乓球在水面漂浮,而石块﹑曲别针却沉入烧杯的底部。 学生通过观察有了感性认识后向学生提出问题: “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 力吗?” 第二环节:猜想和假设。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水对它的浮力。 有的学生认 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不受水对它的浮力,理由是物体没有被浮起来。还有的同学 则认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受到水对它的浮力, 因为物体下沉的速度比较缓慢…… 到底哪种猜想正确要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第三环节:实验设计。 学生再次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实验方案,然后各个小组进行交流。 实验器材:烧杯、水、弹簧测力计、石块、绳。 实验过程:将石块用线拴好挂在弹簧测力计的秤钩上,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 数,再将石块浸没在水中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有无变化。 学生交流实验注意事项:不要将石块放在容器底部,否则容器底部对石块有 一个向上的支持力,会影响实验结果。 第四环节:进行实验。 明确实验过程之后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第五环节:交流评估。 各小组学生代表交流实验现象: 实验发现当石块浸入水中后弹簧测力计的示 数变小了。教师可以用手托住石块,利用肢体语言让学生更深刻领悟弹簧秤的示 数变小了,说明有一个力量向上托起了石块, 在水中正是水向上托起了石块,因 此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液体对它的浮力。 评估:影响实验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实验中石块偏大,卡在烧杯壁上,影响 了实验效果. 〈反馈练习一〉 1.填空题: (1)漂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到水对它的___________,沉入水底的铁块也会受 到水对它的_________。 (2)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的________。 2.看一看,是对还是错? 下沉的物体浸在水中也受浮力() (说明:学生们熟知在液体中漂浮或上浮的物体受浮力,但是沉在水底的物 体是否也受到浮力呢?浮力的方向如何呢?学生就说不清了。 通过探究实验引起 学生的认识冲突,引导学生往深层次思考。本探究过程中的重点是第三环节实验 设计和第五环节交流评估,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实验方案以及实验注意事项,明确 如何做实验,减少了盲目性。通过交流评估相互学习加深对实验的认识。) 认识浮力。 第一环节:浮力的方向。(约 10 分钟) 演示实验:找一段较粗的红毛线,将其两端分别固定在乒乓球和大烧杯的底 部,将水注入大烧杯,直到将乒乓球浸没,观察红毛线被在竖直方向拉直。将大 烧杯的一端垫高,发现红毛线仍旧被在竖直方向拉直。此实验说明浮力的方向总 是竖直向上。 第二环节:浮力大小的测量。 通过受力分析总结出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 F 浮=G-F拉。 〈反馈练习二〉 将全班分为两个大组,分别测出浸没在水中的石块、铁块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作为反馈练习,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一中,并保留所测得的数据。 表一: G(N) F 拉(N) F 浮=G-F拉(N) (说明: 通过演示实验可以形象直观地将浮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