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小学大班额下数学学困生归因转化策略研究方案
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小学大班额下数学学困生归因转化策略讨论 万州区沙河小学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学困生现象是教育教学不可回避的现实存在,国内外的教育专家和一线老师都在不遗余力的开展对学困生转化的讨论,也取得了非常丰富的讨论成果。查阅已有的讨论成果,主要集中在对学困生成因的分析、学困生转化策略的讨论等方面。我们在借鉴和运用已有讨论成果来解决学困生转化上也做了不少的努力,但感觉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在大班额下的学困生转化成效不高.究其原因,我们以为,已有讨论对学困生成因的分析追求共性较多,缺少个性分析。基于此,我们提高这一老生常谈的课题,从归因的角度讨论转化策略。选题的缘由及意义在于: 1.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数学课程标准》(2024版)中提出的“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进展“等数学学科教学理念,强调了义务教育的根本特征在于普及性与基础性,数学教学要面对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提供人人均等学习的机会。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数学教学在内容、方法、手段、评价等方面有所革新与进步,大家都在彻底转变原有的教育观念,重视对“学困生”的关爱和帮助,真正做到面对全体学生,不让一个“学困生”掉队上做了许多的探究和讨论,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数学教学中的学困生转化一直是个顽症,困扰着每一个数学老师。 为了深化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对学困生的讨论,强化学困生的转化是亟待解决的。 2。提高大班额下数学教学质量的需要 我校地处城郊结合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源急剧增加,造成我校全是大班额的现状:班额46-55人的14个,56—65人的14个,66人以上的15个。万州区的大班额远不止我们学校,万州区的区情决定了大班额问题在短时期内很难得到根本解决,尤其在城区,大班额教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然存在.大班额下的学困生现象更为突出,情况也更为复杂,成因多种多样,严重的影响大班额下的教学质量。虽然我校老师在竭尽全力开展培优转差工作,特别是在学困生的转化上花了不少功夫,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目前仍然存在不少学生缺乏学习数学兴趣,数学成绩低劣。对于大班额,面对这样一个相对较大的学困生群体,我们提出了小学大班额下学困生归因转化策略的讨论,既是改变教学现状的迫切需要,也有深远的进展意义。 二、课题概念界定 参照教育部班额标准,一般认为中、小学校46-55人为“大班额”,56—65人为“超大班额“,66人以上为“特超大班额”. 学困生:是指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在听说读写算以及推理等方面出现明显的困难,学习成绩低下,学业临时达不到标准,学习心理有障碍,学习方法不对的学生。 三、国内外相关讨论综述 对大班额学困生的转化(或者说对学困生的辅导)这种形式非常普遍。70年代出现像美国的利皮特辅导计划、哈里森的“结构辅导”和埃尔森的“程序辅导“、劳赫以及艾利和拉森对辅导技巧和组织同学相互辅导,这些经验理论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在国内,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开始重视对“学困生“的讨论,吴祥帧,徐仁德、戴湘华等人对差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经验型或分析型讨论。钟启泉从原因诊断的角度、治疗的角度、教学论和性格学分析的角度以及预防教育的角度,综合地考察差生问题,揭示现代差生概念的内涵,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方略。近年来,我国在“学困生”领域的讨论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讨论的重点已从探讨学习困难儿童的特点及原因,转变到如何通过教育干预切实改善他们落后的学习状况,以便大面积提高我国义务教育质量上来,同时也在更加深化地探讨如何指导帮助学习困难儿童成功地迈入社会。为此,我国教育工作者从家庭教育、教育教学、学科教育、认知心理学等多领域入手,做了大量的干预讨论,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迄今为止在各级、各类书刊上发表的文章大约有千余篇。前辈们的这些讨论,为我们课题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四、课题讨论的理论依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对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进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进展。 2.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人在满足了生存、安全的需求之后,就渴望被尊重,希望人格与自身价值被承认. 3。“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具有8 种或8种以上的智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特点与方法。教育应该为学生制造多种多样的、展现各种智能的情境,给每个人以多样化的选择,使其扬长避短,从而激发每个人潜在的智能,充分进展其个性。也就是说,每个学生都具有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进展潜力,只要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教育,每个学生都可以成才。 五、课题讨论目标 1.探究本校各学段大班额学困生的成因、类型及特点. 2.根据成因,寻求转化策略,形成一套可操作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对策. 3.将转化策略在本校实施,力图使大班额学困生在心理、学习、能力等方面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和提高,并在各大班额学校推广。 六、课题讨论内容 1.学困生问题的调查和反思; 2。学困生的特点、分类和成因; 3.学困生行为、学习习惯的讨论对策; 4.学困生课堂教学讨论的对策; 5.学困生教育管理及教育评价的讨论对策; 6.学困生心理辅导及家庭教育的讨论对策. 七、讨论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本课题将以《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日常课堂教学为讨论平台,以“有效课堂教学”主题式校本教研活动为契机,以每月学习、研讨为保障,组织好理论学习及备课、上课、观课、议课、反思、总结等环节,将课题讨论工作层层落实、步步推动。 (一)主要讨论方法: 1。调查讨论法:调查本课题讨论之初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完成作业的情况,以及讨论过程中、讨论之后的状况进行问卷式调查,为讨论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2。实验讨论法:根据讨论目标,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和课外练习,为学生制造足够的练习时间和空间,观察过程中学生的参加面、情感体验、练习效果等并进行策略探讨和调整。 3。案例讨论法:对典型的课堂教学案例进行整理、分析讨论,归纳整理出课堂练习的有效方法。 4。经验总结法:边实践边总结,总结实施中好的做法以及还存在的问题,以便为下一阶段的讨论打好基础。 (二)主要措施: 1.组织开展教学研讨活动. 2.开展丰富多彩的练习活动,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练习时间和空间。 3。加强理论学习和经验总结。 八、讨论年度计划、步骤及预期讨论成果 起止时间 本阶段主要工作 预期成果 2024年4月 ~ 2024年7月 1.理论学习、情况调查,确立课题并进行课题设计论证及可行性分析; 2。对本校老师、学生进行有关学困生状况的调查。 3.撰写课题论证报告; 4.申报立项。 讨论方案 2024年8月 ~ 2024年3月 1。组织理论学习,参加相关培训。 2.实验讨论; 3。组织沟通研讨活动,适时反馈,调整讨论策略; 4.阶段性总结,撰写论文、案例、叙事故事等,收集相关讨论成果。 论文案例 阶段性总结 典型课例 练习集 2024年4月 ~ 2024年6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