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语文土地的誓言知识点
七下语文《土地的誓言》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端木蕻良 (1912~1996) , 满族, 原名曹京平, 辽宁昌图人, 作家。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主要 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 《大地的海》和《曹雪芹》等。 二、课文背景 1941 年 9 月 18 日, “九一八”事变已过去了整整十年,抗 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 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 归,于是他们中的富有民族感情的年轻人带着对故土的怀念,饱 含着故土陷落、山河破碎的悲愤,广泛描绘了发生在那片广漠、 肥沃的黑土地上面的苦难与挣扎、觉醒与奋起。作为他们中的一 员,作者怀着浓浓的乡愁及悲愤之情,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 之际,写下了此文。 三、理解词义 1.挚痛:诚恳而深切。 2.斑斓:灿烂多彩。 3.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4.怪诞:荒诞离奇;古怪。 5.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6.泛滥: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四处流淌;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 地流行。 7.污秽:肮脏的东西。 8.嗥鸣: (野兽)大声嚎叫。 四、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 (①) : 写 “我” 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 “我” 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 第二部分(②) :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 “我” 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 五、问题归纳 1.“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 。这句话在 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在结构上总领第①段, 在内容上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 热爱之情。 “炽痛的热爱”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2.“泛滥”一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泛滥”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一般含贬义,这里 贬义褒用,表明作者的感情像决堤之水,不可遏制地四下奔流, 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作者激愤狂放的心情。 3.第一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物产?你认为有必要列 举那么多吗?删去一半如何? 碧绿的白桦林、奔流似的马群、蒙古狗、红布似的高粱、金 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煤块、赤色 的足金、悠远的车铃等等; 有必要,删去不好,因为这些都是关东大地的代表事物,代 表着关东大地的特征,它可以使读者充分了解关东大地,感受关 东大地的美丽富饶,也可以唤起读者的想象。 4.“不得不回去” “应该回去” “必须回去”三个短语的顺序能否 颠倒? 不能调换,“不得不回去”带有强迫的意味, “应该回去”表 示理所当然, “必须回去”则带有命令的口气。这三个短语语气 逐渐加强,态度愈加坚决,情感表露也愈加浓烈。 5.“红熟的浆液”指的是什么? “红熟的浆液”指作者的感情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般,在 燃烧, 在沸腾, 在奔突, 就要喷涌而出; 强调精神与土地的契合, 体现出作者对土地的无限热爱之情。 6.品味“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 得不回去”这句话的含义。 运用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切的思念, 渴望回到故乡 去的迫切心情。 7.品味“这时我起来,找寻天空中北方的大熊,在它金色的光芒之 下,乃是我的家乡。 ”这句话。 描写家乡的美好天空, 表达了作者对解放故乡的坚定信念与 决心。 8.“埋葬”在句中的确切含义是什么? “埋葬”表明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已不复存在,取而代 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表达了作者沉重的感情和悲愤的心 绪。 9.“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 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 的污秽和耻辱。 ”如何理解这几句话? 这是作者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我”愿意付出一切,甚至生 命。 “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表达了作者坚定的信心和不向任 何困难屈服的壮志。 “我的坟前”表明作者愿为了故乡,死而后 已的壮志。 10.本文只有两段,请大家想一想,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 异同? 结构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 最后直接抒情。 内容上的相同点: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绘。内容上的不同 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前者选取东北的景物、物产,并采 用景物、物产的叠加,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 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运用排比,则加强了对读者的情感冲 击力。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大地的丰 饶美丽,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着忧 伤与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强烈地喷发,面对土地发出 自己坚强的誓言。 同步练习 一、基础训练。 1. (1) 《土地的誓言》的作者是,他与当时的萧红、萧 军等人一起被人称为“群” 。 (2)这篇课文是为纪念“九一八”事件年而写的; “九 一八”具体的时间是年 9 月 18 日。这一天,日本开始侵 占东三省。 2.给加点字注音 炽痛 ()嗥鸣 () 镐头 () 田垄 ()亘古 () 辗着() 谰()语丰饶()跳跃() 3.根据词义写出相关的词语 (1)没有根据的话: (2) (野兽)大声嚎叫: (3)热烈而深切: (4)奇怪荒唐: (5)具有某种共同族性的同类: (6)田地分界的稍稍高起的小路: 4.下列句子中没有用到修辞手法的句子是() A.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 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 块,带着赤色的足金。 B.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 C.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 到那头。 D.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 血液一样。 5.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的() (1) 远处看, 山顶上明显地有座宝塔。 可是, 走近一看才发现, 宝塔并不在山顶上。 (2)远处看,宝塔明显地坐落在山顶上。可是,走近一看才发 现,宝塔并不在山顶上。 (3)他们在工厂里向工人学习排版,印刷,装订等技术活。他 们过去不但没有干过这些活,连见也没见过。 (4)他们在工厂里向工人学习排版,印刷,装订等技术活。这 些活他们过去不但没有干过,连见也没见过。 A. (1)(3)B. (1) (4)C. (2)(3)D. (2) (4) 6.请以你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内容,用“阻止” “选择” “沟 通”三个词,扩展成一段 50 字左右的文字(词语顺序不拘) 二、能力提高:课文阅读。 阅读下段文字,回答问题: 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 把泥土的时候 ,或者当我回想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 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 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的脆响; 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 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 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 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 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我。她低低地呼 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 1. 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大意:。 2.如何理解“我看见……” , “我听见……”? 3.选文中,作者回想关东大地的地域特色,归纳起来有如下几 个方面:植物、、、、等。 4.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