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的地理课程设计思路.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的设计思路 深度设计:注重与实践相结合,要求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运用地理原 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及地理规律。 主线设计:明确提出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 内容设计:明确提出以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 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 体系设计:高中地理课程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组成。共同必修课程 6 学分,由 “地理 1”、“地理 2”、“地理 3”三个模块组成。 适用设计:明确规定适用范围,即必修课程的 3 个模块所有学生必须修学之外,报 考普通高校地学、环境、农林、水利、经济、管理、新闻、旅游、军事等相关专业 的学生必须修满地理选修课程4学分(每个模块 2 学分,36 课时。 开课设计:对选修课程学习顺序不作规定,选修课可在必修课之前、之后或同时 开设。 一、内容标准的基本结构(与旧大纲相比 (1 地球与地图 精简内容。常识性内容不再列入基本要求,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图的用 途等。 降低难度。减少了地球是太阳系唯一有生命的星球、地形剖面图等,降低了难 度要求。 知识转化为技能。删除地球仪、图例和注记等知识点,只要求会用地球仪和地 图。 增加新内容。增加了电子电图、遥感图像的应用等新内容。 (2 世界地理 精简内容。世界层次上的自然地理要素从五项减至地形与气候两项;地区由 13 个减至 5 个;国家由 15 个减至 5 个;删去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上这一单元。 降低难度。删除海底地形、地形的形成、气压和风、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人 口迁移等。 充实人文地理内容。居民单元增加了聚落;地区层次增加了旅游业和文化习俗; 国家层次增加了民俗等。提高人地关系综合性。大洲层次增加了人口、环境与发展 问题;地区层次增加了河流与城市分布;国家层次增加了资源环境问题。 关注国际关系。地区发展差异增加了国际合作;大洲层次增加了经济发展不平 衡;地区层次增加了区域性国际组织;国家层次增加了国际关系。 (3 中国地理 提高综合性。将区域与政区、人口与民族两个单元合并为疆域与人口一个单元; 删除了半岛、岛屿等具体内容。将地形、气候、河湖、资源等单元合并为自然环境 与自然资源一个单元。删除了森林资源、草场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将工 业、农业、交通、商业、旅游业等单元合并到经济与文化单元之中,删除了商业、 旅游业。 加强人文地理。增加文化(含民俗、旅游;分区层次增加了环境与发展的人地关 系。 加强地理性。删除了不属于地理范畴的农业地位、工业发展等内容。 (4 乡土地理 减少省地理层次。在中国地理之下,直接设置乡土地理,减轻了学习负担。 明确教学要求。过去教学要求由地方自行制定,现在教学要求明确、系统。 重视人地关系。要求就自然条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等进行教学。 重视地理演变。要求开展社会变化、人地关系变化、改善人地关系等方面的地 理演变的动态教学。 重视社会实践。要求至少安排一次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 三、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先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 a一方面,根据不同的参照系,地球有视运动和真运动的不同。 b 另一方面,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两种运动叠加、合成了地球的运 动。因此,要关 注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种运动。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包括: c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 d 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 e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f昼夜长短的变化 g四季更替 h 天文五带 这些地理现象,相当一部分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形成的。如自转和公转形成 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表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 化,从而形成四季和五带。 四、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1、对目标的把握 本条目标关注的对象: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大气。目的在于认识导致大气 运动的基本原因,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 础。 本条目标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第一,作为自然环境组成要素,目标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的不超过对流 层。 第二,了解大气受热,需要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太 阳辐射是大气的根本热源,地面(包括陆面和海面辐射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第三,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 过程。其中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是需要重点讲述的基本原理。 第四,大气热力环流是需要阐述的又一个基本原理。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不均 匀受热的结果。大气不均匀受热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性质差异 引起的。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大气热力环流是理解许多大气运 动类型的理论基础。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性大气环流,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 流的原理来解释。 第五,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用一些原理示意图,如大气温室效应示意 图、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等。 五、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对目标的把握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却是绝对的。 一方面,不可能找到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另一方面,再小的区域,其内部仍然存在着差异。 正因为如此,区域才可以一直逐级划分下去。由于各要素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 律性,它们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地理环境在地域分异上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本条目 标旨在通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从本条目标的要求来看,首先应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认识地理环 境的地域分异;其次,通过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般指地带性分布规律。对于地带性这一概念的不 同理解,教师也要心中有数。 对于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在科学界有两种看法: 一种认为地理环境存在着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 布规律。 另一种认为,只有纬度地带性称得上地带性规律,其他都是非地带性。 六、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有几种被广为承认的理论,例如,同心圆地带理论、 梯度理论、扇形理论、城市内部的中心地结构等。 七、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 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由于各个流域的地理条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而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和综 合治理的对策措施也必然各不相同;但是,研究或规划流域开发的基本程序大致上是 相同的。 研究或规划流域的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是: 首先,要分析该流域发展的地理条件,包括流域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自 然地理条件,人口、经济发展基础等人文地理条件。 然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该流域各地理环境要素中,对发展有利因 素和制约因素,并根据其发展的有利因素探寻该流域发展的方向——说出其发展的 主要内容,同时根据其制约因素探寻其综合治理的对策。 根据上述分析,探寻澜沧江开发的方向和治理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