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悟思想
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党史学习教育:悟思想 办实事学好《中国共产党简史》 在茫茫沙漠,唯有前时进的脚步才是希望的象征。 学党史丨党史中的松原 一百年前的七月一日,一个伟大的党诞生了,她就是中国共产党!她是汪洋大海里的航标,她是团结进取走向胜利的旗帜。她像初升的太阳给沉睡的大地带来曙光;她像一盏明灯照亮中国革命的航向!一百年来,炎黄子孙在镶着铁锤镰刀的党旗指引下,同心协力,冲破重重迷雾,砥砺奋进,奔向光明,奔向前方,铸就了今日共和国的鼎盛与辉煌! 光辉历程*永垂不朽 习近平总书记记指出,党史是必修课,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在吉林省地方历史上,松原是有党的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从20世纪20年代早期中共党员的活动到柳青庭举旗抗日;从张义堂创建松原第一个党支部到蒙古骑兵团英勇杀敌;从梁士英舍身炸敌堡支援全国解放战争到新中国的诞生。。。。。。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一直是松原广阔干部群众戮力同心、干事创业的强大精神动力!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之际,松原广播电视台与市委党史讨论室联合为您打造“党史里的松原”专栏,定期推出松原百年党的历程中那些可品、可读、可思、可悟的历史知识。 星火燎原、岁月峥嵘 (————) 科学技术成果显著 1978年3月18日,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会上通过了《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进展规划纲要(草案)————新中国的第三个科学技术进展长远规划》。这次大会,解放了科技人员禁锢已久的思想,全社会迎来了“科学的春天”,这次大会是新时期科技进展的第一座里程碑。借助大会的东风,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的魅力在松原缤纷呈现,并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从卫生防疫到环境保护,从畜牧业进展到农业机械化耕种,多个领域的多项国家科学技术大奖花落松原,成为助推松原经济社会事业进展的强大引擎。 1978年11月,乾安县卫生防疫站提交的论文《地方性氟中毒定量流行学分析》,获国家科学大会奖。 1978年,扶余县水泵厂研制的气垫封水泵获全国科技大会奖。图为厂长李尚友参加全国科学大会时的代表证。 1978年7月,乾安县大遐畜牧场繁育的“吉林马”获国家科学大会奖。 1979年10月,乾安县大遐畜牧场繁育的“东北细毛羊”获国家科学大会奖。 20世纪70年代末,乾安县农业机械厂与吉林工业大学共同研制成功的QZ——200型钻机,填补了我国水井钻机产品中的一项空白。图为QZ200型钻机。 1983年6月,前郭县建成水稻机械化农场,水稻直播栽培机械设备从意大利引进,是全国第一家全部机械化水稻农场。图为正在进行的机械作业。 学论述丨习近平同志《论中国共产党历史》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是20 xx年10月29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指出:进入新进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中国共产党建立近百年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在战略上不断成熟、在实践上不断丰富,加速了我国现代化进展进程,为新进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制度基础。 学问答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 如何理解推动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进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习近平总书记记指出,要培育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强区域优势互补,塑造区域协调进展新格局。这为推动构建新时代区域经济布局提供了根本遵循。统筹区域进展从来都是治理中国这样的大国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地提出了京津冀协同进展、长江经济带进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进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进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新的区域进展战略。随着这些区域进展战略的实施,我国各区域经济总量不断攀升,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区域协调进展成效显著。总的来看,我国经济进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进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谋划区域协调进展新思路。做好区域协调进展大文章,总的思路是根据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创新进展动力,加快构建高质量进展的动力系统,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进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增强其他地区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进展的区域经济布局。这一思路,适应了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进展阶段对区域协调进展提出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记强调:“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区在经济进展上达到同一水平,而是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进展的路子。”要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完善空间治理、保障民生底线,推动形成能够带动全国高质量进展的新动力源,促进区域协调进展。 学简史丨《中国共产党简史》 五年,中国人民能够制造怎样的奇迹?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1953年开始,13个以五年为期的进展规划(计划)串起了中国进展进步的历程,推动国家经济社会进展进步,如同一把时间标尺,刻录着新中国建设的非凡成就,体现着中国显著的制度优势和中国共产党独特的治理经验。 今日,我们又站在一个新五年的起点上:“十四五”,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在这个特别的时间节点上,回望新中国建设历程中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年-1957年),曾经的峥嵘岁月,天翻地覆慨而慷,不仅仅诞生了一座座现代化的工厂,崛起一个个决定行业命运的重大工程,使中国迅速从落后的农业国进入工业化的进程,更将永恒的精神财宝留给后人。 热火朝天,集中主要力量进展重工业 1956年6月14日下午四时,在外人眼中一向不苟言笑的著名翻译家傅雷在给儿子的信中写下了一段激情四溢的文字:“亲爱的孩子:我六月二日去安徽参观了淮南煤矿、佛子岭水库、梅山水库,到十二日方回上海。。。。。。祖国的建设,安徽人民那种急起直追的勇猛精神,叫人真兴奋。淮南煤矿的新式设备,应有尽有:地下三百三十公尺深的隧道,跟国外地道车的隧道相仿,升降有电梯,隧道内有电车,开采的煤用皮带拖到井上,直接装火车。原始、落后、手工业式的矿场,在解放以后的六七年中,一变而为赶上世界水平的现代化矿场,怎能不叫人说是奇迹呢?” 以措辞严谨著称的傅雷,用“奇迹”两字来表达参观后热血沸腾的感受,代表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亿万中国人的真情实感。当时的中国大地,处处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中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场景。 时针回拨,却是另一番光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只有采矿业、纺织业和简单加工业,大量工业产品依赖进口,无法生产汽车、飞机、坦克等工业产品。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