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选择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 1.一电阻 R 上 u、i 参考方向一致,令 u=10V,消耗功率为 0.5W,则电阻 R 为 () (A)200Ω(B)-200Ω(C)±200Ω 2.叠加定理只适用于() (A)交流电路(B)直流电路(C)线性电路 3.两 个 电 阻 串 联 , R1: R2= 1 : 2 , 总 电 压 为60V , 则U1的 大 小 为 () (A)10V(B)20V(C)30V 4.电 路 等 效 变 换 时 , 如 果 一 条 支 路 的 电 流 为 零 , 可 按 () 处 理 。 () (A)短路(B)断路(C)通路 5.当 电 阻 R 上 的 u 、 i 参 考 方 向 为 关 联 参 考 方 向 时 , 欧 姆 定 律 的 表 达 式 应 为 () (A)u u RiRi(B)u u RiRi(C)u u R R i i 6.电阻均为 9Ω的Δ形电阻网络,若等效为Y 形网络,各电阻的阻值应为()Ω。 () (A)全是 27Ω(B)两个 3Ω一个 27Ω(C)全是 3Ω 7.负载上获得最大功率的条件是电源内阻等于 负载电阻,获得的最大功率 P max () (A)US2/R0(B)US2/4R0(C)US2/2R0 8.当 电 路 中 电 流 的 参 考 方 向 与 电 流 的 真 实 方 向 相 同 时 , 该 电 流 () (A)一定为正值(B)一定为负值(C)不能肯定是正值或负值 9.具有两个引出端钮的电路称为() (A)二端网络(B)二端口网络(C)单端网络 10. 理想电压源和理想电流源间() (A)有等效变换关系 (B)没有等效变换关系(C)有条件下的等效关系 11. 以客观存在的支路电流为未知量,直接应用 KCL 定律和 KVL 定律求解电路的方法,称 为() (A)支路电流法(B)回路电流法(C)节点电压法 12. 必须设立电路参考点后才能求解电路的方法是 () (A)支路电流法(B)回路电流法(C)结点电压法 13. 戴维南等效电路是指一个电阻和一个电压源的串联组合,其中电阻等于原有源二端网络 () (A)外电路电阻(B)除源后的入端电阻(C)电源内阻 14. 314 μ F 电 容 元 件 用 在100Hz 的 正 弦 交 流 电 路 中 , 所 呈 现 的 容 抗 值 为 () (A)0.197Ω(B)31.8Ω(C)5.1Ω 15. 周期 T=1S、 频率 f=1Hz 的正弦波是() (A)4cos314t(B)6sin(5t+17°)(C)4cos2πt 16. 在 正 弦 交 流 电 路 中 , 电 感 元 件 的 瞬 时 值 伏 安 关 系 可 表 达 为 () di (A)u iX L (B)u=jωLi(C)u L dt 17. 两互感线圈的耦合系数 K=() MMM (A)(B)(C) L LL 1L2 L 1L2 12 18. 电容元件的正弦交流电路中,电压有效值不变,当频率增大时,电路中电流有效值将 () (A)增大(B)减小(C)不变 19. 已 知 电 路 复 阻 抗 () (A)感性(B)容性(C)阻性 20. 实 验 室 中 的 交 流 电 压 表 和 电 流 表 , 其 读 值 是 交 流 电 的 () (A)最大值(B)有效值(C)瞬时值 21. 在如图所示电路中,Uab为:() (A)10V -10V 22. 图示电路中的 Rab为() (A)5Ω 23. 在图示所示的电路中,电压 U为: () 24. 电路如图,输入电阻 Rab为:() (A)12V (D)6V (B)18V(C)9V (B)10Ω(C)15Ω (D)20Ω (B)2V(C)-2V( D ) Z = ( 3 - j4 ) Ω , 则 该 电 路 一 定 呈 (A)4Ω(B)1Ω(C)2Ω(D)8Ω 25. 如图示电路,元件 A中,当 i = 5sin100t A时,u = 10cos100t V,则此元件为() (A)0.02H电感元件(B)0.02F电容元件 (C)2H电感元件(D)2F电容元件 26. 移相电路如图,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u1与 u2同相 (C)u2超前 u1 27. 图示电路,同名端为;() (A)A、B、C (C)A、Y、Z 28. 电路如图,开关 K 由断开到闭合时,电路时间常数为: () (A)0.2s 29. 如图 1-6所示电路,则 I为() (A)2A 30. 4.如图 1-7电路,要使RL获最大功率,需调至RL=3Ω,由 此可知电路中的 R 值为() (A)1Ω (B)2Ω 31. 电源电动势 E=6V,内阻 R0=3Ω,当负载获得最大功率时,负载电阻 R 为() (A)R=1.5Ω (B)R=3Ω 32. 右图电路中,电压 U为:() (A)12V(B)14V(C)8V(D)6V (C)R=6Ω(D)不能确定 (C)3Ω(D)4Ω (B)-2A(C)4A(D)-4A (B)0.5s(C)2s(D)20s (B)B、Y、C (D)A、B、Z (B)u2滞后 u190° (D)u2滞后 u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