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
小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途径略探小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途径略探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 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 雄于地球。 ”梁启超高屋建瓴,一语道出少年之于国家建设的责重如 山。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要塑造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自然得从娃娃抓起。 抓好中小学阶段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是教育战线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 重要举措。 小学生的公民社会责任感教育,存在着一利一弊两个基础条件。 利,指小学生天性善良、正直、纯洁,犹如一张等待着色的白纸,可 塑性强,可以用心造就精美的画;弊,指,当下学生,多是倍受家庭 宠爱的独生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点是相当突出的, 这就给社会 责任感教育带来一定阻力,同时,更显教育的必要性。 那么,如何在小学生中进行有效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呢? 与其它方面的学校教育一样, 必得遵循教育规律,按照学生的心 理年龄特点,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一、对小学生进行公民社会责任感教育, 首先就要有明确的训练 目标,有的放矢。 在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中, 第一是要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和正确 的社会价值观,如爱国情怀、民族精神、团队精神、诚信做人等,这 是社会责任感的价值基础。 要特别重视学生道德情感和个性品质的培养。 社会责任的承担不 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被动的责任,更是一种内化了的情感,是一个人 人格社会性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责任感在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中具有 重要地位,是一种极其重要的非智力因素, 是健全人格的基础和良好 个性品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很多时候,教育工作者习惯于狭义地从道 德的视角来认知和解读人的责任感, 认为只能在学生道德教育的层面 上进行责任感的教育,这是极其片面的。 要把社会责任感的教育目标具体化,和少年儿童学习、家庭、社 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统一起来。社会责任感在内容分为四层结构, 第一层是针对个体自身的自我责任感, 第二层是针对自我之外的他人 (如父母、同学、老师)的他人社会责任感;第三层是针对集体(如 家庭、班级)的集体社会责任感,第四层是针对整个社会(如社会环 境、社会资源)的整体社会责任感。 具体目标模式: 学段自我责任感他人责任感集体责任感社会责任感 热爱生命、自理 爱父母、爱老师爱国家、 爱民族、 爱 小学低段 自尊、诚信、惜爱家庭、爱集体 爱同学、爱幼小家乡、保护环境 时 小 学 中高段 自力、自尊、 自爱 尊敬师长、做好份内事认同民族节日、 关心同学维护集体声 遵守社会秩序、 爱护 学会学习誉公共财物 社会心理学的一般研究表明, 个体社会化中的亲社会性发展, 从 儿童到青少年要经历5个发展阶段: 只关注自我的享乐主义阶段、 以 他人需要为定向的水平阶段、 以对他人刻板印象和他人赞成与否为定 向的水平阶段、以移情为定向并从移情到内化的过渡阶段、 深度内化 阶段。 这基本上是从小学到中学的发展期, 是一个认知范畴从内到外, 社会规则从外到内的过程,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个 心智逐渐成熟的过程。只有按照这一过程的客观规律予以由外到内, 由具体到抽象的适度引导,从孝敬父母、善待他人到关心集体、遵纪 守法,再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一直到热爱祖国、报效祖国、胸怀 世界,社会责任感才能够分层次、具体化地逐步树立起来。 责任感是双重的,它既在人的道德行为之上,也在人的认知行动 的内部。从心理学规律看,少年儿童道德的自我修养和提高,是知、 情、意、行的辩证统一的过程。责任感教育不仅仅要给学生传授系统 的“责任心”方面的知识,教育学生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 更重要的是要一点一滴地陶冶孩子的情操, 帮助他们体会不同社会行 为的情感基础。组织孩子们在马路上擦洗护栏, 单纯地教导他们要有 责任感,为社会服务多么重要,就不如加上启迪他们思考和体会:当 路人看到干净栏杆时,路人的舒心和快乐会给自己带来的内心愉悦。 有了后者, 孩子们就有了情感上的冲击, 就有了更为真实的内心感受。 责任,也就会从空洞的概念转化成具体的情和意。 第二,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建立大教育观,教育渠道多管其 下。 运用多种手段,抓好课堂教学的思想渗透、 社会活动的实践强化 以及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三个环节,全方位实施社会责任感教 育。分别讲述生活、社会的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是社会责任感教育的主 渠道,应高度重视,切实上好每一节课。如小学社会课以认识社会为 主线,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人、家庭与社会之间的 密切联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理解这些相互依存的关系, 能帮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打下社会责任感的基础。 社会责任感教育 还可以渗透到学科教育中,与本学科特点相结合,实施主流社会价值 的影响,不断强化学科的渗透作用。 当今孩子, 自小在多媒体刺激下学习, 学校的教育也应积极适应, 尽量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鲜活的方式,否则,空洞的说教收效甚微。 第三,要在责任感的教育中着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行为能力。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 不管是责任意识和情感, 还是实践行为能力, 都必须是具体生动的,是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具体事务中的。 责任感来源于正确的社会认知和良好的心理基础, 但它要表现在 责任实践中。特别是对孩子来说,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种行为定式, 也表现了思维的一种固定模式。 一个孩子路过厕所,听到水龙头嘀嗒 漏水, 走过去随手拧紧, 表现出的是一种社会公德心, 一种环保意识, 一种对于公共事务的责任感, 但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的是一种 行为习惯,一种遇到某种特定情景时的行为定式。 这种行为定式需要 习惯的养成、长时间的行为训练和一点一滴的行为积累。 我校每班每学月推出两三个行为习惯养成主题, 利用团体的制约 力和周围逐渐形成的文化氛围, 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 升国旗奏国歌自觉肃立、上楼梯靠右行等。事情不大,但对成长中的 孩子来说,受益终身。特别是今天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良好行 为习惯的养成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在家庭里,也必须要有规 矩可循,如家里的第一碗饭永远是盛给老人的、 每个家人都有固定的 家务劳动岗位,等等。这些看似简单的行为要求,是对孩子行为习惯 的培养,更是承担家庭责任的开始, 是责任感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部 分。 第四,要有及时的评价激励机制。 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在社会责任感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在美 国,一般习惯于用“社会责任感”、 “领导力”等比较中性的词语来 表达所谓“精英”的含义,也就是说,“精英”与否,关键取决于一 个人的内在修养和综合能力, 而不是学识和技术的高低。 所以美国培 养精英也从服务社会开始。据统计,美国12岁以上的青少年有60%以 上参加过各种义务服务活动, 如在当地的流浪者收留中心为无家可归 的人做饭等。但现在我们太过重视学科、 课程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 用了。 要改变这种情况,需要教育的评价和价值取向发生相应的改变。 同时,学校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的“软实力”,也是学校 最为宝贵的社会责任感教育资源,教育者要学会善加利用。 从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