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今世的证据》刘亮程
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文和《前方》有所不同,一是内容,二是语言风格。内容上,《前方》是出发,最终还是无家可归,二本文是回归,虽然家园废失,作者知道所以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踏上了虚无之途,但是,通篇还是在讲,假如我们能重视生命中的证据,我们即使不能对抗时间,却能挽救自己的心灵。相比于《前方》的语言风格,刘亮程的文章更注重“诗意”,更多的是用诗的意境去表达美感的意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研习本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刻体会作者的“今生今世的证据”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评点的方法阅读文本,与作者展开对话,培育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文中独特、个性化的具有诗意的意象,体验作者情感的层层深化,理解其中的“故乡情结”。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一、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理解“今生今世的证据”的含义。 二、发挥学生阅读的主动性,用评点的方法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弄清文中描写故乡村庄的景象与“今生今世的证据”这一声明证据的关系,理解中国人的“故乡情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 老师提问:假如你带着你的同学,到你小时候生活的地方,你给同学做介绍,你将如何介绍 【明确】会把同学们带到还留存着当年我乱涂乱画的老屋的墙壁前,指着告诉同学,这是我曾经留下过的印记。会指着某一条小路,说这是我上学时必经的小路,这个地方,我曾经掉过龙虾…… 2、 老师继续提问,这些事物是不是你童年生活的证据假如不是带着他人参观,你曾经注意过这些事你生活过的证据吗 一、 自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老师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 1、 文章的题目是“今生今世的证据”,那么作者的“证据”都是什么 2、 这些“今生今世的证据”有什么意义 3、 没有了这些证据人生会怎样 二、 师生探究 1、文章的题目是“今生今世的证据”,那么作者的“证据”都是什么 【明确】①有草、土墙、房子、门洞、窗口、烟道、锅头、破瓦片、泥皮、烟垢、灰、划痕、木和铁钉。(第二段) ②还有附着在这些熟悉的旧物上得记忆和感情。(第六段、八段)(有形的实物是曾经生活的物质见证,有时候这些物质证据已经消逝,但生活的影子还是存在的,那就是记忆。曾经的生活不仅是有形的物质生活,也包括精神、意识、情感等精神层面的生活,比如你的喜怒哀乐,这些生活的证据就是保存在大脑中的记忆和内心深处的情感。) 2、 这些“今生今世的证据”有什么意义 【明确】“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一个人内心的生存”需要见证。 3、 讨论:“曾经的生活”需要证明吗 (1) 第四段:“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信任过去。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这句话如何理解 ——因为人是有时间感的动物, 他知道生命的流逝与时间的无情, 知道什么叫历史。曾经经历的物之所以常常是人怀念的对象, 说穿了, 怀念的并不是物本身, 而是怀念自己的过去, 自己的生活, 自己的生命, 自己过去的时间与历史的意义和价值。这其中, 故乡显然具有特别的重量, 它既是生存之地, 又是精神居所。游子和故乡难以分解,就像干和根一样构成一棵参天大树, 他不管离开多久, 走得多远, 总是时时刻刻恋着自己的故乡。 ——他感叹自己“ 内心的生存”还有“ 谁能见证”, 他对曾经生活的感悟, 他内心的成长还有什么证据能证明呢 作者用七个反问来表现自己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 即消逝过去无法证明。又连用六个“ 真的”,写出了失去证据后的无奈。作者不希望现实中的故乡有所变化, 可以在心灵保持最美好的故乡记忆, 而家园经历岁月变迁,“ 这一切面目全非, 行将消逝”, 使得作者的情感怅然不已。 (2) 第五段:“现在,谁还能说出一棵草、一根木头的全部真实谁会看见一场一场的风 吹倒旧墙、刮破院门,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把所有的风声留在他得一生中” ——你经历的一切,像风一样,转瞬即逝,一个人慢慢变老,而风却紧紧跟随你的 一生。 4、 对文章最后一段“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的理解。 (1)这里的“家园”指什么 ——既是具体的家、家园,更是人的精神家园,是人的精神依托。 (2)句中“踏踏实实”与“虚无”语义相反,这种表述是否稳妥 ——当精神家园不复存在,人就像失去了根的浮萍,丧失了根深蒂固、魂牵梦萦的精神寄予。“踏踏实实”强调迈上“虚无之途”的必定性。 (3)怎样才能使“家园”不会“废失” ——一个人要想将他生命的物质痕迹全部留住是不可能的, 但可以把它们永远地保存在记忆中, 成为人的精神财宝和思想资源。只有这样, “ 家园”才不会废失, 否则, 人只能在“ 虚无”中了。 它设想了事物进展的必定性,从日常生活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当故乡也就是一个人生命的印记不复存在时, 他的生命也就成了一片虚空, 他没有了“ 根”,也就没有了寄予与归宿。我们再回头看这篇文章的题目: 今生今世的证据, 就可以理解了, 其含义是一辈子的证据。 三、 深层研读 屏幕打出刘亮程散文《村庄的事情》、《对村庄的认识》片段,学生结合片段,思考刘亮程对村庄的特别感情。 故乡对于我,它不仅是出生地,还是一个人的生存和精神居所。我恰恰在追怀一种永远怀旧的东西,过去千百年仍鲜活如我们古老的血液。——《村庄的事情》 故乡对于中国汉民族来说具有特别意义。我们没有宗教,故乡便成为心灵最后的归宿。当我们老得时候,有一个最大的愿望便是回乡。叶落归根。那个让人心灵定居的地方成了一个人的村庄。——《对一个村庄的认识》 【明确】因此,文章中得证据、村庄都包含多重意义。既是世俗的,更是精神的,而家园也不只是一种事物的记忆和怀旧,应该转化为一种精神财宝思想资源。 四、评点法阅读文章 学生精读全文,画出评点的原文,从内容、情感、手法等方面进行评点。 第一段:“我们想它们没用处了。” 点评:当人拥有的时候,并不觉得一样东西的宝贵,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东西是否宝贵,人们主要是从使用的角度考虑它的。但是这些东西是有用的,是过去生活的见证。作者说自己“还不懂得珍惜”,此时内心有这深深的悔意。 第二段:“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点评:用拟人的手法与“曾经拥有的事物”对话,表达了深深的眷恋、后悔与伤感。因为故乡是人生出生、成长、生活与劳作的地方,故乡的旧物,不管它今后是否有用,也不管人是不是永远与它相伴,他都是有意义的,因为它们是人生活的物化。 第三段:“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点评:再强调“不知道”,表达一种后悔之情。“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人如同任何事物一样,自己并不能证明自己,人活在世界上是需要对象来证明自己的。证明来自于他人,来自于自己生活过的地方,来自于自己的劳动成果,这些都是人生命的痕迹。人的生活需要物来证明,物又因为人才具有意义。 第六段:“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 点评:个人内心的生存即精神世界同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