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经典儿童心理学试验
1010大儿童学心理学实验(大儿童学心理学实验(1 1))-- --婴儿早期记忆婴儿早期记忆 很久很久以前,虽然现在看起来已模糊不清,我们都曾是孩子。我们咯咯笑、大哭、大笑、探索、摔 倒,我们对于刚刚起步的这条旅途几乎一无所知。 除非遭遇不幸,在生命最初的几年中,我们产生了记忆、语言、自我意识、记忆认知、社会和情绪能 力。我们向着未来的自己走出了最初的几步。 儿童心理学——或者更宽泛的说,发展心理学——并不仅仅是关于孩子的研究,而是研究像你我这样 的人,以及我们如何成为现在这个样子。就像了解自己的历史可以对未来有所借鉴,儿童心理学展现 了我们的过去,甚至包括我们的将来。 这篇及以后几篇将介绍儿童心理学几个重要领域中的10个经典研究。 每个实验都是我们自己这个拼图 中的一块,细细品味任何一个实验,都将提醒我们,现在看来浑然天成的事情曾经是多么复杂。 1 1、、婴儿婴儿从很早就有记忆从很早就有记忆 有些人认为,我们不可能记得2到4岁之前的任何事情。另一些人则认为我们能记住那之前的事——可 能甚至能追溯至出生之前。“儿童期失忆”可不好研究,因为我们很难证明成人最早的记忆是真实的还 是想象的。 不过心理学家也进行了一些研究,通过一系列经典实验来检查幼年的记忆形成。如果真的很早就有记 忆,那么从理论上成人当然可能记住很早期的经历。 一踢脚就有声一踢脚就有声 上世纪六十年代,Carolyn Rovee-Collier(现任职于 Rutgers 大学)教授和同事们设计了一个经典实验。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得以了解婴儿记忆的机制。这种方式提供了关于婴儿记忆何时、如何发展的重要 证据。 在他们的实验中,Rovee & Rovee 让9-12周大的婴儿舒适地躺在家中的摇篮中,向上看着一个色彩鲜 艳的木头旋转风铃。 在他们的脚上系一条绳子,另一端连到旋转风铃上。所以当孩子踢脚的时候,风铃就会动。如果他踢 得用力,那些木头装饰就会相互撞击发出悦耳的敲击声。小孩踢得越多,他们就可以听到更多的敲击 声。 如果你知道巴普洛夫和他那只流哈喇子的狗,那理解这个实验应该没什么问题。这个实验就是看看婴 儿可不可以对踢脚让小车移动产生条件反射。研究者首先记录婴儿踢脚次数的基础水平(小车没有连 到脚上) ,之后和有激动结果(风铃动了! )的踢脚次数进行比较。 Rovee&Rovee 发现八周大的婴儿就可以掌握踢脚和风铃转动之间的关联。在45-55分钟之后,这种概 念依然不会削减。 早期记忆早期记忆 虽然这个原始发现价值不大, 但是利用这一程序导致了之后很多有关婴儿记忆的新发现的出现。 比如, 在后续实验用不同的旋转风铃代替了旋转的小车,看看婴儿是否可以分别不同,以此来测试他们是否 真的记住了。 另一项实验中,只有八周的婴儿接受了为期三天,每天9分钟的旋转风铃训练。24小时之后,只有使 用相同的风铃,婴儿才会比基础水平踢的多。这说明他们记得训练他们所使用的风铃而并不是随便一 个就风铃。这是一个特别激动人心的发现,因为在那之前人们认为长期记忆( 24小时对心理学家就算 长期了)直到8或9个月才会出现。 因为这个和类似的一些实验,我们现在更多地了解了婴儿记忆。我们的记忆系统实际上从很早起开始 就工作得相当好。 儿童的记忆也差不多和成人的有相同的工作方式——只不过婴儿的记忆更加脆弱而 已。 Carolyn Rovee-Collier 怀疑婴儿期失忆是否真的存在。看起来,我们的大脑确实可以在一岁之内就存 储长期记忆。成年后很难提取这时期的记忆是因为我们的早期记忆系统功能有限,之后又受到以后生 活的干扰,最终我们会不可避免的忘记早期信息。 1010大儿童心理学实验(大儿童心理学实验(2 2))————自我概念形成自我概念形成 自我 概念的出现:镜子里的是我么? 至今为止,至今为止,“ “镜子测试镜子测试” ”依然是最好的检查婴儿依然是最好的检查婴儿自我自我概念出现的实验概念出现的实验 大多数人总是首先想到自己,因此我们很难想象曾几何时,我们没有“我”的概念。上世纪70年代初的 一个简单实验显示,直到2岁左右,我们还不能在镜子里认出自己。由于这个研究,以及后来一些延 伸的实验,一些观点认为直到2岁生日,我们才出现自我概念。 鼻子上的红点鼻子上的红点 1972年,北卡罗来纳州大学的 Beulah Amsterdam 发表了一项实验,从此开启了随后几十年关于自我 认识的研究。实验的过程很简单。首先悄悄地在6-24个月的婴儿鼻子上粘一小红点,然后把他们放在 镜子前。孩子的妈妈指着镜子里的影像问孩子:“那是谁?”之后研究者们开始观察婴儿的反映。 Amsterdam 测试了88个婴儿,最终只能得到16个孩子的可靠资料——婴儿终究是婴儿,而且很多孩子 不想玩。从这16个婴儿身上,Amsterdam 发现了三类反应: 1、6-12个月:那是别的孩子!婴儿的行为好像在镜子里的是另一个人——一个他们想友好相处的人。 他们会做出接近的动作,比如微笑、发出声音等。 2、13-24个月:退缩。婴儿看到自己在镜子里面的样子不再感到特别兴奋。有些看起来有些警惕,而 另一些则会偶尔微笑一下并弄出些声音。对这种行为的一种解释是婴儿这时的行为很自觉(感到自己 存在,可能表现出自我概念) ,但是这也可能是面对其他孩子的反应。 3、20-24个月以后:那是我!大约从这个时候开始,婴儿开始能够通过指着自己鼻子上的红点,清楚 地认出自己。这明确地表明他们认出镜子里的是自己,而那块棉球是在自己的鼻子上。 虽然 Amsterdam 的结果是通过小样本得出的,之后在更多的被试身上得到了同样的结果。另外,之后 设立控制情况的实验发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孩子如果鼻子上没有红点就不会碰自己的鼻子。这说明 摸鼻子并不是他们看到自己影像的自然反应。 自我自我概念还是仅仅认出自己?概念还是仅仅认出自己? 当然这个实验简化了大量的复杂心理过程。心理学家就镜子实验到底揭示了什么提出很多问题。 比如, 有可能婴儿在2岁之前还不能很好地分辨面孔。所以,他们可能在更早的时候产生自我概念。 另一种可能是,在两岁左右,婴儿产生了牢固的外表或视觉的自我概念,不过还没什么心理的自我概 念。 如果是这种情况, 测试说明我们知道我们看起来很像, 可能我们需要到更久以后才产生自我概念。 这仅仅是两个常见的解释,你肯定能相处更多其他解释。这种多元可能性显示了儿童心理学中一个重 大障碍:由于只有有限的实验可以在孩子身上实践,因此结论特别模棱两可。尽管有这么多的可能解 释,这么多年来镜子实验依然牢不可催并且继续得到应用,而其他实验要就无人问津了。 社会性的孩子社会性的孩子 镜子实验之所以长盛不衰,其中一个原因是,从其他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自我概念这时应该已经产生 了。正是2到4岁这段时间,孩子们开始迅速发展出很多社会性行为。简单的互动没有大用,能够区分 自己和他人才是成功的社会关系的基础。如果婴儿没有一定的自我概念,他们大概不可能和别人建立 关系。 镜子实验也被用于测试动物的自我概念, 实际上, 在Amsterdam之前, 这个实验最早是由 Gordon Gallup 教授用于黑猩猩的研究。所有的大型类人猿都“通过”了测试,其他还有海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