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诗人陆游
第六章爱国诗人陆游 第一节陆游的生平 南宋前期民族矛盾异常尖锐, 和战问题成为当时政治斗争的主要内 容。在祖国分裂、人民颠沛流离的严酷的现实面前,不少诗人都冲破了 江西派的束缚,写出了一些反对民族压迫、要求统一祖国的诗歌,爱国 诗人陆游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他那永不衰竭的激昂悲壮的歌声, 反映 了时代的面貌,唱出了人民的愿望。 第一节陆游的生平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人,出 身于一个有文化传统的官僚地主家庭。幼年时期,正值金人南侵,他随 着家人逃难, “儿时万死避胡兵” ,尝尽了颠沛流离的痛苦。父亲陆宰, 是具有爱国思想的士大夫,和他交往的也多是爱国志士。他晚年回忆当 时的情况说: “绍兴初,某甫成童,亲见当时士大夫相与言及国事,或 裂訾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虽丑裔方张,视之 蔑如也”(《跋傅给事帖》)。惨痛的经历和环境的熏陶,从小就培养了 他忧国忧民的思想: “少小遇丧乱, 妄意忧元元” ( 《感兴》 ), 立下了 “上 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的壮志。 陆游自幼就好学, 他说: “我生学语即耽书, 万卷纵横眼欲枯” ( 《解 嘲》)。为了实现自己的壮志,他特别注意兵书,诗中屡次提到“夜读 兵书” ;同时他还学剑, 《醉歌》说: “学剑四十年,虏血未染锷。 ”所以 他曾这样自负: “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 ”(《太息》)陆游十七八岁 时便有了诗句,大约二十五岁左右,又从曾几学诗,在曾几的指教和积 极影响下,更确定了他的诗歌的爱国主义基调,并进一步冲破了江西派 的樊笼。因此,即使他早期的作品也表现了轩昂豪壮的气魄。 绍兴二十三年(1153),陆游二十九岁,赴临安应进士试,主考官陈 阜卿取为第一,明年试于礼部,复置游前列,因名居秦桧孙秦埙之前, 又“喜论恢复” ,致触怒秦桧,竟遭黜落。秦桧死后三年 (1158),才出任 福州宁德县主簿。孝宗(赵目)继位之初,抗战派稍得抬头,他被召见, 赐进士出身。他乘机提出了许多政治、军事方面的建议,积极赞助张浚 北伐。但随着北伐的失利,主战派失势,在镇江通判任上的陆游,也以 “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官家居。 乾道六年(1170),陆游四十六岁,入蜀任夔州通判。 “道路半年行不 到,江山万里看无穷”(《水亭有怀》),一路之上,他游览了大江两岸 的名胜,也凭吊了屈原、李白、杜甫诸伟大诗人的遗迹。乾道八年,四 川宣抚使王炎邀请他为干办公事,襄赞军务,他从夔州到了南郑。这是 他一生得以身临前线的唯一机会,急欲杀敌报国的陆游,十分振奋。他 身着戎装,戍卫在大散关头,来往于前线各地,接触了爱国民众,考察 了南郑一带的形势, 出谋献策, 积极准备打击敌人。 他生活在战士中间, 有时射猎深山,亲刺猛虎。所有这些火热的战斗生活,更加激发了他的 爱国热情,也扩大了他的诗歌领域,并使他领悟到“诗家三昧” ,从现 实生活中、 从火热的斗争中汲取题材, 因而形成了他的宏丽悲壮的风格。 这是陆游诗歌成熟的关键时期。为了纪念这段有意义的生活, 后来他把 自己的诗集题名为《剑南诗稿》 。但是,南宋小朝廷是不会容忍爱国将 士的积极抗战活动的。不到一年,王炎调离川陕,陆游也改除成都安抚 使参议官。 《即事》诗说: “渭水岐山不出兵,却携琴剑锦官城” ,可见 他当时的抑郁心情。在任职范成大幕府期间,他只能借酒烧愁,排遣他 报国无路的苦闷。 他和范氏原是 “文字之交” , 因 “不拘礼法” , 同僚 “讥 其颓放” ,他索性自号“放翁” 。 淳熙五年(1178),陆游五十四岁,去蜀东归,先后在福建、江西、 浙江等地做官。他描写这时的处境是: “怖惧几成床下伏,艰难何啻剑 头炊”(《有感》)。在江西任上,因拨义仓赈济灾民,以“擅权”的罪 名免官还乡。淳熙十三年起用为严州知州,后入为军器少监,但终因一 贯坚持抗金,形于歌咏,深为当权所嫉,不久又以“嘲咏风月”的罪名 被黜。他在一首诗的诗题中曾自言罢官的原因是“罪虽擢发莫数,而诗 为首” ,这正好说明他的爱国诗篇的战斗性。 光宗绍熙元年(1190),陆游六十六岁,此后的二十年间,绝大部分 都在山阴度过,生活宁静而简朴。他“身杂老农间” ,参加了一些农业 劳动,与农民有着一些往来。有时他还骑着驴子,带着药囊,到远近的 村落里去医病施药,受到了人民的欢迎和尊敬。 “年来诗料别,满眼是 桑麻”(《倚杖》),由于生活的转变,他对于农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 同情,因而他晚年写了大量的反映农村残酷现实和描写田园风光的诗, 风格也趋向平淡。但是,诗人仍然, “寤寐不忘中原” ,爱国思想愈益深 沉。宁宗嘉泰二年,他为了实现团结救国的理想,不顾朝野的非难,毅 然接受了韩托胄的推荐,主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当爱国词人辛弃疾 再度起用时,他还写了一首长诗表示祝贺,并劝勉他以国仇为重,不要 计较个人的恩怨: “深仇积愤在逆胡,不用追思灞亭夜”(《送辛幼安殿 撰造朝》)!由于韩托胄的轻率,这次北伐很快就失败了,但并无损于诗 人崇高的爱国精神。 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竟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 的遗恨与世长辞。临终时,他写了这样一首《示儿》诗: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 乃翁! 这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的最后号召, 它教育了鼓舞了后代无数 的读者。从这里我们也就可以看到诗人爱国精神的一贯性。 第二节陆游作品的思想内容 陆游是一个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作家。他的作品有诗,有词,有散 文。诗的成就尤为显著,仅现存的就有九千三百多首,所以他自言“六 十年间万首诗” ,内容也很丰富,差不多触及到南宋前期社会生活的所 有方面。其中最突出的部分,是反映民族矛盾的爱国诗歌。这些诗歌, 洋溢着爱国热情,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具有强烈的战斗性。 在陆游的时代,祖国的大好山河被分裂,北方广大人民遭受到民族 压迫,而南宋小朝廷却屈膝事敌,不思恢复,这种奇耻大辱,是广大人 民和爱国志士所不能忍受的。 雪耻御侮, 收复失地, 是爱国志士的抱负, 是人民的迫切愿望。陆游呼吸着时代的气息,以其慷慨悲壮的诗歌,唱 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陆游的“素志” ,不是仅仅做一个诗人。所以他说: “岂其马上破贼 手,哦诗长作寒将鸣?”(《长歌行》)又说: “愿闻下诏遣材官,耻作腐 儒长碌碌!”(《融州寄松纹剑》)他不满足于纸上谈兵, “以口击贼” ,而 是要据鞍杀敌,所谓“手枭逆贼清旧京” 、 “直斩单于衅宝刀” 。因此, 作为陆游爱国诗篇的一个主要特征, 就是那种 “铁马横戈” “气吞残虏” 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早年他在《夜读兵书》 诗里就说: “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去 蜀之后,他也没有消沉, 《前有樽酒行》说: “丈夫可为酒色死?战场横 尸胜床第!” 《书悲》诗也说: “常恐埋山丘,不得委锋镝!”始终是以为 国立功,战死沙场为光荣。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认为“从军乐事世间 无”(《独酌有怀南郑》)。直到八十二岁,诗人还唱出了“一闻战鼓意 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行》)的豪语。在《书志》一诗里,他 甚至表示,如在生不能灭敌,死后肝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