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空间规划
23 第五篇第五篇规划设计内容规划设计内容 哈尔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哈尔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4 规划感悟——汶川地震规划感悟——汶川地震 5.12 汶川大地震震动了中国,也震惊了世界!发生在四川的里 氏 8 级地震夷平了工厂、房屋、学校和医院,目前为止已造成近6 万 人罹难。由于仍有数以万计的人被埋在废墟中, 预计死亡人数还会上 升。这次汶川大地震对我国的影响不次于唐山大地震。 时隔 30 余年, 国人再次被地震的威力所震撼,现代建筑倒塌之多,死亡人数之多, 都是让人们倍感震撼。 作为一名城市规划工作者, 在为如此巨大的破坏和生命损失感到 万分悲哀同时,我更多地在考虑一个问题,我们的城市是否安全?面 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种种灾害,我们准备好了吗? 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城市遭受重 大自然灾害的几率不断增加,而灾害的破坏力、突发性、不可预见性 越发的明显。要确保城市的公共安全不受威胁,在灾难发生的时候不 至于手足无措,将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为最低,就要求我们未雨绸缪, 从现在起就着手应付未来可能发生的灾害, 做好防灾规划、防灾设施 建设和物资储备等工作。 这次政府组织编制《哈尔滨市防灾疏散空间规划》 ,显示了政府 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作为一个普通市民,我们感到无比的欣慰 和感激。但作为这次招投标活动的参与者, 我们也感到自身责任的重 大。 怀着对 “5.12” 地震死难者的无限同情, 无论这次投标结果如何, 作为城市规划工作者,我们都会为规划的顺利编制尽心尽力, 力争使 哈尔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哈尔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5 《哈尔滨市防灾疏散空间规划》更具科学性、权威性和实用性,确保 人民的生命安全不受威胁! 哈尔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哈尔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6 技术路线技术路线 防灾疏散空间规划是城市规划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是灾害发生时 确保居民生命安全的有力屏障。规划从构思开始就本着“高标准、严 要求”的原则,充分借鉴成熟的科研成果与成功案例,全面与哈尔滨 市城市总体规划相对接, 确保规划的可操作性, 发挥城市规划的优势, 探索适合于哈尔滨的防灾疏散空间规划建设模式。 在参考了国家“十五”专项攻关课题的基础上,我们结合哈尔滨 的地方实际,以《哈尔滨城市公共安全规划(2006) 》为指导,制定了 以城市防灾疏散空间布局规划为基础, 以防灾疏散通道规划等几个专 项规划为拓展,以近期规划和项目库为补充的整体规划结构。 充分考 虑了创建“和谐社会”方面的要求, 坚持以保障城市人民生命财产安 全为根本,关注弱势群体,促进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力求把 防灾疏散空间规划作成有重点、有特色、可实施、操作性强的规划项 目。 哈尔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哈尔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7 防灾疏散空间规划结构框图 哈尔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哈尔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8 第一章第一章绪论绪论 一、防灾疏散空间的概念、内涵及其构成 1 1、概念及内涵、概念及内涵 (1)概念 城市防灾疏散空间是指一切避难疏散必要的相关设施以及设施所占用的空 间,指实现防护、躲避、救助和生活等工作需要的空间,应能保证防灾工作的实 施,包括防灾基础设施建设、避难所的开设和管理、救援物资的配给、紧急输送 和救护的实现等各项防御灾害等措施。也就是说,城市防灾疏散空间应为城市防 灾减灾提供一定的准备,是承担与发挥城市防灾减灾功能的空间。 (2)内涵 ①城市防灾疏散空间是一个空间体的概念, 空间体的形态特征及其包含的一 切要素都是防灾空间研究的对象; ②防灾疏散空间是一个载体,承载了人类所有的防护救灾活动;具有防灾、 救援、恢复重建等多重目标和功能; ③防灾疏散空间研究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一致, 是对空间资源及其他资源保 护与利用的平衡。 2 2、构成、构成 从内容上说,防灾疏散空间又可称为防灾开放空间,主要为城市的防灾提供 一定的场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发生地震或火灾时安全的、作为避难地和避难 通道的绿地、广场、道路等;结合城市广场、道路、绿地建设或城市公共活动空 间,复合开发、利用、规划、设立人防工事或平战结合的公共空间。 哈尔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哈尔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9 二、规划的目的与意义 以城市防灾疏散空间作为规划的主要内容, 根本目的是塑造一个安全的城市 环境和维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空间对灾害的适应性,使城市面临灾害 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张力,提高城市对灾害的承载能力。本规划具有以下意义: 1、诱导城市有序发展,形成有利于城市防灾减灾的空间格局 安全城市对城市综合防灾能力甚至防空都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这显然造成 了城市建设用地与城市防灾疏散空间用地需求之间的矛盾, 将城市防灾研究建立 在城市空间布局上进行,避免城市无序盲目开发,不仅可以为城市提供生态型过 度空间,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消灭或削弱城市灾变致因,还可为城市留出备灾空 间(如可供城市“呼吸”的绿地,吸纳洪水的滩涂等) ,提高城市对灾害的缓冲 消纳能力。总之,构建城市防灾空间对于城市形成安全格局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 意义。 2、有机组织防灾疏散空间,提高空间利用效率 每种防灾功能单元根据其规模及配套设施状况都有一定的服务范围, 如何使 有限的防灾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是防灾空间规划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均 匀合理的布置防灾疏散空间,使其具备适宜的服务半径,避免出现救灾疏散 “盲 区”的现象。 3、建立适于防灾疏散的城市单元结构布局,实现良好的系统防灾环境 现行城市规划中对避难、消防、治安、物资、医疗以及环卫系统缺乏系统性 的整合。通过制定系统性的防灾疏散空间规划,可以促进以上承载各项防救灾工 作的空间资源的可达性及合理布局,提高其整体效能,使城市防灾疏散空间对防 救灾作业提供有力的支持。 哈尔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哈尔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30 第二章第二章国内外经验借鉴国内外经验借鉴 一、日本 在防灾疏散空间的研究与发展上,以日本最具有代表性。日本重视城市防灾 空间的防灾作用由来已久,其契机就是 1923 年的关东大地震。地震发生后,当 时东京约 70%的市民把公园等公共场所作为避难处。日本政府于 1973 年在城市 绿地保全法里把建设城市公园置于防灾系统的地位,1986 年制定了紧急建设防 灾绿地计划提出要把城市建设成为具有避难地功能的场所。从 1972 年开始至今 日本已实施 6 个建设城市公园计划, 每个计划都有加强城市的防灾结构扩大城市 公园和绿地面积把城市公园建设成为保护城市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避难地等内 容。1993 年日本修改城市公园法实施令,把公园提到紧急救灾对策所需要的设 施的高度,第一次把发生灾害时作为避难场所和避难通道的公园称为防灾公园。 1995 年阪神大地震发生后,神户市 1250 处大大小小的公园在救灾方面显示了巨 大作用,促使日本视公园为防灾救灾的根据地。 二、美国 美国在 1989 年的洛马大地震之后, 伯克利建立了以社区为单元的安全策略, 使城市在高风险的环境中得以可持续发展。数次遭遇龙卷风、洪水袭击的特尔萨 市通过将洪泛区还原为湿地,吸引野生动物回栖,扩大城市游憩开放空间,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