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竞赛辅导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高一化学竞赛辅导高一化学竞赛辅导 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一、分子间作用力一、分子间作用力 1 1、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 每个分子中正、负电荷总量相等,整个分子是电中性的。但对每一种电荷量来说,都可设想一 个集中点,称“电荷中心” 。在任何一个分子中都可以找到一个正电荷中心和一个负电荷中心。 ⑴极性分子:若正电荷中心和负电荷中心不相互重合的分子叫极性分子。 ⑵非极性分子:若正电荷中心和负电荷中心相互重合的分子叫非极性分子。 ⑶在简单双原子分子中, 如果是两个相同的原子, 由于电负性相同,两原子所形成的化学键为 非极性键,这种分子是非极性分子。如果两个原子不相同,其电负性不等,所形成的化学键为 极性键,分子中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这种分子就为极性分子。 ⑷复杂的多原子分子来说,若组成的原子相同(如S8、P4等) ,原子间的化学键一定是非极性 键,这种分子是非极性分子(O3除外,它有微弱的极性) 。如果组成的原子不相同(如CH4、 SO2、CO2等) ,其分子的极性不仅取决于元素的电负性(或键的极性) ,而且还决定于分子的 空间构型。如 CO2是非极性分子,SO2是极性分子。 2 2、分子偶极矩(、分子偶极矩(μμ )) :衡量分子极性的大小:衡量分子极性的大小 ⑴μ =q.dd 为偶极长(正负电重心之间的距离) ,d 为正负电荷中心上的电荷量, μ 可用实验测定,单位是库·米(C·m) 。 ⑵应用: ① 若某分子μ =O 则为非极性分子,μ ≠0 为极性分子。μ 越大,极性越强,因此可用μ 比较 分子极性的强弱。如μ HCl = 3.50×10-30 C·m,μ H2O = 6.14×10-30 C·m NH3 ②用μ 验证或判断某些分子的几何构型。 如 NH3和 BeCl3都是四原子分子。 μ -30 = 4.94×10 C·m,μ BeCl3 = 0 C·m,说明 NH3是极性分子为三角锥形,BeCl3为非极性分子为平面 三角形的构型。 ⑶诱导偶极和瞬间偶极 ①诱导偶极:外电场影响下所产生的偶极 ② 瞬间偶极: 在某一瞬间,分子的正电荷重心和负电荷重心会发生不重合现象, 这时所产生 的偶极 3.3. 分子间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 (范德华力)(范德华力) 化学键的结合能一般在 kJ · mol-1 。 ⑴取向力:⑴取向力:极性分子之间的永久偶极而产生的相互作用力。它仅存在于极性分子之间。 【注意】 取向力的本质是静电作用。 分子的极性越大, 取向力越大; 温度越高, 取向力越小。 ⑵诱导力:⑵诱导力:诱导偶极同极性分子的永久偶极间的作用力 极性分子作为电场, 使非极性分子产生诱导偶极或使极性分子的偶极增大 (也产生诱导偶 极) ,这时诱导偶极与永久偶极之间产生诱导力。因此诱导力存在于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之 间,也存在于极性分子与极性分子之间。 【注意】诱导力的本质也是静电作用。一般来说,极性分子的极性越大,诱导力越大。分子的 变形性越大,诱导力也越大。诱导力与温度无关。 ⑶色散力:⑶色散力:由于存在“瞬间偶极”而产生的相互作用力。 由于各种分子均有瞬间偶极, 故色散力存在于极性分和极性分子, 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及非 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之间 。 【注意】色散力的大小与分子的变形性有关。分子变形性越大,色散力就越大。 -1数量级,而分子间力的能量只有几个 非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 _ _ + + _ _ + + 极性分子极性分子 极性分子极性分子 + + _ _ + +_ _ 极性分子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 + + _ _ 诱导诱导 _ _ + + 产生诱导偶极产生诱导偶极 + + _ _ 诱导力诱导力 + + _ _ 产生瞬时产生瞬时 偶极偶极 _ _ + + _ _ + + 色散力色散力 ⑷分子间作用力的特点⑷分子间作用力的特点 取向作用取向作用 _ _ + + + + 取向力取向力 _ _ + + ①本质是一种电性作用力(静电吸引) ,永远存在于分子之间。 ②力的作用很小。一般只有几—几十千焦每摩,比化学键键能小1-2 个数量级。 ③无方向性和饱和性。 ④作用范围:是短程力,作用范围仅几百库·米,当分子间距离为分子本身直径的4~5 倍时, 作用力迅速减弱。 ⑤对大多数分子,色散力是主要的,一般相对大小,色散力>取向力>>诱导力。 ⑸影响分子间作用力的因素:⑸影响分子间作用力的因素: ①分子间距离,这是主要因素,距离增大,作用力迅速减弱。 ②取向力还与温度和分子的极性强弱有关: 温度升高, 取向难, 取向力减弱, 分子偶极矩越大, 取向力越强。 ③诱导力还与极性分子极性强弱和非极性分子的变形性大小有关:极性分子偶极矩越大,非 极性分子极化率越大,诱导力越强。 ④色散力主要与分子的变形性有关,即分子极化率越大,色散力越强。 ⑹分子间力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⑹分子间力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主要影响熔、沸点、气化热、熔化热。 ①液态物质分子间力越大,气化热越大,沸点越高。 ②固态物质分子间力越大,熔化热越大,熔点越高。 ③一般说:结构相似的同系列物质(如 X2)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变形性也越大,分 子间力越强,物质的熔、沸点就越高。 ④相对分子质量相等(如H3PO4、H2SO4)或近似而体积大的有较大变形性熔、沸点相对 较高。 ⑤溶质或溶剂(若它们是同系列,如有机物中)的极化率 α越大,分子变形性和分子间的 力越大,溶解度越大。 ⑥分子极性小的(如聚乙烯、聚异丁烯等)分子间力小,硬度不大,含有极性基因的有机 玻璃等物,分子间力较大,具有一定的硬度。 二、氢键 在 HX 熔、沸点变化出现反常,这是因除分子间力外,还有氢键。 1、氢键的形成 氢键的生成,主要是由偶极与偶极之间的静电吸引作用。当氢原子与电负性甚强的原子 (如 A) 结合时,因极化效应,其键间的电荷分布不均,氢原子变成近乎氢正离子状态。此时再与另一 电负性甚强的原子(如 B)相遇时, 即发生静电吸引。 因此结合可视为以H 离子为桥梁而形成的, 故称为氢键。 ⑴氢键的表示:A─H---B 其中 A、B 是氧、氮或氟等电负性大且原子半径比较小的原子。 生成氢键时,给出氢原子的 A—H 基叫做氢给予基,与氢原子配位的电负性较大的原子 B 或 基叫氢接受基,具有氢给予基的分子叫氢给予体。把氢键看作是由B 给出电子向 H 配对,电 子给予体 B 是氢接受体,电子接受体A─H 是氢给予体。 ⑵强度用键能表示 ⑶键能:指 A─H---B 分解成 A-H 和 B-H 所需的能量。 一般 在 42kJ·mol-1 以下,比共价键键能小很多, 而与分子间力更接近。例如 H2O 中, E OH =463 kJ·mol-1,而氢键键能仅为 18.83 kJ·mol-1。 HO H HO H ⑷键长:指 A 原子中心到 B 原子中心的距离 氢键的形成,既可以是一个分子在其分子内形成,也可以是两个或多个分子在其分子间 形成。例如:水扬醛和 2—甲基—2—芳氧基丙酸分别在其分子内形成了氢键,而氟化氢和甲醇 则是在其分子之间形成氢键。 氢键并不限于在同类分子之间形成. 不同类分子之间亦可形成氢 键,如醇、醚、酮、 胺等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