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心脏病中医治疗大全
概述 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在我国的心血管中占%,学龄儿童的发病率为1‰。其病因为 急性风湿热, 属变态反应性疾病, 常发生于链球菌感染后2~3 周。 主要侵犯心脏及大关节, 心脏受侵率约 41%。关节炎治愈后不遗留任何后遗症, 全可反复发作。 多次侵犯心脏, 则可 造成永久性损害,形成慢性风心病,可发生心律失常,心内感染,心力衰竭。 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属于常见的结缔组织病,由于风湿热反复发作累及心脏, 导致 心脏瓣膜损害而形成:对于风湿热的发病机理,现代医学曾有过链球菌毒学说、过敏学说、 病毒感染学说和毒性上一免疫学假说等等, 但至今尚未十分明确, 因而对积极防治风心病带 来一定的困难。 中医学虽无此病名,根据心悸、气急、浮肿、咯血等主要临床表现,类似于中医“心痹” , 亦可归属于“惊悸” 、 “怔忡”或“喘证”等范畴。 《黄帝内经》 所载: “脉痹不己,复感于邪, 内舍于心。 ” “心痹者, 脉不通, 烦则心下鼓, 暴上气而喘。 ” 可见对本病之病因病机、 证候、 特征已有一定认识。 之后, 张仲景应用辨证施治的原则, 制定了一些至今仍行之有效的方剂, 如真武汤、苓桂术甘汤等。隋代巢元方在 《诸病源候论》中将心瘁证出现的证候特征分成心 悸、喘哮、水忡等几个阶段进行论述,与本病临床表现颇相类似。宋代陈无择、清代沉金鳌 等医家分别对本病病理机制及症候特征的描述,增添了部分新的内容,值得现代临床借鉴。 现代中医对风湿性心脏病的研究, 初见于 1955 年。在 50~60 年代,用传统经验和方法对本 病进行临床验证观察, 报道虽不多, 但其优势已初见端倪。 70 年代,曾掀起过用针灸以及中 西医结合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的热潮, 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对本病广泛深人的研究, 则是在 80 年代以后,广阔医者在继承古今医家经验的基础上, 通过临床和实验验证, 已逐步认识到外 邪虽系诱发因素,而心体残损, 心脉瘀阻,阳衰血寒实为其主要病理变化。 由于血液流变学 改变,造成心脏负荷增加,导致全身各脏器相继受累而引起一系列临床危重症。 因而活血化 瘀,温通心脉已成为主要治则之一。 辨证分型亦开始趋于集中统上。 临床用药除继续沿用经 验方外,又出现了不少自拟方剂,使疗效不断提高。同时针灸治疗本病的研究较70 年代更 为客观、深入。近年来又大力挖掘气功、食疗、民间单方验方等传统疗法,均已显示出可喜 的疗效。 中医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的实验研究也正在引起重视, 首先对一些有效的中草药进行药理分 析,如发现党参、黄芪能提高动物的 DNA 合成率,增加心肌的抗病能力,因此对于阳气虚 型患者,有显着的疗效i 在针刺机理研究中观察到针刺内关穴后,可提高患者血浆cAMP 含 量,使心肌收缩增强,进一步证明了内关穴为治疗风心病的有效穴位。 病因病机 风湿性心脏病的病因,西方医学及中医学均冠以“风湿”之名,可见两者的认识颇为一致。 通过广阔临床工作者的实践, 对风湿性心脏病的病机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 其病因外为风湿 之邪侵袭,内为脏腑虚损,病机演变过程可分述如下: 风湿外侵,心体受损 禀赋素虚,屡受风寒湿邪侵袭,风湿入络迁延不愈,痹阻经脉;或因 风湿人脉郁而化热,心营为之病变,气血运行不畅,盖人体气血之循脉皆赖于脏腑之气,尤 依仗于心气之煽动,心脏负担过重,心体受累而致病。此常见于病变早期或急性活动期。 心脉痹阻,气血瘀滞 风湿性心脏病既成,耗气伤血,气虚不能布血,血虚难以荞心,心气 过耗,以致心脏推动血液功能障碍,血循失常,瘀痹于心,心脉为之痹阻,脉络不通,故见 唇绀舌紫之外象,咳血、咯血之肺脾郁血之症。 心体内虚,累及他脏 心病既久,势必累及肺、脾、肾诸脏。肺贯心脉而司呼吸, 心血郁阻, 株连肺脏,移邪于肺,而致痰瘀交阻,肺气肃降无权,故有咳嗽痰喘,甚则倚息不能平卧。 心气虚影响脾气虚弱,运化失职,则气血生化无源,而致心血愈虚,呈现惊悸、眩晕,食少 便溏等心脾两虚证,脾阳不振,难以运湿;水湿内停,肾阳虚衰,蒸化无权,聚水成饮;水 饮泛滥,上则凌心射肺,下则腹满肢肿。由此心、肺、脾、肾互相牵累,阴阳、气血俱虚, 病变愈演愈烈,最终导致心力衰竭,阴阳离决。 辨证分型 风热袭表 风湿性心脏病早期,可见发热,咽红肿痛,皮肤红斑,关节红肿酸痛,伴心悸心 慌,咳喘气粗,咳吐黄稠痰,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苔薄黄或薄腻,脉来浮数。 心脾两亏 心慌气短,面色眺白或萎黄,头晕目眩,手足麻木,神倦乏力,面浮足肿,纳少 便溏,舌质淡红,脉细无力或结代。 心肺瘀痹 风心日久,胸前窒闷,刺痛时作,心悸怔忡, 烦躁焦虑,唇甲青紫,颈脉怒张动甚,喘咳气急,甚则咯血,面色灰暗或两颧深黯而紫。舌 质暗紫有瘀斑,脉来结代。 脾肾阳虚〔水气凌心〕 症见心悸如脱,形寒怯冷,咳嗽喘满,气短难续,四肢逆冷,面色 虚浮,全身浮肿,自汗尿少。舌质青紫,脉细弱或迟虚。甚则可见心悸如悬,呼吸微弱,大 汗淋漓,脉细欲绝等阳衰至极,亡阳虚脱之危象。 治疗 疗效标准 参照综合各地资料,对疗效的判定主要分为以下叁级: 基本治愈: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尚能胜任日常工作及家务。 好转: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所进步,能参加轻微体力活动。 无效:症状及体征均无变化或加重,甚至死亡。 分型治疗 〔1〕风热袭表 治法:宣肺解表,清热化痰 处方:连翘 9 克,银花 9 克,秦艽 12 克,桑枝 15 克,黄芩 12 克,桔梗 6 克,西河柳 9 克, 杏仁 10 克。 加减:高热加石膏、栀子;咽痛甚加射干、山豆根;皮下结节、环行红斑、血沉快加柴胡、 丹参。 用法:每日 1 剂,水煎,分 2 次服。 疗效: 以上方为主加减治疗90 例, 基本治愈 72 例, 好转 7 例, 无效 11 例, 有效率为 87. 8%。 常用成方:银翘散、麻杏石甘汤、二妙散、麻黄加术汤、桂枝白虎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等。 〔2〕心脾两亏 治法:健脾宁心,补益气血。 处方:黄芪 30 克,当归 15 克,茯苓 20 克,生熟地各 12 克,川芎 9 克,茯神 15 克,远志 6 克,大枣 15 克,陈皮 6 克,炙甘草 5 克。 加减: 惊悸怔忡甚加龙骨、 牡蛎; 胃纳不佳加炒六曲、 鸡内金廾大便不实加扁豆、 淮山药等。 用法:每日 1 剂,水煎,分 2 次服。 疗效:共治疗 66 例,基本治愈 20 例,好转 37 例,无效 9 例,有效率为 86.4%。 常用成方:六君子汤、归脾汤、防己黄芪汤、四物荡、补中益气汤等。 〔3〕心肺瘀痹 治法:活血化瘀,宁心益肺。 处方:丹参 30 克,川芎、赤芍各 9 克,地龙 3 克,党参 20 克,当归 15 克,煅龙牡各 30 克,枳壳 10 克,生地 3O 克,降香 9 克,炙甘草 6 克,麦冬 12 克。 加减:心悸失眠加酸枣仁、柏子仁;浮肿加米仁、车前子;咯血加仙鹤草、藕节炭。 用法:每日 1 剂,水煎,分 2 次服。 疗效:共治疗 176 例,总有效率 79%左右。 常用成方:血府逐瘀汤、失笑散、补阳还五汤、丹参饮等。 〔4〕脾肾阳虚〔水气凌心〕 治法:温阳利水,益气固脱。 处方:熟附子12 克,茯苓20 克,白术12 克,黄芪30 克,人参5 克,桂枝10 克,麦冬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