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 [2017 新课标全国卷乙卷(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 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 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 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主要表 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 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 也涉及 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 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 问题。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 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 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 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 配排放空间时, 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 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 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 因而存在 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 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 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 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 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 就代际公平而言,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 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 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 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 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 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 对子孙后 代负有道德义务。 实际上, 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 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 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 这是符合后代利益 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 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 而非 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 也涉 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 因此, 气候正义的内涵是: 所有国家、 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 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 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第 1 页 共 15 页 解析:选 D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 项,“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 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2000 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 正义运动的精神, 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是“气候正义”产生的背景, 并未 指明“气候正义”的提出者就是“非政府组织”。 B 项,“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以 偏概全,由第四段中“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 候容量的权利, 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可知, 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 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既有“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包括限制排放的问 题),还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C 项,“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不合 文意, 由原文第三段中“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 而非为其设定义务”可知, 当代人“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并无权利“为后代设定义 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解析:选 C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立足未来”说法错误, 第三段在阐述代际公平时说“我们这一代……我们作为……至少从我们当代人……”, 可见 作者的立足点是当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解析:选 B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选项表述过于绝对化, 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是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 而气候系统可能还会 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 因此不能说“如果气候变化公约……能落实”, 后代的需求就能得到 保证。 [2017 新课标全国卷甲卷(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 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 这不能不 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 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 郑和下西 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 第 2 页 共 15 页 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了瓷器新工艺的顶峰, 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 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 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 而不会成为主流,更 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 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 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 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 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 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 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 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 花鸟、山 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 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 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 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 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 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 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 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 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 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 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 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 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