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考试
高三语文试题高三语文试题 2018.11.162018.11.1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1~~3 3 题。题。 关于中国文化的起源众说纷纭,巫起源说是其中之一。中国文明以农耕文明 起家,巫就成了中国文化的母胎。 在一个无法迁徙的农耕部落中,如何消融自然的变化所引起的恐慌,就是这 个群体顺利生存下去的关键因素。人类社会要通过一系列反复的宗教节日与自然 发展取得协调一致,“在庆祝节日时,人类社会积极地参加进了季节变化所表现出 来的宇宙危机中”。在顺利度过这个宇宙危机的仪式中,巫无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 用,因为他是宇宙危机以及协调危机仪式中的唯一解释者,他阐发着来自宇宙自 然之神的意见以及宇宙危机协调的效果,他的阐释决定了部落是生活在希望还是 恐惧中。在氏族部落时期,巫是部落的领袖,因为通神而为大家信服崇拜,享有 崇高的权威。 巫即是萨满,在满语中是智者,也就是拥有智慧的人。但是此智者非希腊之 智者。希腊智者运用理性和知识,找出对方的逻辑漏洞,在辩论中取胜。萨满则 相反,他的智慧不来自理性和经验,而是来自神灵的启示。萨满通过一种类似舞 蹈的仪式,使神灵附在自己的身上,此时萨满和神灵即为一体,萨满说的话就是 神灵的启示。 巫如果想成功解读危机和灾难,在部落平民的眼中,就必须看到危机被解决 的实际效果,如洪水退去、干旱结束、日食的太阳完全出现。如果巫身上仅仅是 无理性的疯狂,显然无法实现这么重大的功能。所以巫除了在仪式中的动作和神 灵附体式的颤抖之外,还要有关于天文、农业甚至医病的知识和技能。那么巫就 成了当时知识的掌管者,他们负责解释任何一个引起恐慌的非自然事件,并且使 人们看到这种解释的效果,从而使他们从恐惧中走出,进入正常的生产中去。 中国诸子百家的起源,古代史书一直认为诸子出于王官,是周王室的王官流 落于民间而成。其实王官之学也是巫,因为周王室“国之大事,惟祀与戎”,所以巫 在那个时代是一切事物的核心,百官皆由巫出。巫的一切规范和知识也就成为后 来一切知识的起源,中医起源于此,天文历法源于此,史源于此。所以中国文化 简言之,上层出于巫的理性化,巫到底层就成了民间信仰。著名哲学家李泽厚认 为,在中国,巫的理性化完成的标志是周公旦的制礼作乐,它为中国文化传统奠 定了根基。 中国文化是在巫的根基上发展起来的,我们的社会、政治、文学等等,都与 其有着密切的关联。巫造就了中国文化的特征,也形成了它特有的结构。在当下 中国的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崇尚独立和透明规则的现代工商文化的建立,使巫文 化慢慢退出。它被工商文明取代,不能不说其生命力仅限于特殊的时代背景,随 着物质生活的丰裕,人的心态势必转变,那么巫文化也就逐渐让步于现代文明。 (摘编自李道南《巫:中国文化的根基》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在农耕时期,人们对于自然变化的恐惧,为巫体现其决定性作用提供了基础。 B.农耕部落中,举办宗教节日是人们希望与自然发展取得协调一致的一种努力。 C. 巫在宇宙危机的协调中起着独一无二的作用, 他是宇宙自然之神意见的阐发者。 1 D.巫解读危机取得成功的标志是洪水退去、干旱结束、日食的太阳完全出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文章以巫所具有的现实意义为前提, 阐明了它对中国文化产生重要意义的原因。 B.文章通过比较希腊智者和萨满的异同点,突出了萨满作为智者的非理性特点。 C. 文章中引用“国之大事, 惟祀与戎”, 是为了论证中国诸子百家起源于巫的观点。 D. 文章在强调巫的重要性的同时, 并不回避其局限性, 体现了作者思考的严谨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巫如果要保持在部落中的地位,就必须具备满足平民某些功利性需求的能力。 B.作者认为,周王室的王官流落民间是中国诸子百家的起源,王官之学也是巫。 C.巫有理性化和成为民间信仰两个发展方向,前者为中国文化传统奠定了根基。 D.巫有其时代局限性,物质丰裕和人的心态变化是它退出历史舞台的根本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 4~~6 6 题。题。 材料一: 近日, 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 1035 所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 (以 下简称“传承学校” ) 。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承学校创建活动,旨在全面贯彻落实 党的十九大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 壤,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引导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参与丰 富多彩的美育活动的过程中,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信。 第二批传承学校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实现了 31 个省(区、市)全覆盖,实 现了城区、镇区和乡村学校的全覆盖。二是传承项目种类丰富。各地各校充分发 掘传统文化资源,培育传承项目,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近 55%。三是凸 显育人特质。传承学校以教育教学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师资队伍建设 为支撑,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的方法,聘请社会艺术工作者、民间艺人、非遗传 承人进校园开展传承项目教育教学活动。以成果展示为助推,营造向真、向善、 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 (摘自 2018 年 2 月 7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有删改) 材料二: 某杂志社进行了一次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调查, 部分调查结果如下: 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 教师眼里导致活动开展困难的因素 2 材料三: 2014 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要求把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然而,轰 轰烈烈的活动之后,不少学校发现,师资缺、涵养浅,不系统,课时紧、不持久, 家校分……成为实践中几乎所有学校都要面对的问题。 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最现场,课堂是主阵地,教师是基础。 “教师本身的素 养、人文价值,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非常重要。仅从这三个方面来说, 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仍很欠缺。 ”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袁济喜看来,教 师数量不足、内涵不够使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难以展开。 “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以一种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是对现有教 育体制的有益补充,应该充分肯定这种进步。 ”在袁济喜看来,当下主要是在现有 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要与现在的西式教育体系融合还需要一 个过程。 (摘自 2016 年 12 月 17 日《中国教育报》 ,有删节) 材料四: 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校园文化要有活动设计方案,扩 大师生参与度。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不是比赛拿奖,少数特长生参加的活动虽然 有“看点” ,但受众面不广,要提供给更多学生锻炼成长的机会和平台。 从学理上而言,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 “道”是理念,是文化的内 核、本质; “术”是形式、方法。 “道”承载的是价值观体系,抽去“道” ,文化将 成为没有生命的空壳。两者孰轻孰重,毋庸赘言。因此,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简 单地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来“堆积” ,不能仅仅停留在活动层面,而要不断挖掘校 园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校园文化其实也是一种和谐文化,和谐能激活教育的潜 力,成为促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