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123笔记整理
地理必修Ⅰ地理必修Ⅰ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地表温度适宜④大气形成大气 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①昼夜交替②地方时差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3)四季的变化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 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②沉积岩③变质岩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 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 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 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 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②反射作用③散射作用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 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 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①赤道低压带②副热带高压带③信风带 (2)中纬度环流:④副极地低压带⑤中纬西风带 (3)高纬环流:⑥极地高压带⑦极地东风带 (4)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 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 6、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锋面气旋 7、水循环 (1)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 (2)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3)意义: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 8、洋流: (1)类型: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与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 时针方向流动(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中高纬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南半球西 风漂流,世界最强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由西向东流,冬季由东向西流(夏顺冬逆) (3)影响:①气候: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②海洋生物: (渔场)在寒暖流交汇 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北海道/纽芬兰/北海/秘鲁渔场]③海洋污染: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 快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④海洋运输事业: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如: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如:赤道附近的高山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方面: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最大,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对农业生 产不有利方面: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 作物产量下降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 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2)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 它们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地理必修Ⅱ地理必修Ⅱ 【第一章【第一章人口】人口】 1、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 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 (2)人口增长模式:高低高(印度)、三低(欧洲)、 “高低高”向“三低”过渡(中国)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①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②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 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2、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其他因素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3、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①人口环境承载力②人口合理容量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第二章【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1、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①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 流量大;付租能力强②工业区: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多有河流/铁路/公路经过③住宅区:是城市 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④文化区: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2、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1)自然方面: ①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②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③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 区位 (2)社会经济方面:①农业基础②交通条件③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 3、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 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 万 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