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职高期末语文试题
高三职高期末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54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甄(zhēn)选蹩(biě)脚受益匪(fēi)浅飒(sà)然浮空 B.疤癗(lěi)痉(jìng)挛山川相缭(liáo)耳剽(piāo)口熟 C.悲恸(tòng)失怙(hù)狂放不羁(jì)三缄(jiān)其口 D.隔膜(mó)虔(qiān)诚耳濡(rǔ)目染荷(hâ)枪实弹 2.选出下列错别字最多的一项: () A.思忖观摹根深缔固沤心沥血 B.恬静秘诀矫揉造做妄自菲薄 C.谩骂举止涣然一新犷悍无赖 D.筵席拘谨漫不经心不屑一顾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①为改善身体状况,罗兰许年来都在瑞士________假日。 ②热切参与那个时代的知识界活动的罗兰_________着将信仰、希望、爱情以及勇气等品质 带给他的社会。 ③这部循环式小说为 20 世纪力求________整个生命经历的伟大的传记小说开辟了道路。 ④意大利之行后,罗曼·罗兰先是在高等师范教授音乐史,1903 年到巴黎大学______。 A. 渡过探求捕获就教B.度过探索捕捉执教 C. 度过探求捕获执教D.渡过探索捕捉就教 4、下列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乾隆在下江南的途中,看到一些贫困的百姓不能自给,便慷慨地施舍。走一路,银子撒 一路,因此在百姓的眼里,皇帝成了过路财神。 B、广东队朱芳雨和李群密切配合,冲垮了江苏队的防线,使得江苏队的防守分崩离析,最 后溃不成军。 C、我一直认为, 民原本不暴, 青原本不愤, 但架不住媒体总喜欢耸人听闻, 被媒体一忽悠, 民就成了“暴民” ,青就成了“愤青” 。 D、要在 100 万人口的大都市找到行迹不定的犯罪嫌疑人,简直是水中捞月。可功夫不负有 心人,排查进行到第 18 天,也就是 2005 年 11 月 20 日,专案组终于发现了犯罪嫌疑人的 踪影。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姚明入选西部全明星阵容的首发中锋,使中国球员第一次得以在世界最高水平的篮球赛 场上。 B、我国正在研究酝酿在条件成熟的部分大中城市试点设立少年法院,以便进一步提高并完 善少年司法制度和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水平。 C.风风雨雨中,他每天都在山里敲呀、凿呀,他用手锤敲醒了太阳,他又用手锤敲落了月 亮,敲得石头都有了感情。 D.李清照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陆游那样和朋友可以痛痛快 快地使酒骂座,甚至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 6.选出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 A.有意者请将本人亲笔撰写的自荐书、简历(包括家属情况介绍) 、有效证件(身份证、 毕业证、学位证、职称证和考试资格证等)邮寄到我校。 B.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今天,产品的包装、商标、说明书的文字、图片讲究精美,是 完全必要的。 C.老师走进教室问道: “作业写完了么?同学们。 ” D.我们从一些考古发现中可知史前文明的存在。然而这些文明来源于何处呢?来自地球本 身?还是来自太空人? 7.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 A、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著名,后人称他们为“三苏” 。他们和王安石、欧 阳修都属于唐宋八大家之列。 B、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并编有两部史书: 《新唐 书》 (与宋祁等合写)和《新五代史》 。 《伶官传序》选自《新唐书》 。 C、唐代诗人辈出,灿若星辰,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是杰出代表。唐诗和宋词是我国文 学史上的两座高峰。 D、词在唐、五代时已经出现,称曲、杂曲或曲子词;到了宋代才广为流行,改称词。宋词 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 、 、 。如在某些汉印中,就有“荼”字省作“茶”字的写法。 ①民间的书写者出于某种考虑,将“荼”减去一笔,这就成了“茶”字 ②随着饮茶习俗的推广, “荼”字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 ③“荼”简写为“茶” ,汉代已露端倪 ④在中唐之前“茶”字写作“荼” ,这恐怕不是我们人人都知道的 ⑤茶作为饮品,我们都很熟悉 ⑥“茶”有多个义项, “茶叶”义是其中之一 A、④⑥⑤②①③B、⑥②①⑤④③ C、⑤④⑥②①③D、⑥④⑤②③① 9、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全品中考网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运用比喻、夸张,说明行军之神速) B.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 碎沫。 (运用拟人、比喻,生动地写出了反动势力的猖狂)全品中考网 C.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 来来去去„„(运用排比、比喻,说明云的姿态万千) D.大家都很喜欢她,因为她长得好像明星刘亦菲。 (运用比喻,强调“她”长得很漂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9 分) 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名著, 在世界文学史中是可以陈列满满一个艺廊的。我国的古典诗 文,从诗三百、楚辞,到李、杜,到龚自珍,小说从“四大奇书”,到《聊斋志异》 《儒林外 史》 ;外国的名著,从荷马史诗到莎士比亚的戏剧,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到托尔斯泰 的《复活》 ,再到卡夫卡的《变形记》„„几乎都是一座座永难挖掘尽的精神矿藏,其历史 的深度和文化反思的力度, 特别是它们永恒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底蕴, 值得我们和我们的后人 反复品味。 名著需要重读。 这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经过时间的淘洗和历史的严格筛选, 其本身的存在证明 了它们的不朽, 因而需要反复阅读; 也不仅仅因为随着我们人生阅历的积累和文学修养的不 断提高,而需要获得新的情感体验与生命感悟。 我这里所说的重读名著, 乃是从文化历史发 展阶段着眼的。 仅就我们这些年龄稍长的人的亲身经历来说, 在 “文革” 前的一段时间和 “文 革”期间, 阅读心态是何等的不正常,阅读空间和环境是何等的狭小和残破。那种以阶级斗 争和阶级分析为经纬的阅读定势, 使我们只懂得给书中人物划成分, 或者千方百计地追寻作 者的阶级归属和政治派别。那种刻板的经济决定论,使我们阅读名著时,到处搜罗数据,以 理解时代背景。那种“通过什么反映什么”来概括作品的主题的阅读公式, 死死地套住我们 的阅读思维。那种所谓“受阶级局限,如何如何”的万能标签,夺去了多少传世之作鲜活的 生命,使人们对名著产生了多少误解! 新时期以来,名著重印,给读书界带来了从未有过的生气。但如何重读名著呢?我想,所谓 “重读” ,并非“再看一遍” ,也非多看几遍。如果仅仅停留于“看几遍” ,那也许只是“无 用的重复” 。 “重读”应是指把名著完全置于新的阅读空间之中,即对名著进行主动的、 参与 的、创造性的阅读。而这首先需要阅读者在面对名著时有一种开放的阅读心态, 同时应该破 除过去的在某种力量束缚下的阅读方式, 在心态上积极开辟多向多元多层次的思维格局, 培 育自身的建设性的文化性格。否则,仍可能导致重读名著的失败。 10.从全文看,第一段引述了许多作家作品,其主要表述的意思是() A.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名著在世界文学史上是非常多的。 B.中外文学史上的经典名著值得反复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