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18.18.郑伯克段于鄢教案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一、一、 【【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一)(一) 认知目标认知目标 1. 了解《左传》的有关知识; 2. 掌握文言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二)(二) 技能目标技能目标 学习本文虚实结合的写法。 (三)(三) 情感目标情感目标 1. 了解文中郑庄公及其母、弟极端自私、残忍,为争权夺利而六亲不认的本质。 2. 培养学生团结友爱、坦诚相待的本质。 二、二、 【【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共叔段为叛乱所作的准备工作。 三、三、 【【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郑庄公面对共叔段的积极备战采取了步步退让、消极备战策略却为何能在短时间内取胜? 四、四、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解法、提问法、探究拓展法、练习法 五、五、 【教学用具】【教学用具】 计算机、多媒体课件、黑板 六、六、 【预习】【预习】 (一) 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音义问题。 (二) 思考课后题 七、七、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一)(一) 导入:关键词:七步诗——兄弟相残?——郑庄公、共叔段导入:关键词:七步诗——兄弟相残?——郑庄公、共叔段 (二)(二) 关于《左传》关于《左传》 1. 《左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巨著。它在西汉时被称为《左 氏春秋》 ,东汉人认为它是“传” (解释)孔子《春秋》的,因而称之为《春秋左氏传》,后世简称《左传》 。 2.与侧重解释《春秋》 “微言大义”的公羊高的《公羊传》 、谷梁赤的《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 。 3.至于《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认为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后人也有认为是汉代刘歆改 编的。 4. 《左传》全书约十八万字,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回顾: 《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 ) (三)(三) 解题——郑伯克段于鄢解题——郑伯克段于鄢 包含三个要素:主人公、事件、地点 1.郑伯:指下文的郑庄公,是郑国的第三代国君。 2.克:战胜,今有“攻克” 、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等用法。 段:指下文的共叔段,即郑庄公的弟弟。 3.于鄢,介词结构。鄢,地名,其地在今河南省鄢陵县境内。题目结构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联系:孔子在记录这一事件时是用“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在表述的,虽然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都齐全了,但时间如何进展,这样寥寥几个字怎么也说不清,所以左丘明就用了541 个字来解释,一下子 就变成了一篇小说,那这篇小说具体讲述了哪些内容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理清文章的内容。 ) (四)(四) 听录音朗读,标出重点字的读音,并初步了解文章的结构。听录音朗读,标出重点字的读音,并初步了解文章的结构。 共共叔段(gōng) 寤寤生(wù)恶恶之(wù)亟亟请(qì)巌巌邑(yán) 虢虢叔(guó)祭祭仲(zhài)百雉雉(zhì)廪廪延(lǐn) 义暱暱(nì)繄繄我独无(yī)寘寘姜氏(zhì)千乘乘之国(shèng) 1 (五)(五) 疏通第一部分——矛盾产生(第疏通第一部分——矛盾产生(第 1 1 段)段) 1 1.语法.语法 (1)通假字:寤:通“牾” ,倒着的意思,即“难产” 。 (2)词类活用:惊:使(姜氏)受惊,使动用法。 (3)省略主语: ①生庄公及共叔段。 ②爱共叔段,欲立之。 (4)省略宾语 ①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亟,屡次。请,动词,后面省略了一个“之” ,这个“之”指代的是立共叔段这 件事。 ) (5)一词多义:爱:A 爱共叔段,欲立之。 (偏爱,疼爱) B 不爱土地,重宝以致天下(吝啬) 2.2.小结:小结: 矛盾产生(故事的开端)——庄公寤生,姜氏欲立共叔段,挑起了对君位的争夺。 (六)(六) 疏通第二部分——矛盾激化(第疏通第二部分——矛盾激化(第 2~72~7 段)段) 1 1.语法.语法 (1)通假字:略 (2)词类活用:今京不度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度,本来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合乎法度 公曰: “姜氏欲之之,焉辟害?” :之,本来是代词,这里可以理解成活用为动词,放在能愿 动词“欲”之后,义为“想这样做” 段不弟弟,故不言弟:不弟,不象一个当弟弟的。弟,做弟弟,名词作动词。 (3)省略宾语: ①欲与大叔,臣请事之。 ( “与”字后面有省略,省略了一个“之” ,指的是国君之位。 ) (4)倒装句: ①姜氏何厌之有?(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何厌之有”就是“有何厌”的意思。 ) (5)一词多义:为: A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动词。当,做) B 为人所讥(介词,被) C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介词,因为,为了) 诸:A 亮身率诸军攻祁山(众,各) B 公伐诸鄢(之于) 国:A 国不堪,君将若之何(国家) B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国都) 厌:A 姜氏何厌之有(饱,引申为满足) B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讨厌,引申为嫌) 2.2.重难点分析:重难点分析: (1)共叔段为叛乱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答:①“都城过百雉” 、 “完聚”——加强了城邑的防备。 ②“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 “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扩大兵源。 ③“缮甲兵” 、 “具卒乘”——加强军队建设。 ④“将袭郑” 、 “夫人将启之”——制定军事策略,发动突袭战,以其母为内应,里应外合。 (2)郑庄公面对共叔段的积极备战采取了步步退让、消极备战策略却为和能在短时间内取胜? 答:郑庄公之所以会取得平叛的胜利,主要是他具有正确的政治策略和军事策略。 ①郑庄公的政治策略是基于“多行不义必自毙”的认识。对于共叔段的分离倾向,郑庄公虽然可以对其实 行军事制裁,但他考虑到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维持自己崇高的威望,这是由于此时郑庄公初立,即使使用 暴力解决了共叔段,也会落下不义不德的坏名声,这将会成为他今后号召诸侯的不利因素。所以他说“子 姑待之” ,静待时机,让共叔段多行不义。后来郑国军队以区区“二百乘伐京” ,就出现了“京叛大叔段” 2 的局面。 ②郑庄公的军事策略表现在他对共叔段军事情报的收集。共叔段大张旗鼓地准备,郑庄公则密切注意共叔 段的动态。在共叔段确定好叛乱日期,并和母亲约定共同举事的阴谋刚一出台,还来不及行动的时候,郑 庄公即已“问其期” ,采取了先发制人的军事行动,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3 3.小结:.小结: 矛盾激化(故事的发展与高潮)——共叔段不断扩张势力,姜氏为内应,郑庄公欲擒故纵,最终克段于 鄢。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七)(七) 疏通第三部分——矛盾化解(第疏通第三部分——矛盾化解(第 8~98~9 段)段) 1 1.语法.语法 (1)通假字: (2)词类活用:献:献,本来是动词,指献上,这里是用为名词,指献上的东西。 隧:隧,隧道,洞子,从“隧而相见”的行文来看,应该是用为动词,指挖隧道。 赋:赋,名词作动词,指朗诵诗。 (3)倒装句: ①敢问何谓也?(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问”字的宾语是“何谓” ,何谓,所说的是指什么?) ②君何患焉?(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君患何焉” ) ③其是之谓乎?(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是”代词, “之”复指宾语“是” “其谓是乎” ) (4)重要实词:繄:繄(yī) ,句首语气词,表示仅有、唯有的意思。 敢: “敢” ,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