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已经成了时下最为时髦的词汇,几乎在所有关于经济改革的 文章中都可以找到它们的踪迹,但是,它们的定义却有些语焉不详。许多教材和论著,包括 相当权威的, 都隐约将它们分别定义为: 信息的不对称所造成的事前和事后的机会主义行为。 笔者对此不敢苟同, 所以骨鲠在喉, 非说出自己的理解不可, 尽管它也不无可批点非议之处。 “逆向选择”应该定义为信息不对称所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扭曲的现象。 譬如,二手车市 场应该率先成交质量较好的旧车, 可实际上却是质量较次的旧车。 因为,二手车市场按车的 平均质量定价,质量较好的旧车,其质量高于价格,车主不愿意进入这个市场。而质量较差 的旧车,其质量却低于价格,该市场就会充斥质量较差的旧车。 旧车交易就不像一般的商品 市场那样,交易的序列按质量由高向低排列,而是由低向高排列成交。保险市场也是如此, 保险公司希望获得较为健康的客户, 以减少保险公司的理赔, 可实际上相对病弱的客户更有 投保的积极性,于是保险公司往往拥有的客户不是由健康向病弱排列, 而是倒过来,这才是 “逆向选择” 。它与信息不对称有关,如果买方知道旧车的价格高于它的质量,他们不买; 如果保险公司完全知道投保人的情况, 并要求病弱者多付保费, “逆向选择”也就不会发生。 如果旧车的出售者诚实得不想赚质量低于价格的差价,投保人也坦诚得乐意多付保费, “逆 向选择”同样不会发生。显然, “逆向选择”的含义与信息不对称和机会主义行为有关,却 绝不是这两者所能够涵盖得了的。因为,高质量的旧车主了解自己车的质量与价格的关系, 保险公司也了解自己的优良客户,它们既没有信息的不对称,也没有机会主义行为。所以, “逆向选择” 只能是制度安排不合理所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扭曲的现象, 而不是任何一个 市场参与方的事前选择。 “道德风险”指的是人们享有自己行为的收益, 而将成本转嫁给别人,从而造成他人损 失的可能性。 “道德风险”主要发生在经济主体获得额外保护的情况下,它具有非常普遍一 般的意义。譬如,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为了避免银行经营失败引发社会问题, 所以要给商业银 行提供贷款保护,这就可能引发道德风险。因为,商业银行,包括所有的经济主体都要追求 利润最大化,它们一定要将贷款(经营)规模扩张到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阶段,如果没 有联储的保护,它们享有贷款规模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对等, 这就没有道德风险。但如果 联储提供保护,商业银行贷款(经营)的风险相应下降,防范风险的成本为联储承担,商业 银行的边际成本下降,它们势必相应扩大信贷规模, 从而更多地享有贷款的收益。 这种利用 保护而获得额外利益的行为肯定是非道德的, 或者是道德水平下降的。 社会承担的风险随着 商业银行道德水平的下降而提高, 因为,社会承担风险来自商业银行的行为, 在没有保护的 情况下,商业银行造成的风险小,社会承担的风险也不大。在联储提供保护的情况下,商业 银行扩大信贷规模,社会承担的风险相应扩大,但是,商业银行承担的部分仍然不变,差额 部分则为联储承担。显然,没有联储的保护,商业银行的道德水平不下降,社会遭受损失的 可能性就小,这就是额外的保护引发的道德风险。 在这个过程中,商业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 的本性和行为没变, 只不过联储保护与否改变了它们的边际成本, 刺激信贷规模和风险的相 应变化,所以,商业银行既没有机会主义行为,也不存在事后的选择问题。只要有保护降低 经济主体的边际成本,就难免会引发“道德风险” ,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纳关于计划经济对 企业的“父爱主义” ,势必导致企业效率下降的论断,就是对“道德风险”的最好注释。 在现实生活中,身体状况越差的人,其对医保越感兴趣。但身体状况差的人却不是保险 公司所钟情的目标客户。 由于无法准确判断投保人的身体状况及其患病的可能性, 保险公司 只能根据其潜在参保客户身体状况的概率分布来统算出保费标准,设计出格式化的保险合 同。这种格式化保险合同下的保费价格肯定要高于身体状况很好的那些潜在客户的期望水 平。这些身体健壮的客户就会放弃投保, 退出医保市场。于是医保市场只剩下那些身体状况 不属于最好之列的客户。 这种状况反而促使保险公司进一步地提高保费的收取标准, 进而再 逼退一部分身体状况较好的客户。 依此类推, 优质客户进一步流失的结果促使保险公司再一 次提高保费的收取标准。 如此恶性循环的结果,保险公司客户的质量逐步降低, 保险市场趋 于萎缩。这就是医保市场的逆向选择题。 另一方面,参加医保后,被保险人有可能因而降低保健的急迫感。诸如戒烟的意愿、注 意饮食的意识、锻炼身体的意愿都会降低, 或者更疏于体检等等。被保险人减少健康预防的 措施势必会提高其患病的概率, 从而损害到保险人的利益。 这就是医院市场的道德风险问题。 可见,如何应对逆向选择以及道德风险,是保险机构实现有效经营的关键。 另外,在医保实践中,被保险人无法对医生的处方做出科学的鉴定, 所以经常喜欢医生 开“大处方”和对自己实施“过度的治疗” 。同样也是由于专业的局限性,保险人对于被保 险人拿到的是否就是“大处方” 、是否正在接受“过度治疗”也难以做出判断。所以我们也 可以说,保险机构面临着“大处方”或“过度治疗”的道德风险。但在这个过程中,医院拥 有完备的专业知识,医生应该最明白什么是“大处方” 、什么是“过度医疗” 。因此,开“大 处方” 、做“过度治疗”的医院就涉嫌道德败坏了。 只有尽量地完备信息、克服信息的不对称性,才能够避免出现逆向选择,并有效地规 避道德风险。 例如,在贷款实践中,金融机构特别乐于向信用历史记录良好的借款人贷款。 这就可以 理解为金融机构基于弥补信息不对称而采取的对策。 再例如, 对贷款设置担保也是一种克服 信息不对称,解决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有效手段。 但其最大的问题是,假若金融机构 的担保条件过于苛刻,则也有可能进一步地加剧逆向选择的程度。 而且,担保的另外一个缺 点是, 金融机构并不能因为担保的设置而减轻对贷款客户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力度, 因为担 保的质量同样会由于不当的决策而发生变化。 这就属于道德风险的范畴了。 因此,担保的效 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银行和企业间的亲近程度。 在这方面,与大型金融机构相比,具有 草根特性的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很可能相对更有优势。 可见, 在克服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危害 方面,建立“关系贷款客户”的模式要明显地优于设置贷款担保的模式。 金融机构也可以主动地向新客户表达建立长期资金合作关系的愿望, 并在其第一次贷款 合同中就主动地提供优惠的贷款条件。 然后再根据第一期合同完成的情况来修正对该新客户 的风险判断,从而确定其第二期贷款合同的信贷条件。 具体地说,如果企业的第一期贷款能 够按时还本付息, 则在第二期贷款合同中就允许该新客户继续享受较低的贷款利率和抵押要 求;反之,则将承担较高的贷款利率和贷款抵押,甚或排除继续合作的可能性。由于第一期 贷款合同的执行情况将要决定以后各期的信贷条件, 所以贷款企业就很有可能不会采取损害 其资信条件的行为,从而有效地克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问题。 在金融机构资金充裕的前提下, 假若金融机构通过某种形式的制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