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溜索教案
mark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溜索》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溜索》教学设计 课题 《溜索》 单元第二单元学科语文年级九下 1.了解作者,积累词义,理顺故事情节。 学习 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学会品味文章语言,体会语言风格。 目标 3.能够抓住描写手法,分析人物形象。 重点 能够抓住描写手法,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学会品味文章语言,体会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溜索”是一种原始的渡河工具,有时也可 指原始的渡河方法, 请同学们欣赏两幅图片, 图片中的人物在 渡怒江。 怒江在高黎贡山和 碧罗雪山的夹击下,愤怒至极,在大山之中 前撞后闯,左冲右突,十分磅礴险峻!如果 依靠一根铁索,从奔腾咆哮的怒江上滑过 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阿 城一起去体验一下这种原始、野性的阳刚之 美吧! 讲授新课检查预习 1.简介作者 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 年于清明节出生在北 京,籍贯为四川江津,中国当代作家。文化 寻根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深受中国传 统文化的影响。主要作品有小说集《棋王》, 《树王》《孩子王》等。其中《棋王》获 1984 年福建《中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 和 1983-1984 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2.词语释义 mark (1).千钧之力: 三十斤为一钧,千钧即三万斤。常用来形容 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 (2).锱铢必较: 锱铢必较,读音 zī zhū bì jiào,用来形容 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也比喻 气量狭小,很小的事也要计较。 (3).战战兢兢: 战战:恐惧的样子;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 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 心谨慎的样子 。 3.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指的是以 “文化学根“为主题的文学 形式。20 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 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 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 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1985 年韩少 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 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 传统的文化土壤中“, 他提出应该 “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 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 类生存的迷。 “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 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划分为“城市文化寻根”和“乡野文化寻根” 两大范围。 “城市文化寻根”代表作家:刘 心武、冯骥才等, “乡野文化寻根”有阿城、 张承志、韩少功等。 二.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主要内容 1.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一个首领带领马帮一起溜索过怒江。 mark 2.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 (提示:小说的情节分为开端、发展、高潮 和结局,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开端、 发展、高潮和结局。) 开端(1-9):“我”和驮队抵达怒江边,等 待溜索过江。 发展(10-17):驮队的汉子们溜索,将牛们 以及驮子熟练沉着地运到对岸。 高潮(18-22):“我”在领队的指导下胆颤 心惊地溜索。 结局(23-25):全队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 路。 三.抓住描写手法,分析人物形象。 1.这篇文章人物众多,有马帮的首领、首先 溜索的精瘦短小的汉子以及马帮中的其他 人。这些人中,谁才是文章的主人公? 马帮的首领。 2.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 分析马帮的领队形象。 (1)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稳稳” “笑 一笑”,与“我”和牛的恐惧形成对比,衬 托出首领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性格。 (2)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 敲一敲那索。溜索前首领下马用手“敲一敲 那索”,体现了他细心、认真、负责的性格特 征。 (3)(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 “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带“我”溜索 时提醒“我”不要看下面,体现了首领对 他人的关爱。 (4)猛听得空中一声呼哨,尖得直入脑髓, mark 腰背颤一下。回身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 抽身跃下,拐着腿弹一弹,走到汉子们跟前。 首领打着尖细的呼哨,“飞到索头”“抽身 跃下”,最后一个溜索,这些行为都表现出 首领非凡的表现出领队非凡的身手、粗犷的 为人、领袖的气质。 总结:首领是一个认真负责、关爱他人、身 手非凡、从容不迫、 具有领袖气质的人。 3.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 “我”在渡怒江峡谷前的紧张畏惧和溜索时 的“战战兢兢”反衬了首领及汉子们的勇敢 无畏;通过我的视角见证了马帮在首领 带领下溜索的英勇无畏的全过程,更具有真 实性。 四.跳读课文,分析环境描写 1.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 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 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 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 视觉描写和听觉描写相结合,写出了怒江峡 谷壁顶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一派森 气”“蓦地心中一颤“等心理方面的细节 描写充分抒发了“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 颤、惊恐之情,让读者如临其境。 2.牛们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 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 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 抖起来。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 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 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 mark 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 们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 牛溜索前“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 眨”“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 溜索中“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 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逼真地描写出牛 溜索前后惊恐失态之状,它们和等待溜索的 “哀哀地叫着”的牛们一起烘托出峡谷 的险恶;而这些牛们又反衬出这些赶牛溜索 的汉子们的沉着、果断。 3.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急急 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 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扩一扩腮,出一 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 明确:牛们溜索后急急地要离开峡谷边显示 出它们仍然惊魂未定,这里从侧面烘托出怒 江峡谷非同寻常的险恶。 总结:本文的环境描写,既有多感官多角度 描写,又有对比烘托,既突出了怒江峡谷环 境的险恶,又表现出了马帮汉子们的从容 不迫、沉着稳重。 4.找出写“牛”的相关文字,这对环境描写 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 第一处“牛死也不肯再走”是牛面对峡谷时 的表现,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 第二处写牛“两眼哀哀地慢慢眨”“那牛软 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 抖”是牛在溜索前的表现,与“我”的害怕 恐惧相互映衬,又与邻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 形成反衬。 明确: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 mark 发抖: (1)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 (2)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 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五.探究小说主旨 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 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深刻意蕴: (1)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 挑战,战胜艰险; (2)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 任,关心爱护; (3)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 马奔驰,而不是像牛 那样软弱畏缩; (4)“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