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统论名词解释论儒家道统及宋代理学的道统之争
道统论名词解释论儒家道统及宋代理学道统论名词解释论儒家道统及宋代理学 的道统之争的道统之争 “道统“观念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自唐代韩愈明确提 出道统说以来,儒家学者在思考儒家与佛、道两家的关系时,道 统一直起着明确自我归属的作用。在儒家内部,道统则起着划分 学术与学派界线的作用。道统思想是儒学发展的一个内部动力, 同时又对儒学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本文试图以对道统的哲学内 涵的分析为基础, 来解读宋代理学中道学与心学两派的道统之争。 一、道统的哲学内涵 “道统“一词是由朱子首先提出的,他曾说过:“子贡虽未得道 统,然其所知,似亦不在今人之后。 “( 《与陆子静·六》 , 《朱文公 文集》 卷三十六) “若只谓“言忠信, 行笃敬“便可, 则自汉唐以来, 岂是无此等人,因其道统之传却不曾得?亦可见矣。“( 《朱子语 类》 卷十九) 《“ 中庸》 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失其传而作也。 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 《四书集注·中 庸章句序》 )朱子虽然最早将“道“与“统“合在一起讲“道统“二字, 但道统说的创造人却并非朱子, 而是千百年来众所公认的唐代的 儒家学者韩愈。 1 1 / 6 6 韩愈明确提出儒家有一个始终一贯的有异于佛老的“道“。他 说:“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原道》 , 《韩昌黎 全集》卷十一) 。他所说的儒者之道,即是“博爱之谓仁,行而宜 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 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同上)“道“,概括地说,也就是指作 为儒家思想核心的“仁义道德“。千百年来,传承儒家此道者有一 个历史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 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 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同上)这个传承系列类 似于佛教所说的“法统“,儒者之“道“的传授谱系也就是朱子所说 的“道统“。 自从韩愈提出道统说以来, 历来解说道统者都未能超出韩愈 道统说的框架,即从“道“与“统“两个方面来理解道统。前者是逻 辑的,后者是历史的。甚至可以说,直到现代,人们对于道统的 理解也并未超出韩愈的水平。韩愈以及儒家学者所强调的道统, 其哲学上的内涵究竟为何, 或者说当儒者强调道统之时其用意如 何,这些都尚有待于作出说明。 对儒家道统说进行哲学的分析, 可以把儒家的道统归结为三 个方面:认同意识、正统意识、弘道意识。 首先说认同意识。当一个儒者谈及道统之时,表明了儒者本 人对于儒家思想的认同。子贡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 2 2 / 6 6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论 语·子张》 ) 这表明孔子以及整个孔门认同的是“文、 武之道“。 孟子 也有两句颇具代表性的话。 他说: “仲尼之徒, 无道桓、 文之事者。 “( 《孟子·梁惠王上》 )“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孟子·滕 文公下》 )孟子在这里表明了自己是“仲尼之徒“、“圣人之徒“,自 己所认同的是圣人之道。认同意识也即是鲜明的立场意识。当韩 愈说“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这表明韩愈认同 的是儒者之道,他的学术立场站在儒家的立场上,而不是佛老的 立场上。认同意识对于道统来说是最基本的,没有对于古圣先贤 的思想认同,也就无从谈及道统。儒者对于儒家道统的认同,往 往是自觉与自愿的。 自觉是从理智上对于儒家学说以及价值理想 的认同,自愿则是从情感上对于古圣先贤的尊敬与崇奉。 其次说正统意识。 正统意识的发生是由于儒家内部多个学派 或学术分支并立的情况下, 具有道统意识的儒家学者往往把自己 或自己一派视为儒家正统,而把儒学内部的异己、特别是学术观 点与自己有较大分歧者视为异端或非正统。 如牟宗三先生说: “大 体以《论》 《孟》 《中庸》 《易传》为主者是宋明儒之大宗,而亦较 合先秦儒家之本质。伊川、朱子之以《大学》为主则是宋明儒之 旁枝, 对先秦儒家之本质言则为歧出。 “牟先生以宋明理学中程朱 一派为旁枝,而以陆王一派为正统,当然也不免有以继正统而自 居的意思。正统意识也即是道统正统意识。但儒家内部的正统之 3 3 / 6 6 争也是学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正如牟先生所说, 宋明儒学“他们对 于孔子生命智慧前后相呼应之传承有一确定之认识, 并确定出传 承之正宗, 为定出儒家之本质。 “儒学内部并非铁板一块, 儒学思 想的生长点也不是单一来源, 后世儒者的思想倾向与背景也不一, 因而对于儒家本质的理解产生各种各样的分歧也是自然而然的 事情。但儒者基于自己对于儒家本质的理解,在标榜自己为正统 时,所捍卫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正统地位,而更为重要的是捍卫自 己所理解的儒家的本质。 所以正统意识中还包含着强烈的卫道意 识。 再次说弘道意识。 以继道统而自命的儒家学者具有强烈的担 当意识,认为自己是道统的继承者,传续道统和弘扬道统是自己 义不容辞的学术使命。 如孔子言: “文王即没, 文不在兹乎?天之 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 如予何?“( 《论语·子罕》 )孔子此处所说之文,朱子注曰:“道之 显者谓之文, 盖礼乐制度之谓。 不曰道而曰文, 亦谦辞也。 “兹“, 此也,孔子自谓。“( 《论语集注·子罕》 )孔子以继文王之道而自 命。至孟子则曰:“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命世者。……夫 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 ( 《孟子·公孙丑下》 ) 具有道统意识的儒家学者, 既然把自己视为 道统的传承者和担当者, 那么就会认为自己有义务将儒者之道继 承下来, 并发扬光大, 然后还要传接下去。 也就是张载所说的“为 4 4 / 6 6 去圣继绝学“。 道统的基本内涵,应该包含以上三者。自孔孟始,儒家思想 中便有了一些道统的因素。 关于后世儒家列为道统之传道谱系表 中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大都以崇敬和赞 扬的语言提到。可以说,道统因素在儒家思想中是自始至终都存 在的。 但为什么又以韩愈为道统说的正式提出者呢?我想主要是 在于韩愈首次明确地提出了一个具体的传授谱系: “尧以是传之 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 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矣。 “( 《原道》 , 《韩昌黎全集》卷十一)而这个具体的道统谱系把道 统所包含的认同意识、正统意识和弘道意识也具体地表达出来。 认同意识、弘道意识自不必说,就正统意识而言,韩愈道统说中 也有之。 韩愈说: “孔子之道, 大而博, 门弟子不能遍观而尽识也, 故学正而皆得性之所尽。其后离散,分处诸侯之国,又各以其所 能授弟子, 源远而益分(“《送王秀才序》 ,《韩昌黎全集》 卷二十) , 孔氏之后, 儒分为八, 究竟哪一派得孔子正传呢?韩愈以为: “孟 轲师子思,子思之学,盖出曾子。自孔子没,群弟子莫不有书, 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 “ (同上) 这表明了韩愈对于儒家本质的理 解,即儒家创始人的思想当以孟子的发挥和解释为标准,“……故 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同上) 。另一方面,韩愈虽未明确 把自己列入道统,但其谓圣人之道“轲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