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就业如何将大学毕业生喊回家
返乡就业如何将大学毕业生“喊”回家 再过几个月,又将迎来大学生毕业的日子。教育部部 长袁贵仁日前表示,2014 年高校毕业生规模为 727 万人。毕 业之后,是选择在大城市就业,还是回到家乡去发展?这一 直是大学生们比较纠结的一个问题。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多少寒门学子 曾怀揣这样的决心毅然奔赴叫作“远方”的他乡,只为逃避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世代“循环” 。但大城市立足不易, 各种消费逐年上涨, “蚁族” “蜗居” “车奴” “房奴”……各 种调侃不绝于耳。 近日,有媒体调查显示,89.3%的受访者有过回老家工 作、生活的念头。同时,63.3%的受访者发现,年轻人回乡 就业,大多倾向进体制内单位。 近九成人想过回乡 逾六成倾向进体制内 近日,媒体的一项调查显示(65774 人参与) ,89.3%的 受访者有过回老家(特指二三四线城市或县城,下同)工作、 生活的念头。同时,63.3%的受访者发现,年轻人回乡就业, 大多倾向进体制内单位。 调查中, 90 后占 39.2%, 80 后占 43.4%, 70 后占 12.4%, 60 后占 1.8%,3.3%的人为 50 后及以上。受访者的区域分布 是:一线城市(33.0%) 、二线城市(33.0%) 、三四线城市 (18.1%) 、县镇村(13.5%) 。 调查中,89.3%的受访者都有过回老家工作、生活的念 头。43.5%的人感觉,周围回老家就业的人较多。 24 岁的彭涛(化名)从武汉某职业技术学校毕业后,放 弃了去一线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宜昌市下辖的某县 城,进入一家民营企业工作,很快便娶妻生子,工作两年就 买了一套房。他表示: “比起仍在外闯荡的大学同学,我的 生活压力要小得多,收入稳定买房压力小,一家人生活不算 富裕但很安定,在老家生活带给我更多的归属感。 ” 在深圳从事设计工作的蒋一帆,则倾向留在一线城市。 “北京深圳这样的大城市会给年轻人带来奋斗的动力,而老 家经济落后, 无法给我提供理想岗位。 即使生活不尽如人意, 我也会坚持自己的选择,留在一线城市打拼。 ” 家乡在辽宁瓦房店、即将从湖南大学毕业的迟建发现, 他的大学同学很多都选择了回乡就业, “有的去了地铁调度 室,有的去了银行,有的进了国企,还有的凭借家庭背景去 了核电站工作。总体而言,回去的人基本上都进了体制内” 。 北京某高校教师张老师指出,高等教育扩招产生了很多 高端人才,但现存的经济和社会结构,无法容纳如此大规模 的人才,不能为他们提供足够的位置,导致这一群体进入社 会后的就业状况不能真正和职业预期接轨,实际地位与教育 带给他们的身份预期形成了强烈反差,这需要引起关注。 调查中,63.3%的受访者发现,很多年轻人离开一线城 市后,大多倾向回到老家的体制内。 老家的经济水平、周围人素质和就业公平性影响年轻人 返乡 影响年轻人返乡的因素有哪些?调查中,46.1%的人指 出老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太理想,14.6%的人认为周围人的 道德素质不理想,12.3%的人指出老家就业环境的公平性并 不理想。此外,受访者认为老家还欠缺:更健全的基础设施 (6.7%) 、相对丰富的产业构成(6.6%) 、简单的人际关系 (4.5%) 、大城市的视野(3.6%) 、舒适的生活环境(3.1%) 等。 在迟建看来,大城市企业会给员工提供良好的福利待 遇,还会推选优秀人才出国深造,开拓国际视野,这是老家 的企业做不到的。 “我不想一下子看到人生的尽头,因此不 愿进入体制。 ”迟建认为,老家只有经济水平提升,就业环 境改善,人们不局限于眼前的一亩三分地,才能吸引更多人 回去。 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教授钟鸿钧强调,大学生返乡就业 带回来的不仅是先进的技能,还有广阔的视野和创新性思 维,因此大学生返乡是一个值得鼓励的现象。 “为了留住大 学生,老家需要帮助大学生在职业发展上获得更多空间,并 且需要纯洁人际关系,为大学生晋升和职业发展创造更公平 的竞争环境。 ” “家乡要想更好地吸纳人才,首先,要在自然环境的建 设上多下功夫,良好的环境可以成为家乡与大城市竞争的有 力条件。其次,要有完善的城市休闲设施,这可以带来更为 舒适的城市生活状态和更小的压力。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 理学院副教授王丛虎说,随着二三线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逐步 推进,家乡日趋公正的制度环境和更加优越的社会人文环 境,会吸引更多人从一线城市返乡生活与工作。 回乡不代表“无功而返” ,也能实现价值 “读书改变命运”的观念不仅让读书变得功利化,而且 在一定程度上让回乡就业成为“失败”的代名词。随着社会 的不断进步,许多人认识到“工资待遇”不再是读书的终极 意义,回乡也不代表“无功而返” ,关键在于如何能充分地 实现自己的价值。 2007 年, 毕业于中南民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章 景志,受学校推荐,到法国深造。他用两年的时间在法国克 莱蒙费朗完成了他的第一个硕士学位:企业管理。后又进入 巴黎高等商学院,完成了他的第二个硕士学位:国际采购。 毕业后,他被法国的一家服装公司聘用,做起了国际采购员 工作。 但是,工作一年之后,章景志毅然带着妻子回国,来到 大山深处的故乡湖北省保康县。 对于这样的决定,章景志的亲人和朋友大多不理解。夫 妻双双留洋,妻子出身四川高干家庭,为什么要回到交通不 便、经济不发达的深山沟呢? 对此,章景志有他自己的想法。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决 不可以碌碌无为,要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对 家乡的热爱和对家乡核桃产业前景的看好,促使他选择回到 保康,开始他的核桃产业之梦和带领村民共同富裕的追求。 回乡不再被乡人视为“无功而返” ,而被认为是对家乡 “反哺”的贡献。回乡就业的行动,是以成熟的心态认识自 己、于现实面前权衡利弊后的择优选择。工资不是人生追求 的目的,成功和金钱也拥有不同的含义。只有全社会形成这 样的认识, 大学生回乡就业, 才不会感到 “汗颜” 。留 住人才,三四线城市要“给力” 基于三四线城市成人才“洼地”的现实,黑龙江省牡丹 江市委书记张晶川表示,要吸引本地籍在外大学生回乡就 业。 市委书记喊大学生“回家”就业,一方面,传递出家乡 管理者对于人才的渴望,对于知识的尊重;另一方面,书记 的表态也可视为一个庄严的承诺,即家乡会出台诸多利好政 策,善待返乡大学生,让他们有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如果 有更多的三四线城市管理者都能有这样的胸襟和诚意,相信 很多大学生一定不会扎堆儿进入北上广等大城市。 不过,三四线城市若想真正出现人才涌流的激荡局面, 恐怕还需从制度层面付出更多努力,拿出更具体的举措。 三四线城市很多岗位都人满为患,一些单位多年没有大 学生补充进来,但这种人才的相对匮乏、紧缺,并不是大学 生回乡的必要条件,而只是给大学生回乡提供了一种可能。 越是在三四线城市,往往越是讲人情、拼关系,若是没有扎 实的人脉关系,即便回去,也很难有一个良好的发展预期。 而一旦沉入关系网、人情圈的泥淖,原先的热情、激情也很 快会沉沦。 大城市里的单位也会讲人情、拼关系,但至少在规则意 识、权力边界、信息透明度等方面,要明确、明晰得多,也 相对容易把握。相信类似情形很多年轻人都有亲身经历,这 也是不少人回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