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矿产资源规划
遵遵 义义 市市 矿矿 产产 资资 源源 规规 划划 第一章第一章总则总则 第一节第一节规划编制的目的和依据规划编制的目的和依据 为了贯彻执行中央关于“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 环境”的基本国策,全面落实《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及《贵州省矿产资源总体规 划》,规范和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保护的管理,依法维护国家对矿产资源 的所有权,实现科学开发、合理利用、有效保护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变资源优 势为经济优势,促进遵义市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发展。遵照中央关于“高度重视国 土资源的规划编制工作, 做到科学规划, 严格实施, 不断完善国土资源规划体系” 的指示,依据《矿产资源法》和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地、州、市及重点 县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 按照国土资源部与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分别颁 发的《市、县级矿产资源规划编制指导意见》与《贵州省地、县矿产资源规划编 制技术要求》以及相关的规定要求,组织编制《遵义市矿产资源规划》 (以下简 称《规划》)。 第二节第二节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 一、指导思想指导思想 规划编制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中央一系列重大战略 决策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国策,遵循“在保护 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总原则。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改 革开放战略和科技兴矿战略, 坚持矿产资源开发与勘查服务于西部大开发和促进 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依靠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建立与市场运作相 结合、 与国土资源管理其它手段相协调、以矿产资源优化配置为核心的规划调控 新机制, 推进资源利用方式和资源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社 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市情和矿情的具体 情况,在落实全国和省级矿产资源规划的前提下,发挥地区优势,加大遵义市优 势矿产的开发与勘查,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市场配置资 源的基础性作用,合理布置,突出重点,择优开展矿产的勘查和开发;加强生态 环境保护, 不断改善矿山生态环境, 最大限度减少矿业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 努力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促进矿业的健康发 展,保障遵义地区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对矿产的需要。 二、指导原则二、指导原则 规划编制按以下主要原则为指导: 下级矿产资源规划必须服从并以上级矿产资源规划为依据的原则。规划编 制要服从并以《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和《贵州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为依据,全 面落实与细化,同时做好与同级相关规划的衔接。 两个紧密结合的原则。规划编制要紧密结合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紧密结合本地区矿产资源产出分布特点及勘查、开发的实际。 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要全面规划,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兼顾一 般,有所为,有所不为。 科学性、宏观调控性、可操作性的原则。规划编制要针对本行政区特点, 制定出既符合全国及省级规划,又具地区特色和科学性、宏观调控性、可操作性 的规划。 规划与法律、法规相一致的原则。规划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和要求, 执行国家有关标准及规范。 第三节第三节规划适用范围规划适用范围 本《规划》适用于遵义市所辖行政区域范围内的所有矿产资源。 第四节第四节适用期限与基准年适用期限与基准年 本《规划》适用期限是2002~2010 年,其中至2005 年为近期规划目标期, 2006~2010 年为中远目标期。 《规划》基期为 2001 年,利用资料年份一般截止到 2001 年底。 第二章第二章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其对矿产资源的需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其对矿产资源的需求 第一节第一节经济与社会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 一、地理特征与区位优势一、地理特征与区位优势 遵义市位于贵州北部,以历史名城享誉海内外。全市共辖两区十县二市, 介于东经 105°36′~108°13′,北纬 27°08′~29°13′之间。南部紧连贵 州省会贵阳市,北抵中央直辖市重庆,西与毕节地区和四川省接壤,东邻铜仁等 地区。全市人口 697.41 万人,土地总面积 30762Km2,占全省总面积的 17.5%。 以山地为主, 占全市面积的 61. 9%, 次为丘陵及山间平坝, 分别占 30.7%及 7.4%。 耕地面积 394948 公顷,人均 0.85 亩。 遵义市是全省喀斯特最发育地区之一, 占市总面积的 65.8%。 大娄山山脉自 西南向东北横贯该区,在地貌上将其分为南北两大片:大娄山南面以低山丘陵与 河谷盆地为主,耕地连片集中,农耕条件较好,土地利用程度高;大娄山以北, 以中山峡谷为主,兼有少量低山丘陵与河谷坝地,山高谷深,耕地较为分散,梯 田、梯土比重大。全区海拔标高一般为 1000~1500m,最高达 2022m,最低 224m。 境内河流均属长江水系,乌江干流自西向东穿越南东部,赤水河自南向北流经西 北部入长江。 全市为温暖温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 雨热同季, 年降雨量 1000~ 1200mm,多年平均气温 12~180C,无霜期 270~280 天。 遵义市区位条件较为优越,位处国家与贵州省优先重点发展的黔中经济带 辐射区和乌江干流沿岸;北距重庆市近, 直辖市的改革开放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对该区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与辐射效应;南距省会城市贵阳仅百余公里,作为全 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贵阳市的发展,将带动与促进该市的发展;遵义市中 心城区红花岗区北距长江 300Km 左右,南距出海口广西防城港直距约650Km,川 (渝)黔电气化铁路干线自北而南贯穿全区,以贵遵、遵崇高等级公路为骨干的 公路网,与渝、川、滇、桂相连的方便交通条件,更有利于遵义市经济与社会的 发展。 全市不仅区位条件较为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水及水能、生物和旅游资源 均较为富有。其中:全市河川迳流量178.8 亿 m3,约占全省总量的 17.4%;水能 蕴藏量平均 103 千瓦/Km2,可开发量428 万千瓦,占全省总量(1683 万千瓦)的 1/4;森林、牧草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多,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珍稀 动植物逾 83 种,占全省总数的 93%以上;更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奇山、秀水、 瀑布、溶洞、桫椤、丹霞地貌为主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加以著名的革命遗址、 遗迹与历史文物古迹,使该区旅游资源尤显丰富。类别多样、丰富的自然资源, 为遵义市经济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二、经济社会发展概况二、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地处黔北的遵义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长期以来,交通闭塞,经 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贫困,1949 年全区工农业总产值仅 3.04 亿元,其中工业 产值只占 0.1%。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全市各族人民的共 同努力,经济发展快速,交通得到了很大改善,贫穷落后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 化。全市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由 1978 年的 6.67 亿元增至 1995 年的 147.32 亿元,进而增至2001 年末的 252.57 亿元。2001 年比 1995 年净增 105.25 亿元。 “九五”期间提前三年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