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中的哲学知识竞赛
诗文中的哲学知识竞赛诗文中的哲学知识竞赛 班别姓名分数 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而今有人说“床前“不好,应改为“窗前“。其实,李白所说的床并非寝具,而 是说的水井边的一圈栏杆。回答 1-3 题。 1、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 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B、人们的认识不能统一 C、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人们的思维复杂性D、人们的思维可以改变客观对象 2、有人将诗中的“床“理解为寝具( ) A、是对认识的发展B、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 C、犯了教条主义错误D、不是对事实的反映 3、人们要想获得正确认识( ) A、必须勤实践、勤读书、勤思考B、必须多问几个为什么 C、必须亲身实践D、必须经过系统学习 贾岛的“鸟宿池边树,曾敲月下门“堪称遣词造句的经典。回答 4-5 题。 4、人们写文章之所以要“反复推敲“,从哲学上看,就是要( ) A、“语不惊人死不休“B、尽可能准确地反映事物 C、出奇制胜D、写出好文章 5、诗人把“鸟宿“和“僧敲“这对立的一动一静放到一起( ) A、完全是诗人无根据的想象 B、是诗人对事物的加工制作 C、是诗人对客观事物的照搬 D、完全是为了写诗的需要 王安石《泊船瓜州》中有著名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柳宗元也有名句“欵乃一声山水绿“。同是一个“绿“,可前一个是动词,后一 个是形容词。据此回答 6-7 题。 6、前后两个“绿“字都是() A、客观实际 B、诗人大脑的产物 C、诗人对客观实际的认识D、诗人的主观想象 7、两个绿字的词性不同,是人们( ) A、认识事物的需要 B、思维习惯的不同 C、改造世界的需要D、审美情趣不同 以下是叙述京杭大运河开凿的四首诗,据此回答 8-9 题。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 “帝业兴亡世几重?风流犹自说遣踪。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几龙。 ”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来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 8、四位诗人的揭示了运河与隋朝灭亡之间的联系。因果联系的本质特点是原 因和结果( ) A、之间是先行后续的关系B、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C、之间存在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D、在时间上的继承性 9、从哲学上看,南北大运河的开通表明( ) A、人类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去改变自然 B、人类的智慧具有创造物质的能力 C、自然物的客观存在、属性和规律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物的前提 D、意识能够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10、“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样充 满魅力。“这段话是一个( )命题。 A、唯心主义B、唯物主义C、悲观主义D、教条主义 11、“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 。 A、自然界是客观的B、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C、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D、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1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 A、山外的花一般比山中的花开得早B、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C、新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 D、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3、“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反映的哲理是( ) 。 A、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 B、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C、内外因对事物的发展同等重要 D、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苏轼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 身在此山中。“ 14、这首诗主要说明( ) A、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B、意识很难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D、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 15、找出与上述诗句意思相近的选项是( ) A、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D、将欲夺之,必先予之 16、人们要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从主观方面来讲,必须做到( ) (1)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 (2)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 (3)不断充实自己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 (4)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A、(1)(2)B、(1)(3)C、(1)(2)(3)D、(1)(2)(3)(4) 17、“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一诗句告诉我们(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能动作用B、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C、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D、事物的前途是光明 18、“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 ) A、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B、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上相互联结的 D、严寒冬天的过去就是春天的到来 19、“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这句诗体现了唯物辩证法( )的观 点 A、普遍联系B、变化发展 C、新事物不可战用胜D、矛盾上事物发展的动力 20、毛泽东诗曰:“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 ) A、要把握适度原则B、办事情要抓重点 C、办事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D、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21、朱憙《观书有感》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作者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形象,说明观书的体会。 此诗中蕴含的哲理是() (1)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2)规律是客观的, 人在客观规律面 前无能为力 (3)抓住主要矛盾, 次要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4)要正确发挥主观能 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A、(1)(4) B、(2)(3) C、(1)(3) D、(2)(4) 22、“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所包含的哲理是( ) ⑴矛盾和事物不可分 ⑵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 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⑶事物就是 矛盾,矛盾就是事物 ⑷任何两事物都是矛盾关系 A、⑴⑵⑶⑷ B、⑴⑵⑶ C、⑴⑵⑷D、⑵⑶⑷ 23、南北朝诗人王籍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王安石则有 “一鸟不鸣山更幽。“的名句。黄庭坚说王安石的修改是“点金成铁“。从哲学上 看,这是因为王安石( ) A、只见对立,不见统一 B、只见统一,不见对立 C、只见相互依存,不见相互转化D、只见相互转化,不见相互依存 24、杨万里诗云:“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 日荷花别样红。“为增添春节喜庆,植物学家在冬天培育出盛开的莲花。材料 中包含的哲理是( ) A、事物随人们的心情而变 B、不同时代,规律有不同的表现 C、充分发挥主观能动就能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的活动 25、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脍炙人口: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 就是(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书是知识的源泉 C、科学的发展需要想象D、要爱护环境 26、“春江水暖鸭先知“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体现了( )哲理 ⑴一切事物都与 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看 ⑵事物联系具有客观性 ⑶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