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评价的心得体会
课堂教学评价的心得体会课堂教学评价的心得体会 12 月 21 号,我听取了谭丽君老师的关于课堂教学评价的讲座, 让我深有感触。下面就讲座做个总结: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在全 国范围内的大面积铺开,传统教学评价中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地在 改革中体现了出来,因此,建立一种新的适应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评 价体系,已经非常迫切、非常必要了。和传统的教学评价相比,新 课程需要的教学评价既要遵从教育评价理论的一般原理,也要具有 一些区别于传统教学评价的特征。 发展性是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评价最重要的特征。所谓发展,指 的是教学评价要改变统一的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择的功能,而 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实表 现,更要重视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重视每个学生在本人已有水平 上的发展。 传统的教学评价特别是考试评价强化选择和分等功能,造成一部 分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无法认识自己的潜能,从而丧失了自 我发展的动力。因此,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评价应该承认学生在发 展过程中存在的个性差异,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发展 水平,评价的作用是为了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不断发展。为 此,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评价应从评价学生的“过去”和“现在”, 转向评价学生的“将来”和“发展”。所以在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学 评价里,是对学生过去和现在做全面分析,根据他们过去的基础和 现实的表现,预测性地揭示每个学生未来发展的目标,使他们认识 自己的优势,激励他们释放自己的发展潜能,通过发展缩小与未来 目标的差距。在评价中主张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的转变、重视学习 过程和体验情况、重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重视学生之间交流与合 作、重视动手实践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归根结底是重视学生各种素 质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 多元化指的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传统考试方法的教学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则是被评价者,是 评价的客体,在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而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评价要 求评价主体是多元的。评价提倡的是多元化主体,评价包括教师评 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等等,提倡把学生小组 的评价与对小组中每个学生的评价结合起来,把学校评价、社会评 价和家长评价结合起来。教学评价不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单向 刺激反应,而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动的过程,其中,评价活 动的重点环节是学生自评。在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评价中,学生应 该是主动的自我评价者——通过主动参与评价活动,随时对照教学 目标,发现和认识自己的进步和不足。评价成了学生自我教育和促 进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 就评价内容而言,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评价要求评价既要体现共 性,更要关心学生的个性,既要关心结果,更要关心过程;评价注 重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评价可以是多角度 的,评价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使命感、 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毅力、气质等方面的自我认识和 自我发展。评价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依靠成绩测验,还包括了对和 学生学习有关的态度、兴趣、行为等等的考查。用一句话说,就是 以多维视角的评价内容和结果,综合衡量学生的发展状况。 多样化指的是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的多样化,即评价采用多种评 价方法,包括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智力因素评价与非智力 因素评价相结合等等。 在教育评价的方法论上,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体系:一种是实 证评价体系,另一种是人文评价体系。与此对应,也存在着两种不 同的运作模式:一种为“指标——量化”模式,另一种为“观察— —理解”模式。两种体系和模式各有其优势,也都存在着局限性。 从我国评价发展的历史看,最初对学生的评价方法多注重整体概念 和印象,缺乏对要素的细致分析;引入现代评价方法后,以评价指 标的方式进行较为精确的测量,对观察数据或事实进行量化或“二 次量化”处理,“指标+权重”的定量评价方式逐步成为中小学教 育评价主要操作模式。然而,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把定量评价发展 到不恰当的程度,或者机械地运用于一切评价场合。甚至在学生的 思想品德的评价上也机械地采用定量评价的方式。而事实上,学生 素质的某些侧面和某些要素是很难进行量化处理的,不可能也不应 该采用划一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对待千变万化的评价对象,也不能完 全依靠定量评价手段(如“指标+权重”方式),处理诸如创新个性 或创新人格等非智力因素的价值判断问题。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评 价则是需要汲取上述两种方法论体系的优点,使之相互配合,互相 借鉴,分别应用于不同的评价指标和评价范畴。评价方法应该是: 可以量化的部分,使用“指标+权重”方式进行;不能量化的部 分,则应该采用描述性评价、实作评价、档案评价、课堂激励评价 等多种方式,以动态的评价替代静态的一次性评价,视“正式评 价”和“非正式评价”为同等重要,把期末终结性的测验成绩与日 常激励性的描述评语结合在一起。而不是把教学评价简单理解为总 结性地“打分”或“划分等级”。 全面性是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评价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所谓全面 性指的是教学评价必须全面、全员和全程(课程和过程)采集和利用 与学生各种素质培养及各种技能发展有关的评价信息,全面地反映 学生的全部学习、教育的动态过程。 全面性强调教学评价的整体性与动态化,旨在把传统的诊断性评 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运动过程。因 此,教学评价是在一定的时域内,结合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 终结性评价三种形式的评价,不断地循环反复,动态地监控学生接 受教育的全程,把握新课程教育和全体学生各种素质发展的整体状 况。所以,为了全面真实地评价全体学生的学业成就和学习潜能, 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评价把教学过程与评价过程融为一体,最大限度 地发挥了评价对于教学活动的导向、反馈、诊断、激励等功能。评 价的信息不再仅仅局限在课堂,而是拓展到了学生各种发展的培养 空间(包括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等)。评价也不再仅由 教师通过课堂内外的各种渠道采集学生素质发展的信息,而是设计 各种评价工具,鼓励学生主动收集和提供自我发展的评价信息。 综上所述,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评价和传统的教学评价相比,评 价功能从甄别选拔转向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的主体从教师一元 转向了师生多元;评价的内容从单一的评价学生学习成绩转向了评 价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评价的方式方法从单纯地“打分”或“划分 等级”转向了以定性评价统整量化评价的多种方式;评价的过程从 静态地评价结果转向了动态地评价整个过程,从评价学生的“过 去”和“现在”转向了评价学生的“将来”。总的来说新课程需要 的是一个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全面的评价体系。 本周五,我校举行了高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学习专题会,通过学 习,我对高效课堂的认识更加深刻。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 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制定了高效课堂评价 标准,可以更好的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高效课堂,顾名思义,就是能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促进学生获得高效益发展。高效课堂对教师备课的要求更高,教师 只有精心备课,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达到高效。在高校课堂中,教 师首先要完成角色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