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十大思想内涵下
(六)周而不比——正当的交往原则 [内涵解读 ] (1)周而不比 周而不比是“和而不同”“群而不党”,即交往应有一定的原则,出于正当的目 的,与众人和谐相处,团结一致但不结党营私。 要做到周而不比,一要胸襟宽广,“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二要以道义为重,做 人讲忠信,办事讲原则,不唯利是图。 择友标准:友直,友谅,友多闻。应该与正直、诚信、博学多闻的人交往,而不 是与谄媚逢迎、虚伪、夸夸其谈的人相交。 交往方式: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交往尺度: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2)矜而不争 孔子认为君子有“仁德”之心,君子不争,不是说没有进取心,而是有进取心但 不斤斤计较。君子在集体生活中,与他人和睦相处,关系融洽,为公共利益,为多数 人的利益团结一致,而耻于与少数人拉帮结派,相互勾结。 (3)以直报怨 “以直报怨”即以公平正直的态度对待伤害自己的人,相对而言,“以德报怨” 显得过于宽厚;法家的“以牙还牙”“以怨报怨”显得太褊狭。冤冤相报,不利于社 会稳定。“以直报怨”是较高的一种境界。 [语篇摘译 ] 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2.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 善柔,友便佞,损矣。”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跟正直的人交朋友, 跟诚信的人交朋友,跟博学多闻的人交朋友,便有益了。跟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跟 态度伪善的人交朋友,跟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便有害了。” 3.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因为言论可取就选用一个人,也不因为人不可取就拒绝 他的言论。” 4.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译文:曾子说:“君子用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用朋友来辅助仁德的培养。” 5.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译文:孔子说:“君子庄重自持但不争强好胜,合群团结但不结党营私。” 6.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孔子说:“多要求自己而少要求别人,就远离怨恨了。” 7.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译文:有人说:“用恩德来回报仇怨,怎么样?”孔子说:“那用什么来回报恩 德?应该用正直来回报仇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8.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译文:子贡问什么是交友之道。孔子说:“对朋友忠言相告,好话劝导,不听就 作罢,不要自讨羞辱。” 9.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译文:子游说:“服事君主烦琐无度,就会遭到羞辱;与朋友相交烦琐无度,就 会遭到疏远。” [应用体验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2)题。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 损矣。” (《论语·季氏》 ) 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 而亲友,以致恶其贼。 (《荀子》 ) (1)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 (2)请结合上面的材料说说孔子和荀子在“交友观”上有哪些相同之处。 答: 参考答案: (1)友直友便佞 (2)孔子和荀子都认为交友要有选择性,要谨慎交友,重视对朋友品性的要求。 结交正直的朋友,就有益;而结交谄媚、伪善的朋友,则有害。 参考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跟正直的人交朋友,跟诚信 的人交朋友,跟博学多闻的人交朋友,便有益了。跟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跟态度伪 善的人交朋友,跟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便有害了。” ( (七七) )诲人不倦——科学的教育理念诲人不倦——科学的教育理念 孔子的教育理念含有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述而不作等, 这涉及了教育者、教育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治学思想诸多方面,可谓全面、 科学;“诲人不倦”是教育者应有的教学态度,是孔子全面、科学的教育理念的一种 鲜明的体现。 [内涵解读 ] (1)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指根据不同人的不同基础、 不同个性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孔子教学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充分了解学生德行、才智、个性的基础上,从实际 出发,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在宏观把握上,他按照学生的爱好和特长进行分 科教育,定向培养,使学生身通六艺,却各有所长。就具体的教学过程而言,孔子则 对学生的问题视不同对象给予不同的回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以 利于学生发挥各自的才能去学习,去践履。 (2)述而不作 “述而不作”是指只综合、阐述和宣传古代前贤的理论、学说、主张,而不创新 立异、自立新说。这是孔子谦虚的说法,跟他的政治倾向有关。孔子提倡“复礼”, 向往周朝的礼仪、制度、文化,而当时的现实是“礼崩乐坏”,所以他认为要大力宣 扬古代文化。“述而不论”一方面说明孔子“复古”的政治立场,以古代礼乐作为最 高的标准;另一方面,孔子在综述古代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体系,有创新,并 非“传声筒”。 (3)启发式教育 孔子的启发式教育体现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 正在积极思考,处于急于解决而又尚未弄清楚的矛盾心理状态,孔子认为这时教师应 对学生思考的问题适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 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成熟,处于想说但又难以表达的一种矛盾 心理状态,孔子认为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 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这就是“发”。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不仅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 行启发式教学法的完整过程, 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出现 的两种矛盾心理状态,以及对这两种矛盾心理状态的正确处理方法。 (4)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是指对教育对象一视同仁,没有区别,而不是指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 因材施教,两者是有所区别的。 [语篇摘译 ] 1.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孔子说:“人的天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而使品行智力相差很远。” 2.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孔子说:“对任何人都给予教诲,没有种类的区别。” 3.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文:孔子用四种内容来教育学生:历史文献,社会实践,待人尽心竭力,办事诚实可信。 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译文:孔子说: “说到圣和仁, 那我怎么敢当?只不过在这上面做起来不厌烦,教别人不懈怠, 只可说是如此罢了。” 5.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不到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想说出来而不能的时候,不 去启发他。举一方给他看而他不能联想到其他三方,就不再教他了。” 6.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 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子路问道:“听到就去做吗?”孔子说:“有父兄在世,(应该先听听父兄的意见,) 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 冉有问道:“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