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题型或答题模式
中考语文的阅读题型或答题模式 第一类:记叙文阅读 一、考点:记叙文的标题 常见题型: (一)标题有什么作用?(或问文章的题目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方法: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揭示文章主旨; 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标题的含义:需要从两方面回答1.表层含义;2.深层含义。 例题练习: 1.文章题为“背影”,有何作用?(《背影》) 答:题目“背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思路更清晰,激发了 读者的阅读兴趣,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2.《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的标题有何含义? 答:题目(一语双关)的手法 题目的两层意思:①表面意思,爸爸 养的花儿凋谢了。②深层意思,爸爸的花儿落了象征着爸爸的去世, 而又代表着我已经长大成人了。 (三)给文段拟标题。 答题方法:⑴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 句子。⑵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 6 个字左右。 二、考点:线索 常见的题型: (一)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答题方法: 寻找线索的方法①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议论抒 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1. 以时间的变换为线索。 如《伟大的悲剧》就是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记叙了斯科特和他的队 员悲壮的失败以及覆灭。时间标志是:1912 年 1 月 16 日——1 月 18 日——2 月 17 日夜 1 点钟——3 月 2 日——3 月 21 日——3 月 29 日。 2.以地点的推移为线索。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题目“从„„到„„”就可看出,由 一个地点转到另一个地点,人物活动空间很大。 3.以时间的变换为线索和以地点的推移为线索有时又是交叉不可分 割。 如《登上地球之颠》中登山运动员的行踪:在 8500 米——第二台阶 处——要“死亡地带”的高度上——8830 米左右的地方——峰顶。 4.以人物的行踪(见闻)为线索。 如《最后一课》一文就是以“我(小弗郎士)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 5.以一件事情为线索。 如《皇帝的新装》一文情节发展的线索就是:皇帝“爱新装——做新 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 6.以一物为线索。 一物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具体事物。如 《羚羊木雕》一文的线索是围 绕“羚羊木雕”来展开的,它在文章结构、实现主题、塑造人物方面 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有时,一物还具有象征的意义的事物。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 “花儿落了”一语双关,既指爸爸种的花落了,又指爸爸的生命。 7. 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如《阿长和三海经》一文就是以“我”对阿长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憎 恨、讨厌——敬重、爱戴(阿长)。 另外,有的记叙文不只有一条线索,而是灵活的,巧妙的运用多个线 索。 如明线和暗线相互交织, 主线和副线相互交织。 文章 《藤野先生》 一文就有明线和暗线两个线索:明线是, 鲁迅和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是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总之,阅读记叙文时,找出文章的线索,有利于理顺文章的内容,掌 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主题。 (二)本文线索的作用?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 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 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 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 晰,主旨鲜明。 三、考点:记叙的顺序——顺序、倒叙、插叙 常见题型: (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 (二)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 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 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 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四、考点:内容概括 常见题型: (一)请概括选文的内容。 (二)文章为刻画人物写了哪几件事?请加以概括。 答题方法:人(物)+(核心)事件+结果 注意:有些文章,人(物)中的“物”可以是植物,也可以是动物。 例题练习: 1.请概括《芦花荡》第 55—63 段的内容。 答:老头子(人物)设计报复鬼子(核心事件)为大菱报了仇,尽泄 心中之恨(结果)。 2.《阿长与》中,作者为刻画阿长这 个人物,写了哪些事情?请概括出其中三件。 答:阿长睡觉时爱摆成一个“大”字形;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阿长想方设法给“我”买来《山海经》。 五、考点:归纳中心思想 常见题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旨(中心思想)。 答题方法:①从分析文章的标题入手。 一些文章的标题就表明了文章 的中心。如《背影》。②从分析文中的点题句、关键句入手。一片文 章的点题句、关键句,往往揭示了中心意思。有的文章是开篇点题, 有的篇末点题。而关键句指的是议论句、抒情句。记叙文中议论句、 抒情句常有画龙点睛之功效, 有的是交代写作意图或时代背景等, 对 于准确归纳中心思想有重要的作用。 答题格式: 1.写人、记叙类:本文通过叙述(或描写) ------(事情),表现了 (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品质),表达了作者-----思 想感情。 2.写景、状物类:本文描写了------抒发了(表达了)------思想感 情 例:《在沙漠中心》记叙了“我”在沙漠中由“痛苦、绝望”到“平 静、乐观”的心理过程,通过对沙漠奇景的描绘和“我”内心的独白, 表现了“我”战胜困难、走出沙漠的坚定信念,以及对生命的热爱与 渴望。 六.考点:记叙文的人称: 常见题型:本文运用第几人称来写,有什么作用?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 有时是作者本人, 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 即经过艺术加工的 “我” 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 作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 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 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 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 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七.考点:人物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 描写、心理描写,有时还用侧面描写。 常见题型:某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答题格式: 本句运用了 描写, 生动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 性格 (情感、 心理)。 例题练习: 1.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 瞎。(《老王》) 答:本句运用了神态描写、肖像描写生动传神地突出老王病入膏肓、 生命垂危的状态。 2.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我没脸见人。”(《芦花荡》) 答:本句运用了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刻画了老 头子在大菱受伤后深切的内疚和自责,表现了他过于自尊自信的性 格。 3.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 抄着不是, 贴在胯骨上也不是。 ( 《台阶》 ) 答:本句运用了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刻画了父亲在新屋建成时内心 的极度喜悦之情,体现了他老实谦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