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春节作文精选
莆田春节作文莆田春节作文 5 5 篇篇 不知不觉十一个月过去了腊月又在无数孩子的热切期盼中到了。 首先是大扫除,我一鼻子灰,累得直喘气。尽管奶奶端来了红团 慰劳我的胃,我还是直埋怨。可是厨房传来的油炸豆腐的香味又堵住 了我的嘴。腊月十六,丰富的尾牙宴,到处都是喜庆。而为过年准备 的年货,更是让我的心迫不及待飞向春节。 除夕到了,我穿上新衣。晚上,桌子上满都是菜肴,狼吞虎咽一 番,鞭炮声也就响了。接下来就是漫漫长夜,但是,长辈们摆上一桌 辞年宴后,便每个人给我一个红包,让我精神大振,到十二点还充满 活力 春节终于到了。早晨起来,一碗搁满香菇、肉和青菜的长寿面摆 在前面,还有一大盆花生米,我跟着大人们去各家拜年,得到了满兜 的糖果,往后吃了一整个月。 初四初五重新过年,这就是莆田特有的风俗。据说,这就是因为 倭寇在除夕进攻莆田,人们血战两天,初三掩埋死去的亡灵。但是, 因为打战,所以没有过年, 只好在初四和初五再过年,从此,这种习惯就延续下来了。 二十九,元宵的花炮声停了。小孩们背起书包,大人们拿起公文 包,一切恢复正常。唯一不能忘怀的就是逝去的快乐。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春节。每到春节,人们 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辞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这时是 小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候,每个人脸上都洋溢节日的喜悦。 莆田与全国各地一样过大年春节,从农历腊月二十五开始,家家 都包用糯米粉为原料的红团,它的含义相当于内地的饺子;红色是喜 庆的色彩,圆圆的形状寓意着家庭团圆,我们家的红团有两种口味: 一种是绿豆,一种是糯米都香甜爽口令人开怀。 到了农历腊月二十八,家家户户就准备开始贴春联了。贴春联也 是全中国人特有的春节习俗,它把各种各样的祝福语写在大红纸上贴 在门的两边,可为什么两边留出白额呢?我百思不得其解;问爷爷, 爷爷说: “三百多年前,倭寇到莆田一带盘踞多年,翻开杀戒,直到戚 继光赶来,才赶走他们,但此时已是春节,于是为了表示对死者的思 念,人们在春联的头上加了一条表示哀痛的`白额。〞原来是这样,咱 们莆田人的春节原来有这么多的历史,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才能继往 开来。 到了年三十晚上,全家人团团圆圆地相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咱莆 田称之为“围炉〞,男女老少欢聚一堂,在一片欢声笑语共享新春之 乐。当晚,烟花怒放,五光十色,美丽极了,等到半夜零时,爆竹齐 鸣,欢庆新年的到来,那是多么冲动人心呀!我想此时此刻,全国各 族人民一定都在欢庆新年的到来吧。 接下来的几天便是亲朋老友们相邀做客,即是“拜年〞,有的是 吃“年酒〞,这时候我们走亲窜友也会收到许许多多的红包,真是喜 气洋洋,还有喜庆热闹的元宵,在接下来的这几天,又开始新的狂欢 了,我满心期待。 古人曾曰: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我要在欢乐的 节日过后,在 20 xx 年的开始,开创我的美好未来。 家乡的节日颇多,隔三岔五就有老家埭头的乡亲过来相邀我回乡 一道过节,其实,最令我心驰神往的还是元宵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我国各族人民传统节日,也是 家乡群众文化活动中最精彩、最热闹的佳节。于是,元宵节前几天, 家乡就沸腾,处处洋溢着节日浓厚的气氛。老人手持香袋起早摸黑走 宫串庙祭拜神灵,求得一家一年平平安安,顺顺心心。妇女心灵手巧 积极筹备与制作虔诚祭品,抚摸着一件祭品,她们心中就许一个美好 的心愿。男人更大显身手忙碌不休,既筹备闹春庙宇装饰,又组织培 训十音八乐队、车鼓队装榈等欢庆节目。孩童那么乐开怀,疯一样的 跑来跑去, 嘴里食物塞得鼓鼓的, 喜悦之情写满幼稚天真的小脸蛋上。 家乡的元宵节为何这般隆重?乡亲怎么这般看重这节日?我不禁 追溯起元宵节的来龙去脉。据说,汉高祖刘邦死后,大权落在吕后手 里,朝中因此形成“拥刘护吕〞两派,明争暗斗,闹个不休。吕后死 后,周勃、陈平等朝中重臣谋划要去除吕氏党羽, 拥戴刘恒为汉文帝。 举事那天正值正月十五晚上。汉文帝登基后,每年到正月十五晚上都 要微服出宫,与百姓共庆同乐。从此,每年正月十五这一天,就成为 百姓欢庆的元宵节。这个传说尽管只是民间流传的故事,但我认为, 从乡亲这闹元宵时间的相吻合上来讲,家乡的开展是与国家的繁荣兴 盛息息相关的,国盛家亦兴。 元宵前夕,各家各户就忙开,做好迎驾准备,挂灯笼,悬彩匾, 大厅中接连排列三、四张八仙桌,供桌上摆满香烛、香炉、灶公饼、 五色果等各类供品,并插上五蕊纸花。 “做头〞的还有“大猪〞、 “大 羊〞冷盘,五果六斋碗上盖上剪纸花或用五色红黄绿豆排列“欢庆元 宵佳节〞、 “风调雨顺〞等节日字眼,流光溢彩,闪闪发光。小孩身如 灵猴一眨眼就爬至屋前围墙上制高点,斗志昂扬地插上三角旗,那豪 迈的神气不亚于当年的红军。 盼星星,盼月亮,终盼到晨曦。正月十五日清晨,闹元宵队伍在 沙堤宫集中,由乡老、社首、福首组成执事,礼炮响三声,呜锣开道, 闹元宵队伍开始出发,刹那间,全场欢声雷动,人头攒动。只见扛棕 桥作先锋, “做头〞举彩龙旗、大灯笼、六角灯、扛娘伞,合手捧“七 星旗〞,社公炉、小菩萨、八卦炉,依次排列,身穿道袍的道士、吹 鼓手、车鼓队、十音八乐跟随其后,沿大道浩浩荡荡巡游。这几年, 乡亲口袋鼓起来,为显富,闹元宵队伍前头还增添一道亮丽的景观, 二十名个充满朝气的小伙子各驾着一部崭新豪华的轻骑缓缓驰行,唱 着春天的故事在前方开道,古今结合,妙趣横生,回味无穷,观者无 不啧啧称赞乡亲的“独创〞魅力。 “到,到。〞不知哪个眼快的小孩一声欢叫,左邻右舍的男女老少急 急齐上阵。小孩在大人的指挥下,看准时机燃起第一串鞭炮,点燃第 一堆篝火,随后,有条不紊,不间断地燃鞭炮,添稻草,顿时,整个 村庄像炸锅一样,噼噼啪啪,此起彼伏,蔚为壮观。妇女那么提前手 擎三柱香在大道两旁接驾,心怀虔诚,毕恭毕敬,一旦接驾成功,小 孩便手掩耳朵果断燃起一串最长威力最猛的“炮团〞,权当压轴炮, 以期待得菩萨欢心,求得保佑。 随着闹元宵队伍的渐渐远去,被邀前来“看元宵〞的亲戚朋友蜇 入屋里,在喝茶、嗑瓜子、吃水果间隙中,大谈特谈刚刚大饱眼福的 快感,谈笑风生,意犹未尽。 我深知,在家乡的民俗中, “看元宵〞其实也是“吃元宵〞,乡亲 很好客,再苦再累也要办好元宵宴,买鱼买肉,杀鸡宰羊,不弄上十 几道菜上桌决不罢休,即使倾尽所有,也在所不辞,图的是“脸面〞。 同时,乡亲还固有“客人越多,招牌越好〞的待客观念,于是,他们 送走菩萨,又马不停蹄气喘吁吁招来一茬又一茬客人,气喘吁吁,那 可不是一两个“菩萨〞,而是“大兵团〞进村。有时估计不充分,客 满为患,缺桌少椅成为难事。 夕阳西坠,夜幕降临时, “砰,砰,砰〞,随着三声震天的炮响, 菩萨回宫,客人到齐,元宵宴宣告正式开始,刹那间在灯火通明的屋 里,劝酒的,干杯的,催用餐的,声音不绝于耳,久久荡漾于乡村的 角角落落。 吃归吃,看归看。待酒足饭饱后,满面红光的客人在主人的指引 下,又到屋外观看燃放烟花。而今,乡亲钱攒多,购置烟花的档次随 之提升,样品五花八门,五彩缤纷,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嗖, 嗖〞,无数烟花、礼炮腾空而起,绽放出一道道绚丽的景观,点缀着 这美好的人间。 “明年的今天,我会再来看元宵。〞听客人的辞别语,乡亲心中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