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荜生辉、一蹴而就、漫不经心的误用
蓬蓬荜荜生生辉辉、、一一蹴蹴而而就就、、漫漫不不经经心心的的误误用用 一、使用“蓬荜生辉”要弄懂什么叫“蓬荜” “蓬荜生辉”,意思是使陋室增添光辉,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 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非常光荣。如明·冯梦龙 《醒世恒言》卷一五:“尼姑谢道:‘小尼僻居荒野,无德无能,谬承 枉顾,蓬荜生辉。’”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七十八回:“今日那阵 香风儿, 将护卫老爷吹来, 真是蓬荜生辉, 柴门有庆。 ”李劼人《大波》 三部七章:“求大人法书,使卑职蓬荜生辉,卑职实实感激不尽。” 这条成语使用频率不高,但误用的比例却不低。误用的原因就在 于没有弄懂“蓬荜”是什么意思。 “蓬”是蓬草, “荜”是荆条竹木之类。 “蓬 荜”是“蓬门荜户”的缩略语,即用蓬草、荆条、树枝等编成的门户,借 指穷苦人家简陋的房屋或穷苦人家。称自己的家为“蓬荜”是谦虚,称 对方或别人的家为“蓬荜”那就近乎侮辱了。所以“蓬荜生辉”是谦辞, 只能说别人的到来或题赠给自己的家增添了光辉,而不能说自己给对 方的家或一个人使另一个人的家增添了光辉。有人恰恰忽略了这最关 键的一点,以致造成误用。例如: 1.德国百年品牌德世朗有几款锅在本报以特优价推出,其时尚的 品位和高档的材质必将令你的厨房蓬荜生辉。(《成都晚报》,2009 年 10 月 10 日) 2.一幅挂在国民党中央党部二楼主席会客室中的孙中山画像,日 前经法国画商鉴价,高达美金100 万元,顿时成为国民党党史馆的最 具历史与文化价值的压箱宝,也让主席会客室真的“蓬荜生辉”。(人 民网,2010 年 4 月 6 日) 3.走进吴仁宝的家,陈设异常简朴,墙上挂满了被他称作最好装 饰的照片, 挡住了已经有些破烂的墙壁, 是名副其实的蓬荜生辉。 (人 民网,2006 年 7 月 3 日) 例 1 是说《成都晚报》推出的德国商品可以使顾客的家“蓬荜生 辉”, 这是典型的误用。 例 2 是说孙中山画像使国民党中央主席会客室 “蓬荜生辉”,这种话只有国民党中央主席自己可以说,记者是绝对没 有资格说的。例 3 是说吴宝仁的精心布置使自己家“蓬荜生辉”,自己 使自己“蓬荜生辉”已经不像话,而出自记者之口,更是“名副其实”的 误用。 还有一些人不懂得“蓬荜”只能借指陋室或穷苦人家,而不能指其 他事物,也因此造成误用。例如: 1.(杨利伟)使所有的演职人员激情满怀,他使这部即将上演的 电影蓬荜生辉 。(光明网,2009 年 9 月 5 日) 2.人们又把教师比作蜡烛,比作春蚕,比作粉笔,是呀,多么形 象而贴切的比喻, 教师的形象立刻蓬荜生辉。 (中国基础教育网, 2010 年 1 月 24 日) 无论是“电影”还是“教师的形象”,都超出了“蓬荜”所能借指的范 围,都不能使用“蓬荜生辉”。 更有一些人根本不懂这条成语是什么意思, 置“蓬荜”二字于不顾, 只读懂了一个“辉”字,便“创造性”地把“蓬荜生辉”同“金碧辉煌”、“富 丽堂皇”、“光芒四射”、“熠熠生辉”、“闪闪发光”之类混为一谈,这就 纯属滥用了。例如: 1.进到里面,有一些小小的失望,因为台北故宫没有想象中的那 样的蓬荜生辉,但是很精致很耀眼!(央视网,2010 年 4 月 19 日) 2.你瞧瞧,现在的政府大楼,不是富丽堂皇的有多少?官员的住 房,有几家不是蓬荜生辉?(光明网,2009 年 11 月 13 日) 3.晚上,当地灯打开,整个广场顿时蓬荜生辉。(新华网,2009 年 8 月 26 日) 4.他们在灯光的锤炼下,灿灿金光,蓬荜生辉,好似金碧辉煌的 宫殿一般,在星夜下格外耀眼。(央视网,2009 年 12 月 11 日) 二、“一蹴而就”的应是较高的境域 “一蹴而就”语本宋·苏洵《嘉祐集·上田枢密书》:“天下之学者, 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之域。 ”蹴: 踏; 造: 至。 也作“一蹴而至”, 如宋·朱 熹《答何叔京》: “由今观之,始知其为切要至当之说,而竟亦未能一 蹴而至其域也。”后多作“一蹴而就”(“就”和“造”、“至”同义),意思 是踏一步就可以达到,形容轻而易举就能取得某种成就或完成某项艰 巨复杂的任务。多用于否定句或反问句。如晚清吴趼人《历史小说总 序》 : “从前所受皆为大略, 一蹴而就于繁赜 (复杂深奥) , 毋乃不可。 ” 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五: “共产主义事业,真如我们所说的是 ‘百年大业’,是决不能一蹴而就的。”杨沫《不是日记的日记》:“科 学上的成功哪有一蹴而就的呀!” 这是一条很常见的成语,不难理解,也不难运用。要注意的是, 所谓踏一步就可以达到的,必须是人们向往、追求、为之奋斗的较高 境域,而且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如前引书证中的“圣人之域”、“共产主 义事业”、“科学上的成功”之类。有人没有把握住这一点,以致造成误 用。例如: 1.身心耗竭综合征的出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身体和心理状况 不断恶化的结果。(《生命时报》,2009 年 12 月 3 日) 2.事物的衰减不是一蹴而就的。(《经济参考报》,2009 年 10 月 9 日) 3.大部分贪官的外逃计划都不是一蹴而就,都要经历一段时间。 (《羊城晚报》,2009 年 11 月 27 日) 4.现在大家习以为常的过年习俗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多 年的演变。(《渤海早报》,2010 年 2 月 18 日) 5.矿石类资源买方高度集中,谈判效果不会一蹴而就。 (人民网, 2010 年 3 月 7 日) 6.蓝筹股行情难以一蹴而就。 (中国证券网,2009 年 12 月 31 日) 身心耗竭、事物衰减确实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都是消极事物, 贪官外逃更是犯罪的行为,这些都不是人们向往、追求的境域;习俗 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自然形成的,也不是某些人奋斗的结 果。因此都不能使用“一蹴而就”。“效果”有好有坏,“行情”有涨有落, 都存在两种可能, 不是一个明确的目标。 只能说谈判取得预期的效果、 行情涨到预期的目标不会“一蹴而就”,而不能说效果、行情不会“一蹴 而就”。 此外,还有人把“一蹴而就”混同于“一挥而就”(形容创作诗文、 书画等大笔一挥就能完成)或“一步到位”(把可以分几次做的事一次 做完),更属于明显的误用了。下面各举一例: 1.她的每幅作品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有的要画几个月,有的甚至 下笔前已构思了一年多。(《江门日报》,2010 年 2 月 26 日) 2.不搞一个模式,不搞一刀切,也不搞一蹴而就,要 “走小步,不 停步,不走弯路回头路”。(中国政府网,2010 年 3 月 5 日) 三、“漫不经心”与“漠不关心”、“不知不觉” “漫不经心”意思是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漫:随便;经心:留 心)。形容态度不认真。如明·任三宅《复耆民汪源论设塘长书》:“连 年修西北二塘,责重塘长而空名应役,漫不经心,以致渐成大患,愈 难捍御。”鲁迅《两地书·序言》:“直到事实给了我教训,我才分明省 悟了做今人也和做古人一样难。然而我还是漫不经心,随随便便。” 萧乾《凤凰坡上》三:“她漫不经心地用手捋着土岗上白色的野山楂, 穿过四周的树丛,朝山底下望。” “漫不经心”不难理解也不难运用。 但是第一, 要注意同“漠不关心” 相区别。“漠不关心”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