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活动管理
身体活动管理身体活动管理 根据患者病情和舒适度的要求,协助采取主动体位或被 动体位,以减轻身体不适和疼痛,预防并发症;遵医嘱为患 者安置牵引体位或肢体制动,以达到不同治疗的目的。 一、卧位护理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状态、自理能力、合作程度。 2.了解诊断、治疗和护理要求,选择体位。 3.评估自主活动能力、卧位习惯。 (二)操作要点。 1.薄枕平卧位。 (1)垫薄枕,头偏向一侧。 (2)患者腰椎麻醉或脊髓腔穿刺后,取此卧位。 (3)昏迷患者注意观察神志变化,谵妄、全麻尚未清 醒患者,应预防发生坠床,必要时使用约束带,并按约束带 使用原则护理。 (4)做好呕吐患者的护理,防止窒息,保持舒适。 2.仰卧中凹位(休克卧位) 。 (1)抬高头胸部 10°~20°,抬高下肢 20°~30°。 (2)保持呼吸道畅通,按休克患者观察要点护理。 3.头低足高位。 (1)仰卧,头偏向一侧,枕头横立于床头,床尾抬高 15~30cm。 (2)观察患者耐受情况,颅内高压患者禁用此体位。 4.侧卧位。 (1)侧卧,两臂屈肘,一手放于胸前,一手放于枕旁, 下腿稍伸直,上腿弯曲。 (2)必要时在两膝之间、后背和胸、腹前各放置软枕。 5.俯卧位。 (1)俯卧,两臂屈肘放于头部两侧,两腿伸直,胸下、 髋部及踝部各放一软枕,头偏向一侧。 (2)气管切开、颈部伤、呼吸困难者不宜采取此体位。 6.半坐卧位。 (1)仰卧,床头支架或靠背架抬高 30°~60°,下肢 屈曲。 (2)放平时,先放平下肢,后放床头。 7.端坐卧位。 (1)坐起,床上放一跨床小桌,桌上放软枕,患者伏 桌休息;必要时可使用软枕、靠背架等支持物辅助坐姿。 (2)防止坠床,必要时加床档,做好背部保暖。 8.屈膝仰卧位。 (1)仰卧,两膝屈起并稍向外分开。 (2)注意保暖,保护隐私,保证患者安全,必要时加 床档。 9.膝胸卧位。 (1)跪卧,两腿稍分开,胸及膝部贴床面,腹部悬空, 臀部抬起,头转向一侧,两臂屈肘放于头的两侧,应注意保 暖和遮盖。 (2)女患者在胸部下放一软枕,注意保护膝盖皮肤; 心、肾疾病的孕妇禁用此体位。 10.截石位。 (1)仰卧,两腿分开放在支腿架上,臀部齐床边,两 手放在胸前或身体两侧。 (2)臀下垫治疗巾,支腿架上放软垫。 (3)注意保暖,减少暴露时间,保护患者隐私。 (三)指导要点。 1.协助并指导患者按要求采用不同体位, 更换体位时保 护各种管路的方法。 2.告知患者调整体位的意义和方法, 注意适时调整和更 换体位,如局部感觉不适,应及时通知医务人员。 (四)注意事项。 1.注意各种体位承重处的皮肤情况,预防压疮。 2.注意各种体位的舒适度,及时调整。 3.注意各种体位的安全,必要时使用床档或约束物。 二、制动护理 制动是让患者身体的某一部分处于不动的状态。 制动可 以控制肿胀和炎症,避免再损伤。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病情、身体状况、肌肉和关节活动情况。 2.了解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评估制动原因。 3.评估患者自理能力、非制动部位的活动能力、制动部 位及其皮肤情况等。 (二)操作要点。 1.头部制动。 (1)采用多种方法(头部固定器、支架、沙袋等)或 手法(双手或双膝)使患者头部处于固定不动状态。 (2)观察受压处皮肤情况。 (3)头部制动睡眠时,可在颈部两侧放置沙袋。 (4)新生儿可采用凹式枕头部制动,2 岁以上患者可 使用头部固定器,并可与颈椎和头部固定装置一起使用,不 宜与真空夹板一起使用。 2.肢体制动。 (1)暴露患者腕部或踝部,用棉垫或保护垫包裹腕部 或踝部,将保护带或加压带等将腕或踝固定于床缘两侧。 (2)根据制动目的和制动部位选择合适的制动工具。 3.躯干制动。 (1)选择合适的方法固定患者躯干,如筒式约束带、 大单、支具等。 (2)搬动时勿使伤处移位、扭曲、震动。 4.全身制动。 (1)遵医嘱使用约束物,紧紧包裹躯干及四肢,必要 时用约束带。 (2)约束时松紧适宜,手腕及足踝等骨突处,用棉垫 保护;约束胸、腹部时,保持其正常的呼吸功能。 (3)制动时维持患者身体各部位的功能位。 (4)每 15min 观察 1 次约束肢体的末梢循环情况,约 2h 解开约束带放松 1 次,并协助翻身、局部皮肤护理及全 关节运动。 5.石膏固定。 (1)石膏固定后注意观察患肢末梢的温度、皮肤颜色 及活动情况,评估患肢是否肿胀,观察其表面的渗血情况。 (2)四肢石膏固定,抬高患肢;髋人字石膏用软枕垫 起腰凹,悬空臀部。 (3)石膏未干前,不可在石膏上覆盖被毯;保持石膏 清洁,避免水、分泌物、排泄物等刺激皮肤。 (4)防止石膏断裂,尽量避免搬动。在石膏未干前搬 动患者,须用手掌托住石膏,忌用手指捏压;石膏干固后有 脆性,采用滚动法翻身,勿对关节处实施成角应力。 (5)保持石膏末端暴露的指(趾)及指(趾)甲的清 洁、保暖。 6.夹板固定。 (1)选择合适的夹板长度、宽度及固定的方式。 (2)两块夹板置于患肢的内外侧,并跨越上下两关节, 夹板下加垫并用绷带或布带固定。 (3)观察患肢血供情况、夹板固定松紧度及疼痛等; 可抬高患肢,使其略高于心脏平面。 7.牵引。 (1)观察肢端皮肤颜色、温度、桡动脉或足背动脉搏 动、毛细血管充盈情况、指(趾)活动情况。 (2)下肢牵引抬高床尾,颅骨牵引则抬高床头。 (3)小儿行双腿悬吊牵引时,注意皮牵引是否向牵引 方向移动。 (4)邓乐普(Dunlop)牵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时,牵 引时要屈肘 45°,肩部离床。 (5)枕颌带牵引时,颈部两侧放置沙袋制动,避免颈 部无意识的摆动,颌下垫小毛巾, 经常观察颌下、耳廓及枕 后皮肤情况,防止压疮;颈下垫小软枕,减轻不适感。 (6)股骨颈骨折、转子间骨折时摆正骨盆,患肢外展, 足部置中立位,可穿丁字鞋,防止外旋。 (7)骨牵引者,每天消毒针孔处。 (8)牵引须保持一定的牵引力,持续牵引并保持牵引 有效。 (9)对于下肢牵引的患者,注意防止压迫腓总神经, 根据病情,每天主动或被动做足背伸活动,防止关节僵硬和 跟腱挛缩。 (三)指导要点。 1.向患者及家属说明使用约束物的原因及目的, 取得理 解与合作。 2.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3.告知患者及家属不可改变牵引装置、 不得去除石膏内 棉和夹板,如有不适及时通知医务人员。 (四)注意事项。 1.根据不同的制动方法,观察患者局部和全身的情况。 2.协助患者采用舒适体位,减轻疼痛;每 2~3h 协助翻 身 1 次,观察皮肤受压情况。 3.观察局部皮肤的完整性、血液循环情况。 三、体位转换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病情、意识状态、皮肤情况,活动耐力及配合程 度。 2.评估自理能力,有无导管、牵引、夹板固定,身体有 无移动障碍。 3.评估患者体位是否舒适; 了解肢体和各关节是否处于 合理的位置。 4.翻身或体位改变后,检查各导管是否扭曲、受压、牵 拉。 (二)操作要点。 1.协助患者翻身。 (1)检查并确认病床处于固定状态。 (2)妥善安置各种管路,翻身后检查管路是否通畅, 根据需要为患者叩背。 (3)检查并安置患者肢体、使各关节处于合理位置。 (4)轴线翻身时,保持整个脊椎平直,翻身角度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