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庸有感
读中庸有感(一) 《中庸》是我国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该书讲述儒 家关于修身、治国、处世等方面的伦理道德思想, 要求人们按照这些道德规范和原则,调节个人的思 想和言行,做到不偏不颇,无过无不及。“凡是豫 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 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上下通达、大爱 无涯,诚中有道,告诉了我们简单而又深奥的为人处 世的哲学。 书上说, “不偏不倚叫做 ‘中’ , 不变不更叫做 ‘庸’ ; 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 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 念,叙述“天人合一”的理想。书中说“性”“道” 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 “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 致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 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 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 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使我明白无论遇到什么 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 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 人,都长一双眼睛,向外可以观察无边广阔的世界, 向内可以看清无限深邃的内心。然而,很多人,向 外无边扩展的看了,向内,却从来没有深入过。想 想自己上小学的时候,如果考试不好,回家会说考 试的时候,答案写错了,( )或者紧张, 或者什么理由。总而言之,不敢正面自己的失败, 不从内心去找根本的原因,现在,凡事都会反求诸 己,换了立场想一想,其实都会变得平和。 《中庸》里还有一个重要的字,就是“诚”。 有句话说,只要自己对自己诚实,这个世界就不会 欺骗你。而之所以,诚很难做,多数在于,人的部 分缺点。比如说,虚伪,爱面子,去追求一些原本 对生命本身不太重要的名利等外在的东西。而使人, 迷失了自己的本性的纯洁。 一个 “贪” 字, 就让 “诚” 字执行起来多曲折。佛法中讲,人有三毒:贪、嗔、 痴。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但好像很多人又 走不出这个怪圈,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贪,从 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那种谨慎的对待大家看不 到的地方,对大家听不到的地方也心有恐惧,不敢 怠慢,这一种凡事都谨小慎微的态度,让我明白, 量化每个细节,认真做好每个细节。有人说,细节 决定成败,而细节就表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 受用终身。 这个世界不缺少梦想,但是缺少让梦想实现的 人。中庸这种哲学,告诉我们不论在什么的情况下, 都保持一颗轻松的心态去面对事情,以自然心对待 自然。 教育的发展已呈日新月异之势。教材在不断更新,每间隔一段时间就会增加 一些与科技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教育思想也在不断更新,科技创新的新世纪 要求培养与时俱进具有创新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师必须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变 以前的“满堂灌”为现在的启发式教学;学生的视野在信息化时代也得到了空前的拓 展,成年人不会的事情他们能驾轻就熟。 几千年前的古人尚且知道 “准备” 的重要性, 无论言行只要事前准备充分,就会立于不败之地。作为一个受国家培养多年的教育工 作者,要想圆满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唯有“准备”才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无 愧于祖国的下一代。 教师的“准备”无非两个方面,一是思想的准备,二是行动的准备。思想是行动 的先导,学生成绩的好坏通过一两次考试便能分出高低, 但教育质量的优劣却需要经 过长时间的检验,融入社会后他(她)能否创新就是检验的标准。教师教出一个分数 较高的学生比较容易,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却相对困难。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我 们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教师的职责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知识固 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交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有了这样的思想认识,行动的准备 才有目标和方向。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是教师首要的工作。教师在教育 教学工作中要时刻关注外部的教育动向,重视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探讨合 作学习的有效性怎样体现;更新知识储备更是教师工作的重心。教师与学生是一桶水 与一碗水之间的关系。教师的知识不仅要宽泛,而且要有深度。农村学校存在既超编 又缺人的突出矛盾主要原因是教师的知识面太窄, 影响了学校的发展及学生综合素质 的提高,谈到深度,我们的教师又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事,如果学生询问下一个学段 或者是科技前沿的相关知识,我们往往会以“我讲了你也听不懂”加以搪塞,这样的 回答对学生的伤害有多深我们思考过吗? 为了学校的发展,为了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为了我们教育教学的游刃有余,我 们必须制定终身学习计划,像久旱逢甘雨一样坚持学习;在新的教育形势下研究学生 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要研究学生成长的环境,而且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对一班学生按 照不同情况进行分类,并依据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 中庸的思想给了我启迪,同时也给了我力量。亡羊补牢从现在开始进行知识储备将 成为我工作中的又一追求。因为自己读书少,《中庸》一书我并没有读过, 但前段时间在搜狐网上看到了一本《中庸智慧心得》,就是一本蕴含处 事哲理的书,于是读来看看。 本书分为三章——上下通达、大爱无涯,诚中有 道,分别从持中、仁爱和诚信三方面介绍了《中庸》一书的处事哲学。 持中一部分主要是讲在处理事情时一定要有个 度,过与不及都不可取,这也是《中庸》一书中“中”的哲学。其实道 理很简单,大部分人都懂得,但如何把握这个度学问是很大的,通过实 例论证是本书的一个特点,通过读这些实例,受益颇深,比如在生活中 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与人相处,与领导相处,善于抓住机 会等等。但我认为在生活中如果过于讲求“中立”,会迷失自我,让自 己变得没有主见,朋友很多,但知心朋友却不多,因为你的表现就是过 于圆滑,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这也是我学到的凡事要有度,在该表达 自己的观点,该展示自己的时候就要展示自己,自己的个性是需要一点 外露的。 对于《中庸》中的仁爱,作为教师的受益很大, 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对工作的热爱,对家人的疼爱等等,只有施爱,才 会得到爱,一句“ 在这种大爱面前,一切人世间的不幸、痛苦、烦恼 乃至灾难,都可以得到化解和愈合。”大家都会感同身受吧。 诚信教育在四年级《品德与社会》课本中就有强调了,现在的学生尤其 需要诚信教育。现代的小孩子好像说谎是与生俱来的, 就连我三岁的女 儿说谎话跟真的一样。 面对这样一群古灵精怪的学生, 诚信教育不可失, 当然,作为教师本身就应该给学生做个榜样,说到一定要做到,用教师 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分享到: 读中庸有感(二) 翻开自己的随笔,读《大学·中庸》可以追溯到三年之前了。当时自己喜欢背《论 语》,觉得那些简单的话,之所以成为经典,有着愈久弥新的魅力,用现在的话说, 之所以,至今仍然成为我们学习和读书的教材,在于,这些经典有与时俱进的魅力, 让不同年龄,不同时期的我们,都能从这些话语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接触《中 庸》,源于大哥去北京大学去上书法研究班的学习,北大的教授王岳川老师的授课, 使大哥受益匪浅。回来便要求我去背《大学·中庸》,说《论语》里很多思想来源于 此。 书上说,“不偏不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