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长征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长征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的研究长征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的研究 [摘 要]长征锻造了中华民族精神之魂 ――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包含着五个方面的内容。长征精神的 内涵不仅仅对当时有着深刻的意义,对当今社会也有着巨 大的作用。长征精神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 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对 于青少年的成长成才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词]长征;长征精神;时代价值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及其所所领导的工农红军于 20 世纪 30 年代创造的一种举世闻名的精神,是在艰苦险 恶的环境中激发、凝聚而成的。 一、长征精神的形成 1933 年 10 月, 蒋介石调集 100 万军队对革命根据地 进行第五次军事围剿。由于王明 “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 导,红一方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失利,不得不进 行战略转移。1934 年 10 月 10 日,党中央和红军总部率 领红军主力及后方机关 8 万余人从瑞金出发,开始长征。 湘江之战后,蒋介石重新调整部署,向黔阳、洪江地区转 移兵力, 企图围歼红军于北出湘西的路上。 在此危急时刻,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要放弃原定的 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国民党统治力量最薄 弱的贵州前进。12 月 18 日,红军抵达湘黔边时,中共中 央政治局在黎平举行会议,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中 央红军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1935 年 1 月, 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当 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问题。确立了以毛泽 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在最危急的情况下挽 救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和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中国 共产党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红四方面军 1935 年 4 月取得了嘉陵江战役的重大胜利,向西转移。该方面军和 地方武装及苏区机关人员等共 8 万余人,开始长征。5 月 9 日红四方面军渡过金沙江,,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以后 继续北进。在北进的道路上险渡大渡河,6 月 12 日中央红 军的先头部队在北进的途中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红一、红 四方面军会师后,提出了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 针。1936 年 10 月,红二、四方面军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 会宁会师,至此,伟大的长征胜利结束。 二、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 (一)崇高理想,坚定信念 二万五千里长征,规模大、历时长、行程远、自然环 境恶劣、敌人力量强大,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场惊心动魄 的战争,是中国革命传统的一块丰碑。长征途中,红军遇 到过数不清楚的困难,有时甚至陷入绝境。在长征的路途 中战士们没有粮食,甚至连续几天不能进食,但他们仍然 继续作战。许多战士们在长征的的途中受伤,得不到及时 的治疗,死在路上。有不少作战队员为了掩护大部队的转 移,直接献出了自己的性命。爬雪山、过草地,战士们每 天重复着相同的经历。漫漫征途,万水千山,艰难险阻, 是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支持着红军,使他们有必胜的信 心。 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给了红军战胜困难的无穷力量。 红军老战士吴兴回忆说:“我们翻越了一座又一座雪山,我 想我们这些人也许永远翻不完这些山了,没什么希望了。 但我坚信,即使我们真的倒下去,中途失败了,那我们的 下一代也不一定会继续我们为竟的事业,继续前进,革命 终将成功。 ”[1]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 胜利的力量源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红军在长 征中克服困难战胜敌人的精神动力。 坚持信念, 坚持到底, 坚持到最后,这些心中的信念都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取 得胜利的精神支柱。 (二)不怕艰险,不怕牺牲 回顾长征,红军面临着人数众多、装备齐全、凶险无 比的敌人,在长征中红军的作战队员发挥了不怕牺牲、不 怕困难、勇于奉献的革命精神。长征途中,红军不畏艰险、 勇往直前。17 名战士在敌人的的枪林弹雨下抢渡大渡河, 22 名战士飞夺泸定桥。他们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红军以 自己的伟大壮举, 显示了共产主义运动无比顽强的生命力, 表现了共产党人无坚不摧的战斗力。余秋里是红军十八团 的首任政治委员。 在战争中受到敌人的伏击, 为了救队友, 遭到了敌人的射击,射中了他的左臂,他仍然继续作战。 在长征的过程中,还有许许多多的这类英雄事迹,这些英 雄不怕艰难、不怕牺牲,拼搏抗战。而这种不怕艰难、不 怕牺牲的精神不只是存在去长征的战场之上,同时也存在 于敌人的刑场之上。在长征的过程中,有许多红军的指挥 员和红军的主要领导人在被捕后,仍然顽强反抗,不怕敌 人的屠刀,他们有着视死如归的精神。正是这种举世罕见 的牺牲,使长征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胜利。 (三)独立自主,实事求是 早在 1930 年 5 月,毛泽东就写下了《反对本本主义》 一文,就明确地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 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 但是 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 ”[2]红一方面军在第 五次反“围剿”战争中的失败和红军长征初期惨重的伤亡, 都是由王明“左”倾错误所造成的。其主要的原因就是不从 中国的实际出发,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绝 对化,机械地照搬照抄苏联的经验。使红军不得不进行战 略额转移,开始长征。在这紧急的关头,1935 年 1 月, 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的批评了 “左”倾冒险主义的军事路线,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 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中国革 命。遵义会议是一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会议,它将马 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来解决中国的问 题。遵义会议是历史的转折点,在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 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正确 的道路。 2006 年 10 月 22 日,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7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伟大的红军长征,翻开了马克 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新篇 章。长征途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 合, 正确解决了关乎党和红军前途命运的三个全局性问题, 即引领红军向哪里去的战略方向问题,使党和红军摆脱被 动局面的军事指挥问题,结束 “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 的统治问题,从思想上确保了红军长征胜利。把马克思列 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适合国 情的革命道路,实行符合实际的战略策略,这一我们党在 血的教训和生死存亡考验中认识并确立起来的思想路线及 其取得的重大思想成果,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3] (四)团结统一,顾全大局 在长征途中,面对极其艰险的环境,只单单有不怕牺 牲的气魄、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远远不够的,也需 要革命团结、顾全大局,形成团结的集体,才能去战胜敌 人。党内的团结是长征胜利的基本保证。 一方面,遵义会议上既推选了以毛泽东为领导的新的领导 集体,同时又广泛的团结了犯错误的人。会议上指明了党 内所犯的错误,毛泽东等人迅速解决了这些错误,并且对 犯错误的同志采取帮助、团结的方针,不轻易放弃任何一 个人,将全党人紧密的团结在一起。另一方面,红军内部 的官兵来自四面八方,在长征中大家一起翻山越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