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设的历程
社区建设的历程、现状及未来发展社区建设的历程、现状及未来发展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回顾社区建设的历程,描述当前社区建设的现状和各地实践的模式, 分析社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借鉴国际社区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来把握今后一段时期 内我国社区建设的基本走向,以利于下阶段我区社区建设的发展和指导街道、社区顺利开 展工作。 一、一、“ “社区建设社区建设” ”的概念和主要特征的概念和主要特征 按照我国政府权威文件的表述: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 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 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也是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 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的过程,还是我国社会基层组织结构 重组和社会资源整合的过程。通过上述定义可以看出社区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种与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并通过这一体制的有效运作, 逐步解决社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概括而言,社区建设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 1.社会性.社会性 社区建设是一项社会性的工作。它既不是一种单纯的政府行为, 也不是一种单纯的民间 活动,而是各类社区主体、各种社区力量共同参与的过程。它的社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一是党政组织发挥着领导或主导作用。二是社区建设工作面向整个社区,面向社 区成员,为社区组织和成员提供多方位、多样化的服务。三是社区建设工作需要全社会的 参与,辖区单位与社区居民的共驻共建是社区建设的基础工程。 2 2.群众性.群众性 社区建设是一项群众性的工作。主要表现为:一是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以人为本。二 是社区居民的参与是社区发展的坚实基础。三是社区建设工作必须是全体居民对其所生活 的社区形成认同感、荣誉感、归属感与参与感,即社区意识。只有使社区居民真正树立起 社区意识,才能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才能促进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 3 3.地域性.地域性 中国的城市社区是一种地域性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因此,社区建设也具有突出的地域性 特征。其主要表现为:一是社区建设主要是根据本社区成员的需求和愿望,解决本社区问 题,为本社区成员提供多样化服务。二是社区建设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主要是本社区内的居 民、单位和群众、组织。三是社区建设的活动范围主要局限于本社区之内,并在一定程度 上受本社区地理环境条件的制约。 4 4.综合性.综合性 社区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工作,而不是特指某一方面的工作。其表现为:一是社区建设工 作涉及面很广,它包括拓展社区服务、美化社区环境、强化社区治安、繁荣社区文化、推 进社区卫生。二是社区建设既然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所以评估社区建设工作的标准也不是 单一的,或固定不变的。三是社区建设工作是一种多学科的集合体,既有社会学,也有人 口学、政治学、环境学、管理学等等。开展社区建设的工作,要求社区工作者必须掌握多 方面的知识。 5 5.计划性.计划性 社区建设的计划性表现为:一是社区建设是一项有计划的社区变迁。 人们认识和掌握了 社会变迁的客观规律,制定社区建设计划,推动社区发展的过程,就是社区变迁。二是社 区建设作为有计划的社区变迁,是人的自觉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三是社区建设必须从社 区实际出发,制定长期、中期、短期的计划。必须在大量社区建设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出符 合社区实际情况,具有自己特色的总体发展计划。 二、我国社区建设历程的回顾二、我国社区建设历程的回顾 我国社区建设运动最早要追溯到 20 世纪初期,伴随着国际上一些农业国家的“民众教 育”、“农业推广”、“合作事业”与“乡村建设”等民间自发的社会改良运动而展开的, 如 1924 年晏阳初先生在河北定县推行的平民教育; 1927 年陶行知先生在江苏南京创办的晓庄学校 及其后来在江苏各地创办的乡村师范学校; 1929 年梁漱溟先生创建的河南村治学院及其后 来在江苏山东邹平县推行的乡村建设运动,不难看出,这一时期的社区建设运动主要是在 农村展开。接下来由于战争的原因,致使社区建设工作被迫停止; 1949 年解放后,曾经在 农村推行土地改革、农村合作事业,直至走向人民公社制度,在城市则建立一种国家为权 威来源、单位为统治形式的高度组织化的社会——经济一体制,在这种城乡二元的社会结 构下,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是高度集中的统一命令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下没有带地方自治 色彩的社区建设的存在;1986 年,为了配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国家 民政部就倡导在城市基层开展以民政对象为服务主体的“社区服务”,首次将“社区”这一概 念引入了城市管理;1989 年 12 月 26 日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委员会组织 法》又明确规定:居民委员会应当开展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活动,第一次将“社区服务”引 入法律条文;1991 年,国家民政部又提出了“社区建设”这一概念,并在全国各个城市中广 泛地开展了社区建设活动; 1998 年, 国务院又将“推进社区建设”的职能赋予了民政部; 1999 年,国家民政部正式启动了“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工程;2000 年 11 月 3 日,中共中央办 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正式转发了 《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 。可见,将 社区建设推向深入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关于“社区”一词的含义、演变及其存在的问题,令 文论述) 三、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现状三、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现状 中国城市的社区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出现了两种明显的取向。 一种是着眼于基层政权 建设,强调城市管理权力的下放和政府权力在社区的整合。因此,这类研究者提出要将城 市管理权力的下放,扩大基层政府的权能,进一步强化街、居组织的地位,乃至把街道办 事处变革为基层政府,使其由主要承担民政职能转为承担整个街区的社会综合管理。由于 这类研究直接面对街区实际,并且集中在政策层面,针对性较强。因而直接影响了基层政 权建设的实践。虽然法律尚未确认,但 90 年代北京、上海、石家庄等地的试点实际上都将 街道办事处作为一级政府管理的实体来强化,现实中大多数城市沿用的是这一种取向。 第二种取向是着眼于社区共同体的形成,强调社区动员、居民参与和社区自治。持这种 观点的研究者也倾向于进行操作性政策的设计,但多以社区理论和国家与社会理论作为假 设和分析的基础,因而其研究成果被称为“社区制”。他们针对街区社会管理与服务中存在 的问题, 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忽视对社区居民的动员, 而政府方面又因包揽公共事务过多, 所以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并进一步滞缓了社区的发育。 为此, 他们提出: (1)适应“小政府、 大社会”的改革趋向,政府权力应向社会转移; (2)通过社区工作促进居民互动,并实现社 区动员; (3)将社区服务由政府对居民的单向服务变为居民相互之间的双向服务,从而营 造社区氛围,促进社区发育; (4)培育社区中介组织和市场组织,让社会管理自己。对应 于街道权力的扩张,这类观点的极端是政府对社区事务干预越少越好。 “社区制”研究强调街区社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提供了解决街道行政压力繁重 这一问题的思路,适应了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的初衷,因而正在对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