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学反思
《登高》教学反思《登高》教学反思 《登高》教学反思一:《登高》教学反思一: 先说第一个问题。我对《登高》的教材教学价值的认识和这堂课所表现出来的 对教材教学价值的处理。 在粤教版必修教材中,杜甫的诗歌只选了一首,不像原来人教版的教材选了五 首。但是学生在初中曾经学了不少杜甫诗歌。不过在初中的教学,多是就诗而读 诗,难通过诗歌对杜甫进行深层次的把握。而到了高中,学生应该有能力透过某首 诗歌对诗人进行深入的理解。那么,《登高》作为粤教版必修教材唯一的一首杜甫 诗歌,它应该承担三重教学任务,或者说,它有三方面的教学价值。 其第一重教学价值,就是读懂这首诗歌,理解这首诗,这只是其最浅层价值, 或者是诗歌的原生价值。因为如果教材不选这首诗,而是选的另一首诗,就不存在 一定要读懂这首诗了,而要读懂的是另一首诗了。 其第二重教学价值,是任何选入教材的古典诗歌都可能要承担的教学价值,就 是通过本诗的阅读,把握读诗的某种或某些方法,培养阅读古典诗歌的能力。也就 是所谓举一反三,由一篇的教学而带动一类的阅读。这是属于本诗教学价值中的一 般价值,是属于所有古典诗歌的共同的教学价值。 其第三重教学价值,就是通过本诗的学习,进一步理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 甫,进入杜甫的心灵世界。这应该是本诗作为教材的教学价值的特殊价值。而这一 教学价值由于粤教版必修教材没有提供其他杜甫诗歌,那么《登高》就成了这一教 学价值的唯一承担着。 我的这堂课,自我感觉是基本达成了我对本诗的教学价值的理解,或者说《登 高》的教学基本实现了本诗作为粤教版必修教材唯一的杜甫诗歌的三重教学价值。 首先,较好地实现了本诗的原生价值。这节课对本诗进行了三轮解读,第一 轮,通过学生研究的汇报,基本读懂了本诗;第二轮,通过与其他六首诗的比较, 对《登高》做了比较立体的解读,学生应该是比较深入地理解并鉴赏了《登高》这 首诗;第三轮,对本诗的艺术层面的把握,也表明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应该是很到 位了。这样,也就较好地实现了本诗的第一重教学价值:读懂这首诗歌。而且不仅 读懂了这首诗,还基本读懂了其他六首诗。 第二,第二重教学价值是把握读诗的方法。通过本诗的教学,学生应该是基本 把握了两种读诗的方法,一是由形象入手,透过诗歌的物象和诗人形象,把握诗歌 的情感。二是比较的方法。通过对七首诗的比较,学生对于“登高”这一类的诗歌 有了初步的类型的把握,从学生对其余六首诗的理解情况看,说明他们透过形象把 握情感的方法是基本掌握了,本堂课的教学达到了举一反三、由一篇带动一类的目 的;而且通过比较来读诗,也给学生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第三,以《登高》为入口,进入杜甫的心灵世界,也基本做到了。通过与其他 五位诗人的诗歌的比较,学生发现其他诗人的诗歌大多侧重于自我,而杜甫的诗歌 在抒写自我的同时,更能看到那个时代,这个结论是教学中学生自然而然得出的, 是学生自己通过比较而得出的。同时,通过同学对诗人形象的选择,也让他们真正 看到了杜甫人格的崇高,基本领略到了“诗圣”的品格。最后一个环节对《登高》 艺术特色的把握,也让学生基本把握了“诗圣”的艺术性含义。 从这三个方面看,我自我感觉,这堂课,采用“以一拖六,以六促一”的教学 策略,较大限度地实现了本诗的教学价值。 第二个问题。教学行为怎样最大限度的实现教材的教学价值问题。 当然,教学行为的价值包括对教材价值的把握,但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最大 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智力价值,开发学生的语文心智潜力,让课堂成为学生心智潜力 的生发平台;二是适当发挥教师的价值,让教师成为学生心智结构的助力器,而不 是挤占学生心智发展的机会和空间。只有这两点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教材的教 学价值。基于这样的思考,我的教学行为主要设定两个点: 一是让课堂建筑在学生的自学的基础上。我目前的阅读教学,基本上采用的是 “自学铺路、课堂提高、训练筑基,活动构建”的语文教学方式,是一种基于学生 自学的教学,课堂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为教学的逻辑起点,引导学生向更深的 层次挺进。我这堂课的一个环节,“基本解读环节”,就是结合学生自学情况的汇 报展示,相机点拨。这样的教学,我觉得能比较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价值,调动其 学习的积极性,让课文成为了学生进行语文心智建构的实践的空间和平台,给了学 生自我充分发展的机会。在我看来,语文教师的最大价值,主要不是体现在自己的 “教”上,而是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做”上,关键看学生在做什么和怎么做。但同 时,教师又不能无所作为,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但当学生有“愤”有 “悱”时,则当适时以启以发。 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台阶,让学生 自我跃升。在教学中,我主要设计的是将杜甫的《登高》与其他诗人的六首登高诗 作比较。但比较主要依赖于学生的自我探究。补充的六首诗,基本上由学生自我探 究而把握。我在另一个班上课的时候,听课的老师曾为我捏一把汗,认为人家一节 课仅仅学《登高》一首诗都有些紧张,我还要比较六首诗,而且全由学生自学,觉 得简直不可思议。但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学生不仅完全依靠自学基本 读懂了这六首诗,而且还将其与《登高》做了比较深入的比较。其实,我在设计的 时候,也曾担心,但是,作为老师,其价值就在于为学生搭起一个一个的台阶。我 搭建的台阶,就是在第一个环节,紧紧扣住“从形象入手把握诗人情感”这个基本 方法,由于这一步的学习到位,学生初步掌握了这个方法,后面学习其他六首诗的 时候,就比较顺畅了。而且我在要求学生将这六首诗与《登高》作比较的时候,反 复强调三个方面的比较,一是物象,二是诗人形象,三是诗人情感,实际上是在为 学生搭建学习的台阶。由于搭建了这些台阶,所以他们比较的时候就比较自如。而 且六个组,是各领一首的任务,相对并不很重,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可以互相学 习,果然越到后面,比较就越精彩。当然,教师在教学工程中的除了为学生适当搭 建跃升的平台之外,还必须在他们自我跃升的过程中,适时地扶一把。所以,在他 们比较的时候,他们能说清,我绝不说,他们不能说清,我则适当地问一问,稍作 提示。 我个人对这堂课的效果相对比较满意。它能基本体现我的“教学价值最大化” 的教学追求。 当然,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就像这堂课,由于安排的任务相对较紧 张,因此有些部分的过程难以充分展开,如第三环节对杜甫诗歌艺术性的探究,就 显得有些匆忙。而且,这样的教学可能适合程度稍好的班级,程度略差的班级,教 学的难度就不能设置这么大。第三,如果学生没有充分自学,那这个课就只能是另 外一种上法了。 《登高》教学反思二:《登高》教学反思二: 在教学《登高》之前,我看了韩军老师本课的教学实录,惊异于他那么细致地 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从中感受诗人的情感。因此我也借鉴他的课,对学生进行朗读 指导。 从诗歌入手,我让学生品味语言,理解感受意象创设的氛围,从而理解作者的 情感。如我问学生“风急”给你什么感觉,学生回答冷,“冷了以后会有什么反 应”,学生答“会发抖”,我就引导学生,所以在读到“风急”的时候,应该有牙 齿打颤的声音,表现一种伤感。就这样,八句话一个意象一个意象的分析,一句句 地指导,学生读得是激情澎湃。当然,老师也做了范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