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 (1)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 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 (2)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 (3)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 关系的规律。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它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 主义普遍原理的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自然观;科技观;科技方法论;科技社会论;中国科技观 自然辩证法与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自然辩证法与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具体体现;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创新型国家建设 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自然观】 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和的观点; 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 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 并随科技发展而改变形式; 它的发展历程始 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 并由此推动其演化和进步。 思想 渊源: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辩证唯物主义自然 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 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自 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 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 理论基础。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主要观点:自然界是具有无限多样性的统一体, 体现在具体的物质形态中; 自然界处于永恒 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 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 人和其他动物都来源于 自然界。主要特征: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等。作用: 1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 源。 2 从某一方面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缺陷: 1 受原始宗教和神话影响, 存在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2 受当时自然哲学限制,不能在细节上科学具体地说明自 然界,缺乏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主要观点: 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世界, 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 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 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 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 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 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 都是来源于外力的作用; 自 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 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 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 主要特征:1.机械性 2.形而上学性 3.不彻底性。作用:1.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 唯物主义思想基础。2.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缺陷:1.它把自然界 看成一架机器,各种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 抹杀了物质运动形式及其性质的多样性, 割裂 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固有联系;2.以孤立、片面、静止的思维方式考察自然界,否定了辩 证的思维方法; 3.认为自然界是绝对不变的, 物质运动和自然界的合目的性创造都来自上帝。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主要观点:1 自然界是客观的物质存在,物质运动在量和质方面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 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2 自然界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3 人是自然界的一 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4 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 能动的活动,成为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基本方式; 5 认识自然界要遵循客观性原则。主要特征 (实践基础上的“四统两性” ) :以实践论为基础,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和 人类史的统一、人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 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统一, 具有科学性和彻 底的革命性等特点。作用:1.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实质,克服了机械唯 物主义自然观、 法国经验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思辨唯心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陷, 实现了自 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完成了自然观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的一个历程。 2.主张实践是人 有意识、有目的的以客观的态度对自然界的否定性活动, 内含否定性、客观性和革命性的规 定,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特点的自然观, 为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指 导。3.突破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界限,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融合奠定了理 论基础。 系统自然观系统自然观 定义: 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 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 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主要观点:1.自然界是简单性与复杂性、构成性与生成性、确 定性与随机性辩证统一的物质系统,以进化和退化相互交替的形式演化着; 2.系统是由若干 要素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 既与其所在的环境发生联系, 又与其他系统发生关联, 具有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等特点; 3.系统演化是不可逆的,分叉和突现是其演 化的基本方式,开放、远离平衡态、 非线性作用和涨落等构成其演化的组织机制, 进化是系 统以对称性破缺为路径和基础的有序化过程;4.时间具有不可逆性,和物质系统相互关联; 5.自然界经历着“混沌—有序”不断交替的过程,是无限循环和发展的。主要特征:提出了 系统的存在和演化思想; 强调了自然界的简单与复杂、 构成与生成、线性与非线性的辨证统 一。意义: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2.实现了从认 识存在到认识认识演化、 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 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 从认识 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注重研究自然 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 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 统的性质、 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 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 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人工自然观人工自然观 定义:关于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总的观点;是以现代科技成果为础,对人工自然界的存在、创 造与发展规律及其与天然自然界的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主要观点: 1.人工自然界是人类 通过技术活动创造出来的相对独立的自然界, 具有目的性、物质性、实践性、 价值性和中介 性等特征;2.它来源于天然自然界,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3.在总体上经历了从简单 到复杂、 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化历程, 其发展既遵循天然自然界的规律又遵循自身的特殊规律; 4.正确认识技术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通过研究、开发和应用生物技术和生态技术采用生 态科学和系统科学方法, 创建资源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型的人工自然界。 主要特征:强 调实践的作用和意义,主张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统一。意义: 1.它研究人类改造 自然的实践活动, 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 超越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 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