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味儿飘香课堂
品茗“语文味儿”品茗“语文味儿” 广东省佛冈县第一小学李彩新 “所谓语文味儿,是语文教育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 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 ” (出自程少堂《语文味:中 国语文教育美学的逻辑起点》 )文章都是有情物,每一篇课文都是以文字为载体,承载着人 的情与意,每一个字眼都是作者“从血管深处奔涌出来的生命情思, 从骨髓深处宣泄出来的 生之灵泉” 。在大力提倡生命教育的今天,语文课堂更要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品尝到语 言文学的甘露,让语文味儿飘香课堂。 一、唤醒情感,弥漫淡淡语文香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 融入人的精神世界” 。情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学习效率就会高起来。再者,语文本就是 生活的一部分,是对生活的积累与抒发。绚丽多彩的生活有形、有情、有境,唤醒了学生沉 睡的情感,语文教学就会生动起来,鲜活起来,语文课堂就会充满生命的气息。 1、情趣导入,在灵动中把准文章的情感基调 我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认为“课的第一锤重音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 。是的,好的开始 是成功的一半。 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情感基调, 新课的引入如果能把握好文章的情感基调, 巧妙地把学生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就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兴趣点, 使他们受到 “润物细无声” 的人文熏染,能更好地接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在学习《阳光》这篇课文时,有一位 老师的情趣导入很值得我们借鉴。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尊贵的客人和咱们一起,大家欢迎他吗?(教师边走 出教室,做邀请状) 师:瞧,孩子们,咱们的客人来了(教师拿小镜子将阳光反射到教室里) ! 他是谁呀?你们也想和老师一样,把阳光请进来吗?那就开始吧! (游戏:请阳光来做 客。学生纷纷走出教室游戏,放音乐《七色光》 ,音乐声停,游戏结束) 《阳光》是一篇充满童趣的儿歌, 老师的这一导入无疑能激活孩子心中的童趣, 使整一 节课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学习更有情趣。触及了学生心中的情弦, 淡淡的语文香就这样弥漫 开了。 有一些描写革命战争年代的课文深沉、 悲壮,凝聚了浓浓的爱国深情, 有着无私奉献的 人文情怀,这些课文有感情基调都是比较深沉的。 正确在把握好了文章的情感基调, 就为学 生的学习作了很好的环境渲染,更有利于进入到文本的情景中。如《丰碑》这一课,我的教 学时是这样导入的: 我深情地说: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为了今天我们能幸福地坐在教室里学习, 多少中华儿 女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今天,让我们将纷飞的思绪再一次 拉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继续聆听发生在红军行军途中一个军需处长感人肺腑的故事吧! 接着播放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片断课件。然后请学生谈一谈,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又 想说什么? 听着呼呼的风声,看着白雪皑皑的云中山, 感受着红军行军的艰难和困苦, 同学们的心 情都沉重起来,课堂气氛一下子凝重起来, 为新课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情感氛围, 更有利于 感受到军需处长高贵的品质,受到情感的熏陶,灵魂的洗礼。把准了文章的情感基调,语文 味儿就从课文中散发出来了。 2、巧妙激情,在感悟中紧扣文章的情感支点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情感是文章的灵魂,而这灵魂,会在文 章中的某一个佳句中,某一个字眼上得到更集中的体现。教学时,只有抓住了这些句子,这 些字眼,就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精髓。 《荷花》一文是小学生学习景物描写的典范,作者笔下的荷花充满了朝气和动感,把荷 花都写活了。特别是“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更是传神,生动再现满池荷花的生 机盎然的情景。作者对荷花的赞赏之情在这一句中表露无遗。在这一句中的“冒”字更富有 情趣,具有拟人色彩,使满池的荷花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一个“冒”字更充分地表达了作者 对荷花的喜爱之心。上课时,我对学生说: “这个‘冒’字用得特别美,你能说说怎样的长 才叫‘冒’呢?该怎么把‘冒’字的读出来呢?”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情感被激起 起来了。有的说: “就是使劲地、急切地长出来,读的时候要读快一点。 ”有的说: “是悄悄 地长出来,读的时候要读得轻一点。 ”还有的说: “是慢慢地长出来的,读的时候要读得慢一 点。 ” 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心、欣赏之情,就通过这一个句子,这一个词语,生动地在孩子的 心中鲜活起来,并深深地络上诗意的印。唤醒孩子的情感体验,紧扣文章的情感支点,他们 就能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为文章的情感美所震憾, 这样的课堂,学生怎不会在诗意的语 文香里迷醉呢? 二、嚼词析句,品出淳淳语文香 文章的传神之词,往往需要我们慢慢咀嚼、回味,才能体会其中之韵味。精品文章尤其 如此, 于是就有推敲一词。 在这慢慢嚼词析句的过程中, 淳淳语文香也渐渐地被品尝出来了。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上《游园不值》一课,令无数老师叹为观止,整一节课堂上洋溢着 浓厚的语文味,下面让我们欣赏一下窦教师在引领学生“品怎样‘怜’苍苔”的精彩片断。 师:请同学们再默读这首诗,拿起笔,一边读一边品,推敲推敲这诗中哪些词句,饱含 了对这些景物的“怜”?(学生在音乐中静静地读、画…) 生: “应怜屐齿印苍苔”这句“怜”就能够表现出来。 师:怎么讲? 生:怜就是爱惜。 师:你知道吗?叶绍翁最初用的是“嫌” ,为什么换成了“怜”呢? 生 1:嫌,你就会想到嫌弃。作者刚刚开始用“嫌”好像瞧不起人,觉得他可能在嘲笑 这些苍苔,或者不喜欢来游园,所以诗人不应该用“嫌”,应该用“怜” 。这样,才能体现出 对苍苔的喜爱。 生 2:用“怜”觉得很有亲近的感情,意思全都变了,味道自然变了。 生 3、他舍不得“踩”苍苔,我从这个“印”看出来“怜”苍苔。既然同学们说的这个 怜是“爱惜” ,那也就是说有爱,也有惜了。 就这么一句话,师生咀嚼了、推敲了这么长的时间,真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啊! 在这品味、 推敲中, 学生无不深深感受到诗歌中藏着的美丽, 无不深深感受到一种敬畏。 这就是诗的魅力,这就是语文的神奇!这样的课堂,学生怎不会在淳淳的语文香里陶醉呢? 三、唤醒多元感悟,飘逸醉人语文味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要尊重学生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 每个学生都 是独特的个体, 都有着只属于自己的内心天地, 他们的思维是跳跃的, 他们的想象是丰富的, 他们的感悟是独特的,唤醒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语文课堂就会飘逸出醉人的语文味。 《秋天的雨》是一篇充满童趣而又文笔优美的散文, 学生一开始就被它吸引了。 在学习 第二自然段的时候, 我问学生: “ ‘你看, 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 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 扇啊扇啊,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请你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个人练习 后,一个学生站起来读得又轻又快,语气中充满了欢快,我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因 为叶子把炎热的夏天都扇走了,秋天是凉爽的,我喜欢凉爽的秋天,所以我读得很轻快。 ” 一个同学读得又轻又慢,他说“叶子扇啊扇啊,说明他扇得很慢,秋天是慢慢来到的,所以 我要慢慢地读。 ”有个同学读“扇啊扇啊”时读得很用力,也很响亮,他说“叶子要把炎热 的夏天都赶跑,那要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