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学视域中科学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解释学视域中科学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解释学视域中科学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摘要:科学主义在它的发展进程中,在理论层面采取了三种解释策略:方法论、价值论和认 识论,相应地在实践层面它采取了三种形式的演进路径: 计划、技术决定论和意识形态,通 过这些解释策略,科学主义在中国当下语境中获得了存在的合法性。 关键词:科学主义;解释学;理论;实践。 在科学主义思潮逐渐引起学界普遍关注的今天, 如何正确地认识与理解科学主义的内涵与演 进的路径, 已成为思想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为, 如果不能准确地解读科学主义的理论旨趣, 那么很容易导致对科学主义的误读, 进而无法真正厘清支持科学主义与反对科学主义之间的 矛盾以及观念上的分野, 从而使这场有意义的学术讨论最终从学理层面上的对话与交流演变 为一种自说自话的唠叨。 鉴于这种考虑,只有从解释学的角度对科学主义进行解读, 才能真 正准确把握当下问题的实质。 从而发现在当前的理解中存在的各种误区, 在这个基础上,才 能真正把对科学主义的理解还原到一种客观的地位, 从而认清科学主义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 的各种表现形式。 一 科学主义与解释学的关联 在对科学主义进行解释学分析之前,需要对解释学的历史与基本原理进行一些简要的分析, 通过这个过程的回顾也可以间接地证明用解释学的方法解读科学主义的正确性与必要性。 解 释学(Hermeneutics)的传统在西方文化的发展史中可谓历史悠久,大体上说,解释学的发 展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 “最初的形态是神学释义学, 神学释义学是一种通过语言上的注释 将《圣经》等圣典中蕴涵的上帝的意图揭露出来的方法。 后来这种方法应用于文学作品和法 律文献并逐渐演化成文献释义学。 ” [1] 近代解释学的发展则始于着名的意大利思想家维科 (G•Vico,1668-1744)和德国的哲学家施莱尔马赫(Scihleiermacher,1768-1834);现代的 解释学则以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为代表。 需要提及的是, 近代解释学经过施莱尔马赫的发展 使解释学对理解的认识加深了。 在施莱尔马赫看来,理解的过程包括两个层次, 一个是语法 解释,一个是心理解释。他认为: “心理解释能够得以完成的代价或条件是理解者首先要放 弃自己的思想状态进入被理解者的思想状态。 使理解成为一种重现被理解对象原初精神状态 的能力或记忆。” 但是,语言理解和心理理解是一种矛盾关系,缺少任何一方都不能使理 解达到完善的境地,没有语言理解就不可能达到心理理解; 而没有心理理解,语言理解也就 停留在较低水平上,失去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但是由于语言的公共性, 这两种理解又无法 同时达到,语言理解就是理解语言的公共特性,心理理解就是理解者个体对理解的独特性。 施莱尔马赫用这种心理理解来解决解释学循环问题, 但是这种方法是存在局限的。 近代解释 学发展中对施莱尔马赫解释学加以发展的是德国哲学家狄尔泰, 狄尔泰对解释学的贡献在于 他认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两种性质根本对立的科学,它们使用的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方 法,从根本上否定了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历史科学的任何可能性,他认为: “简单地用自 然科学方法去研究人的外部行为, 无法揭示人们意识内的各种现实。 历史科学研究者应摆脱 实证主义的束缚重新审视自己与研究对象的关系,重新审视人类认识自我和社会的能力。” 因此,狄尔泰通过内省的方法来达到对理解的说明。但是,狄尔泰利用他的“内省”方法观 察与说明社会历史现象时, 面临着两个无法克服的难题: 即相对主义问题和历史性原则, 前 者导致人类在认识真理时的客观性标准的丧失,而后者则构成了狄尔泰的“历史理性批判” 的基础。但是由于内省过于重视个人的感受, 就必然忽略社会事件的具体过程, 因而历史性 原则也就无法贯彻认识过程的始终, 可以说狄尔泰的努力并没有实现。 现代的德国哲学家伽 达默尔对于解释学的贡献就在于他根据人类认识的历史性,提出了偏见在理解中的重要作 用,而不是完全排除偏见,从这个角度, 他提出了视界融合的理论,从而克服了传统解释学 中的困难, 因而本文的解释学理论也主要依据伽达默尔的理论来进行。 之所以强调解释学的 理论, 是因为目前国内学界关于科学主义的讨论中存在严重的理解上的问题, 导致对科学主 义的认识从起点上就存在重大的差异。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科学、反科学、 科学主义之间 的理解上存在严重的偏差, 出于论证的需要, 我们还得对上述三个有关联的概念做一些简单 的说明,以免在解释中出现本文要解决的问题。在我看来,科学与反科学是相对的,而与科 学主义并没有直接的关联,对于科学事业本身,我们和所有人一样,对它是热爱的,因为我 们的日常生活无法离开科学, 所以,我们不赞成反科学; 但是科学主义和科学则是完全不同 的两回事,从历史上看,科学主义是人文学者赋予科学的,在这种思潮的背后,掩藏着对近 代科学成功所带来的羡慕与模仿, 这本无可厚非,但关键是,这种思潮一经形成就逐渐演变 成为一种判据和尺度, 反过来又以一种神圣的姿态拒绝反思与批判, 也许这才是最值得关注 的。基于这种考虑,我们认为考察科学主义在它的发展历程中采用的言说方式, 就成为一种 必须的工作。 因为这项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是科学主义思潮经过一些具体的解释策略进入公共 领域,并取得合法性的过程,换言之,合法性就是一种承认的过程,而这些任务的完成就需 要解释学的理论。这样一来科学主义与解释学就成为一种共生的关系。 鉴于此,本文主要从 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来解说科学主义通过解释学的策略进入公共领域的途径, 希望通过追本 溯源的方法把问题梳理清楚。 二 科学主义在理论层面的解释路径 关于科学主义的讨论,如果我们稍加分析不难看出,在对科学主义的理论或理念的阐述上, 目前学界主要有以下三种主要的解释模型: 其一通过强调科学方法论万能, 来达到贯彻科学 主义的理念;其二,通过科学的价值的展现,来弘扬科学主义倡导的工具理性;其三,通过 近代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功, 来改造人类传统的认识论。 但是这三种理论解释路径的一个共同 点就是,它们都有意或无意地把科学和科学主义等同起来,以此作为一个类似公理的预设, 然后把各自的目标通过不同的路径表达出来。 其实,这里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 如果科学 和科学主义被混淆起来的话,那么一切针对科学主义的批判与反思完全失去了存在的合法 性,进而, 与此有关的一切言说都成为了一种反科学的翻版, 因此,为了能够真正把问题揭 示出来,必须再次强调, 科学和科学主义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以此为起点,我们来仔细梳 理一下科学主义的言说在理论层面的解释策略。 就科学主义影响面最广的一种理论阐释, 即科学方法万能的解释策略来看, 科学主义主要是 指对科学方法的极端推崇, 以至于认为只要掌握了科学方法就能在认识上获得真理, 在实践 上取得成功。这种科学主义的理论旨趣主要体现在科学主义思潮发展的 “童年时期”, 以此 来达到“统一科学”的目的。可以说这种科学主义的解释策略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达到 了顶峰, 以至于一些着名的哲学家提出了一些在今天看来颇为幼稚的观点以及看法, 如逻辑 实证主义者提出的消除形而上学的运动等都是这种思潮的典型表现, 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