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中国的传统机械
认识中国的传统机械 学院:工学院 班级:10 机械一班 姓名:范宜 学号:20107020103 在古代,不同的文明区域有着不同的知识和技术传统。 要认识中 国的技术传统,首先要探讨中国的技术发展史。刘仙洲、梁思成等学 者在 20 世纪前半叶开创了中国技术史研究。但是,技术史至今在中 国仍是一个年轻的学科。 研究中国古代技术史和现存的传统技术也就 是认识或者说发现中国的技术传统, 我们至今对这一传统的认识还不 充分。 一、对中国古代机械工程史的研究 关于中国机械传统的记述和传说长期流传一事, 引起了历代擅长 技术者和文人的注意和好奇。 三国时期的马钧曾再度发明前人的指南 车、 翻车, 明末的王徵试图复原指南车、 木牛流马等。 王祯撰 《农书· 农 器图谱》 ,薛景石撰《梓人遗制》 ,宋应星著《天工开物》 ,记载了他 们所了解的机械。艺术家的作品也使古代机械的技术信息留存下来。 比如,五代《闸口盘车图》仔细绘制了水磨图, 《清明上河图》描绘 了宋代都城汴梁的船舶、车辆、桥梁等技术。 中国古机械较早引起了国外学者的注意。 1909 年起, 格里(Giles) 、 摩尔(Moule) 、朗基斯特(Lanchester)等人先后推测过指南车的传动机 构。20 世纪 20 年代以后,中国的历史学家、机械工程学家和文博专 家开始了中国古代机械的文献研究和专题研究。1925 年,张荫麟翻 译了英国人摩尔的论文 《宋燕肃吴德仁指南车造法考》 , 且撰写了 《宋 卢道隆、吴德仁记里鼓车之造法》 ,刊载在《清华学报》上。 1935 年, 刘仙洲在清华大学出版《中国机械工程史料》 ,初步整理了汉语古籍 中关于机械的记述。王振铎则根据古文献的记载,试图复原古代的机 械装置。1936 年,他在《燕京学报》上发表《汉张衡候风地动仪制 法的推测》 ,并在北平研究院复原指南车、记里鼓车[2] 。这些早期的 工作开创了中国机械工程史的研究。 1949 年以后,科学技术史在中国成为一项有组织的事业,实现 了初步的建制化,研究工作有了较大的进展。其中,刘仙洲、王振铎 的工作代表了机械工程史的学术水平。 1950-60年代,刘仙洲开展了机械原动力、计时器、齿轮、凸轮 等方面的专题研究。基于这些研究,他撰写了通史性著作《中国机械 工程发明史》 (第一篇)和《中国古代农业机械发展史》 ,初步勾画了 中国机械技术发展的大致脉络。书中收入了关于耧、辘轳、独轮车等 方面的调研成果。后来,刘先生曾组织学者从 2 万余种古书中查找古 机械的线索和记述,留下了大量的卡片。近今来,清华大学图书馆学 者对这些资料进行了整理。 复原是古代机械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王振铎等长期从事古代 机械史的专题研究和复原。在文献分析和考古发现的基础上, 为中国 历史博物馆复原了地震仪、指南车、记里鼓车、水运仪象、水排等机 械装置,其主要成果收入他的文集《科技考古论丛》 。 英国李约瑟 (JosephNeedham) 注意从东西方文明的比较这一视 角,审视中国古代的机械和技术传播, 同时探讨机械技术与其它知识 的关系。他参考了中国学者和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 在王铃的协助下 撰写了《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工程分册。该书初版于 1965 年,后 被翻译成日文和中文, 是国外学者了解中国机械技术传统的一个重要 窗口。 在刘仙洲之后,机械工程史的专题研究和调查工作仍有进展。 同 济大学陆敬严在古代兵器和其它机械装置的复原研究以及立轴式风 车等传统机械的调查方面均有新的进展。 中国科学院和北京科技大学 等单位对中国传统金属工艺的研究, 西北农业大学等单位对秦陵铜车 马的研究,都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1990 年代,当中国科学院自 然科学史研究所组织全国的科技史家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丛书, 集中展示中国学者几十年的研究成果时,陆敬严、华觉明等学者,编 著了该丛书的机械卷。 该书继承了刘仙洲、 王振铎等中国学者的思路, 适当参考了李约瑟和其他学者的著作, 在技术内容和构造原理分析方 面均有进展。 刘仙洲、王振铎、李约瑟、陆敬严和华觉明等所撰写的专著主要 基于古籍的记载、考古资料和部分传统机械的调查资料。 未来的中国 古代机械工程史研究还可以在几个方面做出努力。第一,发掘、整理 和解读明清时期汉文典籍和某些少数民族语言文献中的史料;第二, 充分利用现有的和将来的考古发掘资料,开展科技考古研究;第三, 广泛而深入地调查现存的传统机械,探讨它们与文化背景之间的关 系;第四,开展技术的社会史、文化史和思想史等方面的研究。 中国有连续的文化传统,保留了繁浩的古籍。有关古代机械的记载, 散见于多种体裁的典籍之中。 然而,关于技术的文字记述或绘图大多 过于简略,时常仅有只言片语,甚至找不到任何记载。考古发现能够 提供某些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但其内容显然是有限的。多数古代机械 的制作材料是木、竹等不易长期保留的材料,只有少数零件是用石头 和金属制作的。 这使得我们在考古资料中很少有机会找到结构比较完 整的机械。像古代车辆和铜车马这样的发现毕竟是少数。 古代典籍和考古资料的缺憾限制了人们对机械技术传统的认识。 因此,单纯基于文献和考古发现的技术史研究是有一定局限性的。 进 一步发现技术传统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调查现存传统技术, 且从科技 史、文化史、人类学、民俗学等角度去展开讨论。 二、前人对传统机械的调查 中国有着连续的技术传统。近代以来,中国的经济技术发展不平 衡,在东南沿海和一些内地城市有比较先进的技术和现代工业体系, 而在广大乡村,尤其是边远地区还延续着传统的产业和技术。 在西昌 卫星发射中心,既有现代的运载火箭,又有传统的耕作机具。那些现 存的传统技艺是古老技术的延续, 至今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就 机械而言,其原理、构造、制作工艺和用途基本上与古代一致,没有 本质上的变化。为便于与现代机械区别, 我们称那些遵循古代技术传 统的机械为“传统机械” ,它们及其相关的工匠和使用者是机械技术 传统的主要载体。 只要稍加调查研究,我们就可以发现,传统机械和工匠的手艺中 保留了完整的技术信息,其内容远比任何古籍的记载丰富得多。 要想 深入地认识技术传统,补充文献的不足,澄清古代机械的详细构造原 理、制作工艺和使用方法,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调查研究现存的传统 机械。 可以说,古人已经调查和记录了传统技术。很多技术被《考工记》、 《营造法式》 、 《天工开物》等典籍记述下来,流传至今。同时,我们 不难想到利用现代的条件,按照现代的学术标准和方法, 调查记述传 统技术,保留文化遗产。 西方和日本学者早就开始做传统技术的田野调查, 并将调研成果 整理出版。20 世纪,西方学者对中国传统技术也给予了关注。霍梅 尔(Hommel)调查了中国的若干种传统技术,1937 年出版了一部专著 (ChinaatWork),其中收录了不少机械装置的图片资料。尽管记述仍 不够详细,但毕竟为我们保留了当时的技术资料。 类似的论著还有西 方学者撰写的江苏传统犁、牛转龙骨水车等技术的调查报告。 伍斯特 (Worcester)在 1940 年发表的论文里,描绘了在四川测绘的一种船摩。 这种船磨似乎已经失传了。李约瑟不仅参考了这